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总会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来,有些问题,我可以予以解答,有些问题,经过讨论也就解决了。但总有一些问题“不上台面”,与课文的学习没有直接关系,却又从课文内容里生发出来。带着孩子们童稚的疑惑的这些问题,追究深了,往往令人升上莫名的感动和惶恐。
比如最近学到高中语文第六册的文言文单元中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学生问到侯生为什么要自杀,这个问题,我可以帮助解决,但问到“如姬”最后结局如何的时候,你分明从那问询里感受到他们对这个盗符报恩的女子的浓浓的关心,就不是特别好回答了,如果勉强要找个答案,只能从那个时代一个受帝王宠爱的女子背叛了帝王以后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这个角度来回答,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而学到《屈原列传》时,学生问到了两个问题,“屈原草拟法令,上官大夫为什么要夺取呢?上官大夫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屈原为什么不去申辩呢?”这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归结在人性之恶上,而第二个问题,看似简单得很,却是非常不好答。这样的问题,就像学到《柳毅传》时,学生问:“龙女也应该是有神力的,为什么不逃婚跑到娘家去?”学到《促织》时,学生问:“既然这个小孩子可以化身为促织,那也可以化身为侠客将那个恶劣的皇帝给杀了,为什么他不做呢?”都不太好回答。
学生问到的类似的问题,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对课文钻研得不透,没有顾及到整个前后文之间的联系,所以往往断章取义,问一些颇为滑稽的问题,这种问题,从课文本身中就可以找到一个答案;第二,出于好奇心,对于某个人物的作为、某件事情的发展,学生按照他们对于社会、人生的理解,内心抱有固有的看法,而一旦结果与他们的看法相悖,他们就会升上疑惑,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你必须照顾到学生的认知,同时又得联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性、不同的观念来解决;第三,属于钻牛角尖,那样的问题明明不成其为问题,可学生偏要问个为什么,有些问题带着点孩子特有的“憨态”,让你哭笑不得,却一时不知从何入手解答;第四,有些问题,直接关乎到险恶的人性,诡诈的争斗,凶险的设伏,丑陋的出卖,这些与学生平时接受的关于“真善美”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可偏偏学生对这些特别感兴趣,这就为老师的正常教书育人提供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比如,学习到《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学生问到“鲁迅先生给柔石讲一些人卖友吮血的事,这是不是教唆柔石厌恶这个世界?”更有甚者,则是关于一些极为敏感的问题的,学生很聪明,这样的问题,他们问得尖锐,而一旦你保持沉默,他们就会当肯定对待的。
这中间第四类问题是最不好处理的,回答得好了,一言而出,有助于学生做人处世;回答得不好,往往会令学生误入歧途,虽然不至于效仿,但生出对人性、社会的厌恶、恐惧、愤激是必然的。而作为一个老师,你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撒谎,明知道它是怎么回事,而为了安慰学生,找出一个似是而非看似冠冕堂皇的答案来搪塞。所以说,语文难教,难教的往往倒不是课文本身,而是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涉及到的必不可免也是一定要做的关于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育引导问题。这中间的“度”是非常重要的,说假话自然不对,给学生要说真话,但真话也是有度的,过于直白,过于客观,一针见血,直面现实,未必就是好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升上惶惑、惧怕、疏离的心理。对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定型的学生来说,本来有时候就比较偏激,容易关注的是社会、人性的阴暗面;他有时可以这么想,但倘若这样的观点和思想从老师的嘴里吐出来,那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比如学习到《阿Q正传》的时候,学生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是层出不穷,全都是围绕着较坏的方面展开的,这样的答案如果深种在学生心里,那是糟糕不过的事情,而事实上鲁迅先生在这部小说中注重的就是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所以,引导学生分析类似的问题的时候,你必须跳出来,让学生同时关注人性的美好。这样肯定会花费大量教学时间,但相比为了赶教学任务而将这些问题忽焉不计,它的积极意义也不是说没有,所以,做一番这样的工作还是必要的。
我们对待类似问题的态度也要因学生的问题而异。如果是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拿出来供学生们讨论;如果是涉及到知识型的、文化型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予以解答,即使当时答不出来,也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然后下来找一个答案;如果是关于抽象的关涉到社会观、人性观、民族观的问题,还是要尽量地从正面引导,要教育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而不能过于偏激,过于苛刻。这仍然会关系到一位老师的修养问题。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办公室里与一位同事吵了起来,学生所持的理由是,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尽说一些反映社会阴暗面的话,搞得他们很反感。还有一次,一个学生哭着跑到办公室指责任课老师,说这位任课老师说了所有的女性的坏话,而她则认为大多数女性都是好的。所有的这些问题,往往都既是从课文内容里生发出来的,又不停留于课文内容本身而带上了别样的意义。老师当然不能死扣课本,有时需要临场发挥,但也要因势利导地教训学生认识社会,学会做人,如果老师本身修养、水平、境界不高,往往会因为一句话说得不当而误导学生。人们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不是说这个职业本身,而就指的是这个层面。故而,古人所说,不可一日而废学,对于一个老师的意义就在于此;故而,欲先教人,必先正己的道理也在于此;故而,具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姿态的原因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