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读库1803》有感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了七篇文章。《毕飞宇和他的王家庄》、《与深渊同行》、《语音搜索会给你带来什么?》、《从工厂到大学》、《中考魔方》、《黎曼假设平话》和《穿越时空去救你》。

2018年6月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共拍摄了六位作家。纪录片中,作家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和毕飞宇回到出生的村庄,回到文学现场,讲述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揭示了他们如何把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

拍摄时,摄制组觉得,故乡和童年是一个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宝藏和资源,看到流动的水,丰饶的土地、庄稼以及淳朴的村民,人们会隐约感觉到这其中的对应关系,尽管有时候作家自己可能并不明确,而《文学的故乡》的宗旨是找到这种隐蔽的对应关系。

2017年3月31日到4月14日,摄制组跟随作家毕飞宇回到故乡江苏兴化,导演张同道与他做了一次室内访谈和多次现场随机访谈。

《毕飞宇和他的王家庄》是这次原始访谈的整理稿。影片出来之后,毕飞宇说,我会看这部影片,因为真实不是恒久的,真实是刹那的;我们经历了无限的真实的刹那,这些真实的刹那,组合在一起,那是一个大真实。

毕飞宇的很多作品我都读过,文中提到的《推拿》,我不但读过小说,也看过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而且这可能是我近年来看的极为有限的几部国产电视剧之一,客观来说,能把一群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写的如何真切真的不容易。

至于文中提到的这部纪录片,我还没有看过,也没有找来看看的计划。

作为作家,他与他过去生长的环境,不仅有一种情感的联系,更有牢固的心灵联系、灵魂联系,由此成为了他永远割不断的文学故乡、精神故乡,这构成了一个作家的特质,文学的特质。

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读者来说,他的故乡、他过去生长的环境是如何的,其实并不重要的,读者更关心的,可能是他创作的作品。

《与深渊同行》介绍了插画师李彬创作的《人间日常》系列作品。

作者原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后来通过自己的琢磨成了一名儿童插画师。文中作者写下了自己的创作缘由及心得,“一切的源头就是那个路边卖花的男人”,随着系列的深入,“我不再满足于谈论生活中美好的那一面,而是需要下潜到深处,去观察那些很少见到光的部分”。

文中精选了《人间日常》系列的四十幅作品。说实话,看着简单的文字和算不上精致的画作,觉得如此真切又感动。

看着《虚荣战场》,不知道等到儿子一年半以后高考后进入大学时,会不会也这样呢!

看着《平行世界》,让我想到自己其实偶尔也喜欢观察地铁中人们,多年前还曾写过一篇《夜晚,地铁中》的文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艰难与不易。

看着《想念的人》,让我想到妈妈已经离开二十四年,想想时间过的真快。

《语音搜索会给你带来什么?》原文刊于2015年9月3日的《鹦鹉螺》(Nautilus),探讨的是若人类说出来的话被识别成文本,记录并保存下来;大部分会被公开,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进而被引用、搜索和挖掘——这些我们还没想好该怎么应对就已经到来了的事,对人类是福还是祸?

《从工厂到大学》记录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作者个人生活的转变,也折射出武汉一个老工业区的变迁。一个普通青年工人,不靠金钱,不靠房产,不靠股票,用书籍筑起一道心灵的墙,把自己安置其中,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艰难。

文中关于外部(生活其中的工业区的逐步衰败)和内部(个人心境的变化和思考)的细节描写读来令人印象深刻,钦佩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和对文字的精准掌控。有时候码字多了,越来越感慨上学的时候没有能够认真学习好语文,有时候有太多的想法、感受,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用文字表达出来。不说精准,就是用文字表达出来都无从下笔。

我过去,当然现在仍是,在国有企业工作。简单的区别,仅仅是过去是在一家创建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偏远东北小城的火力发电厂当工人,现在是在一家贸易型的公司为火力发电厂采购煤炭。看着文中对工厂的描写,感觉十分亲切。

是呀,我进入工厂的时候,何尝不是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国企改革,何尝不是每次改革调整的对象基本都是工人了,如减员增效及定量考核与转岗。

是呀,我也曾五班四倒上了十多年夜班。当时的前夜班是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后夜班是凌晨2点到早上8点,每10天就要连上2个前夜班和后夜班,虽然倒班也足以让我的生物钟紊乱,但靠着年轻,加之一直以来都比较注意锻炼身体,刚开始那几年还好。而我的工作还稍好些,至少不像作者那样是在流水线上工作,偶尔走神或打一下盹,只要别运气差到查岗时被查到,问题也不大。但后来,慢慢的身体就开始受不了了,开始对夜班畏之如虎,感觉越来越让我崩溃,于是也像作者那样开始考虑改行的事。还好,现在的工作虽然同样也有些鸡肋,但至少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行业了,改变的机会很多。现在只是在等个改变的机缘罢了。

继《读库1503》的《家长的小升初》之后,马国兴老师又带来续篇《中考魔方》,记录陪儿子马骁备战中考的过程。

看着马国兴老师记录的儿子的中考经历,感觉是如何的熟悉又亲切。我的儿子今年高二了,和马国兴老师的儿子是同一年参加的中考。虽然我们那是一个小城,没有那么多重点高中可以选择,但中考的经历也是一波三折的,特别是为了准备体育考试也波折很多。最后虽然如愿考入了市里最好的高中,但因为微小的差距没能进入奥A班。当然,后来因为高一的成绩较好,还是如愿调整到了奥A班,现在的成绩也还算稳定,不论怎样,一年半以后,考上一所稍好些的大学,大概率上还是有可能的。

其实回忆起儿子的中考,最让我遗憾的是,当时在准备体育科目考试的时候,儿子生病了,训练时腿也受了点伤,却一直坚持着训练,最后坚持着考完。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没能回去陪着他。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聊天,说起最近的愿望,我说,我最希望最近公司提出和我解除劳动合同,这样我就可以领取几个月薪酬的赔偿金,加之劳动合同管理中的一些瑕疵,还可以获得额外的赔偿,这样我就可以回去陪儿子一段时间,顺便把一直想读的那些书读完,然后等儿子高考结束了,再出来找工作。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我会继续尽职尽责的把本职工作做好,公司也不太可能和我解除劳动合同。但说起来,这些年陪儿子的时间真的有限,想想等儿子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生活,陪伴的时光就更加有限了。

马国兴老师晒的“一个初中生的三年”,儿子初中时的那些辅导书和教材还真没认真整理过,中考完除了留下几本课本加考卷作为纪念,大多都处理了。想想,如果摞起来应该也不会比这少吧。

一个初中生的三年(源自马骁班级微信群)

2000年,美国克莱数学促进会宣布了七个具有最重要意义且最难以攻克的数学难题,涉及拓扑学、数论、量子场论、密码学、计算理论等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中大多数最迷人的领域,以每个问题一百万美元的赏格寻求答案,这七个问题从此被称为“千年难题”,黎曼假设毫无悬念地被选为“千年难题”的第一题。

作者贾辉军老师继在《读库1701》发表《无穷大平话》,这次又来了《黎曼假设平话》,深入浅出的梳理了黎曼假设何以如此重要。

说实话,虽然贾辉军老师努力作到深入浅出,但文中还是有一些公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的细读,大致上读懂应该不难,如果没兴趣的朋友建议还是直接略过比较好。

丁文江是著名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曾留学日本,后赴英国研究动物学和地质学。1936年12月初,他在湖南勘探煤矿时煤气中毒,1937年1月5日,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

《穿越时空去救你》是作者根据当时留下的救治记录及书信、电文、日记,辅以现代医学观点,以日记体还原的丁文江从被发现中毒到最后离世的救治过程。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读库1803》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