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在当代过的多好取决于你到底有多矛盾”

写在前面的前面

这些话是写在今年新年回家和回来的路上,动车穿过平原、丘陵,等我看到海的时候,就知道要到家了。其实不知道该说什么,那时候是个冷清的春运,就打开电脑随便写写。

之前很喜欢一本漫画集,叫做《回答不了》,曾经有一些炽热的问题一直围绕着我,我亦怀着炽热的心想去回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问题和答案同样地冷却下来,却还是回答不了。我用过很多比喻形容时间的流逝,却想不出怎么形容这样暂时却又漫长的无言以对的哽噎。

所以删掉了,即使努力地给出了一部分“解”,但还是觉得浅了,也可能不是个好答案,所以仍不敢交卷。

今天再找出来,时隔两个月而已,发现还是没有长进,反而更加怯懦、更加沉默了。看到篇文章,里面讲,“一个新闻谨严的社会,每个人都字斟句酌,水至清则无鱼,多少会让一些人觉得有些无趣”。

觉得还是把这些发出来,也没有什么理由,讲的估计也不对,聊以自慰好了。

有时候在想,如果提出我们为什么会悲观,倒不如来讲我们所面临的悲观是什么。

刘擎老师在《十三邀》中用一个更加深邃的视角说出,这无非是一种“漫长假期的后遗症”——现实世界的飞速发展让人们暂时忘记了对个体和世界的思考,当速度放缓人们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时,很容易出现所谓的“不适感”。

人们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周遭的世界,个人浅薄的见解随着时代浪潮变迁而起伏,对内又源源不断地产生自我的怀疑。

很多事情不再是它“原有的样子”,对外界的理解是模糊的,其中自然包含偏见与愤怒,这既不是一个值得被称为深刻的时代,甚至也不是一个好笑的时代,就像我们谈及种种信息的茧房,又深知大多时候都是作茧自缚,人们很难在浅薄的概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认识。

这便是悲观的一部分,明知前面有雾,但多数时刻想不出办法,也不止我们个体,这会是我们共同面对的“后遗症”。

我曾经很痴迷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个比喻,它不仅是“向前”,而是“滚滚向前”,代表着周期性、无解的重复和许多无辜溅起的飞灰。

在工作中我经常讲在路线方面要“反右防左”,一些思潮的回溯更能体现出我这种判断。例如不少人会以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人待遇与现在环境下的工人待遇进行对比,试图证明资本对当代劳动力的剥削已经到了完全颠覆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地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代工人的“光荣”似乎怎么也逃不掉农业对工业的输血,这背后是一代农民阶级的牺牲。就像我们经常谈及所谓红利期,不难发现不管是计划体制下的政策倾斜还是市场体制下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都会形成一种“被吸血”的现象。

这里并不是为“被吸血”、“内卷”等等现象的开脱,很多代劳动者沉默的付出实现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构成了基本盘的稳定,他们是快速发展的最大贡献者,但并不一定是最大受益者,这是一个在宏观的视角可以接受但是在个体视角谁也不愿承认和面对的一种现象。

与此同时必须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谈论一种现象时,不应该只停留于好或坏的二元判断。就好像在主流的论调里,常常说要给制度增加“人情味儿”,而制度本身恰恰就是为了规避人的感性对秩序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启发我们需要更加有同理心和善意来面对这些问题,这也是一条暗线,只有足够宽容的环境才会有更加有温度的秩序,并不是直接影响,而是息息相关。

这提醒我们不要总是执着于所谓时代的“弊病”,很难说每个人所处的当下是无问题的,需要更加谨慎承认的是,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理解的部分要大于想出办法、提出的部分,甚至要像《信条》里的那句话一样,“试着感受,而不是去理解”。

罗翔对罗素这样评价:“对人类的苦难不可遏制的同理心,让罗素不停的从事社会活动,但他爱人类,不爱具体的人,因为抽象的人类只是一种完美的概念。它总是可爱的,对概念的爱只需投入脑力,但对具体的人的爱则需投入真的感情。”

这就是这篇文章主要想说明的,我们应该尽量用坦诚的态度,建立起更广泛的理解,要把抽象压缩为具体,把对抽象的爱具象成爱具体的人,这需要清晰的感知和足够多的积累,需要时间的发酵和反复。

刘擎老师又提到:“你去把自己跟一个更大的背景,甚至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它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直接的作用,但是你是作为一个更充分的意义上人在生活,就是你的精神性,是我们人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发出的声音不一定对,至少更广泛的理解是可以足够内化的。

往小了说是不要人云亦云,往大了说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武器”。类似于大家都对星座感兴趣,也都喜欢分享网易云音乐中的性格报告,但可能都不太认同星座对人性格的唯一约束,即使是大数据下的推算,大家也很难报以百分百的认同,这其实并不妨碍我们对自己性格更多的思考。

补:实际上即使讲了不要人云亦云,最近还是在研究intp这种人格以后会不会发财,太阳处女和月亮水瓶讲的究竟是不是真的……

也不太信啦其实,只是人是很容易提升对外界的认识的,但很难提升对自己的认识,这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自身都有很大关系,是一个我与世界周旋良久,我究竟是谁的问题。

之前看罗翔的《法治的细节》,前面几章惊为天人,当然是因为我没有学会法律,里面的观点足够深刻以令我无比着迷。中间很久没读,重新拿起来从后往前翻,发现罗翔老师也总是在提认识与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抽象与具体之间要投入具体、要以更宽容的态度去认识世界……

这是罗翔老师教给我的,我有意识无意识的给了自己的解读,变成了自己的答案写在上面。我们到底要向哪儿看呢?可能也不重要,多学习,多进步,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事罢。

尤其当我们了解了更多,经历了更多,对于我来说,挫败和失落是常态,我通过不停的反思也没有改变什么,但是在思索中我会感受到世界还有很大,而地球离了我还是一样会转,所以,答案,唯一的答案,真的存在吗?

又真的重要吗?

敬春暖花开。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在当代过的多好取决于你到底有多矛盾”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