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神奇队长》影评:看完泪流满面的现代嬉皮传记 -又名《神奇大队长》

这是一部讨论度远远低于它所应得的, 甚至, 我不害怕用”经典”一词为基准来衡量的电影. 很久没受到这样讨伐教育、体制、政府, 乃至于文明, 几乎是往你胸口单刀直入的冲击了.

Viggo Mortensen饰演的老爸Ben带着他的孩子, 如希腊哲人领导的学派, 如切格瓦拉的游击队, 在山林里过着避世地、全面地反抗着现代文明的生活. 这么做是有些原因的. ….

以下可能有点乱,我不按叙事进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因它太好,给得太多,脑中那些被塞满的乌托邦理论、无政府主义、左派名词、成长辩论 …. ..和一切可能的衍义,我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知道怎么表达我有多么喜欢这部在开演五分钟后就不曾停止给我思想与感情重击的电影,我想到一首歌— Welcome to the Jungle .欢迎来到这个残酷的丛林人生,就这样开始吧.

欢迎来到丛林 

在Ben的森林学校里, 真的是森林学校不为过. 孩子们必须自食其力, 自凭本事狩猎, 否则就得挨饿. 猎鹿对儿子来说, 是一个成长仪式. 不同的地方是, 它跟文明社会那套毫不相关, 文凭和学校里的考试在生活上总派不上用场, 食物得在超市里买, 一切都被着结构化且附带着必然的瑕疵和不正义. 所以当你看到Ben和孩子们在超市里使技俩顺手牵羊然后成功脱身的时候, 你跟着大声叫好, 把这看成不过是另一次狩猎行动.

在丛林里就是反现代文明其道而行, 人杀死鹿, 茹毛饮血, 你得面对这些残忍, 赤裸裸地直视这个世界的本质, 这是大多人不愿意、也没有勇气面对的弱肉强食. 后来小女儿拿着弓, 却迟迟望着绵羊在那儿, 就是无力的在那, 于是她下不了手. 那天大家就饿肚子了. Ben的丛林梦不会永远顺遂. 战争开始了. 后来在亲戚餐桌上, 子女一干人对表兄弟口中的潮牌、球鞋一无所知, 看到电动惊讶地说不出话, 还得面对鄙夷眼光. 这是孩子们被夹在父亲和其他亲人之间, 是都市和丛林之间, 各种二元立场的激烈交火.

直接与逼视

对小孩这样不残忍吗?导演不是要给观众看虎爸如何严苛训练—这点近似于冠军女儿不该被这样误读—要给观众的是必然引起着残忍、恻隐情绪的”直接”.父亲对孩子的说话态度、用词选择、教育方式,还有不只作为舞台布景与道具而是隐喻的丛林、猎刀、血 ……所传达的,是非常直接至诚的.直接 ,至少就我来说,这是这部电影的文眼.

观众一定忘不了在一行人在公路上,小女儿读《萝莉塔》的时候.这在文学史上曾经惊世骇俗的反道德指标,显然就不是一般大人会让一个十岁上下的小女生读的.老爸要孩子诠释,不是背诵,而是用自己的话说.更小的孩子于是又问:「强暴是什么?性交是什么」老爸据实回答.在亲戚家,阿姨语带模糊避讳死亡, Ben在小孩面前毫不隐瞒;一边不让小孩喝酒,一边则无伤大雅.两端分别是认为「小孩有耳无嘴」和把孩子作为一个成熟的、有资格做出定义并面对世界真相的独立个体来看待.

这是为什么《神奇大队长》动人的原因,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电影,有着标准的故事结构和语法,却跟大部分那些隔靴搔痒的电影划清界限,又不至于为批判而批判.你可以看到Ben总是不避讳,永远在子女面前赤诚地,给最直接的定义 .让人回归到对于知识最原本的态度,如同苏格拉底和哲学家附身一样—学问的起点从定义、命题开始.这种诚实既让人痛快且怯于直视.当然,有时候它是刺得太用力深了一点,还是瑕不掩瑜的.

缺席的母体

从故事逻辑演绎, 观众必然好奇他们苦苦修行为难自己的原因? 原来像隐士躲在山林里并不只是反社会愤青老爸的一厢情愿, 而是为了母亲Leslie—其实在片中几乎缺席, 却真实存在着. 从诸人对话得知母亲身有痼疾, Ben某种意义上为了妻子养病, 选择躲避山林这样的生活形式. 片长进行不久, 电话传来在医院的妈妈死了. Ben在森林小屋里, 对着一众儿女, 沉默了一段时间, 这组长镜头乍看要告诉观者:我要怎样对小孩委婉说明妈妈的死, 甚至是怎样”欺骗”. 对大多数电影来说的常理, 在这里却是一个误读. 因为Ben接下来说的话:

“妈咪自杀了, 她终于做了.”

电影给的线索并不隐讳,如果在这方面不管或是自身,或是发生在亲友之中经验的人就明白”自杀”这词的难以承受之重.从站在自杀者家属角度,主体却”不在场”的脉络来理解这部电影中的忧郁症或精神官能症主题,我认为这比起一些直接描述病患状态的电影像拉斯冯提尔的《惊悚末日》,这种缺席更为冲击,因为更痛苦的也许是得面对长期创伤和后续精神照护的自杀者家属.

不过我不想完全从这个方向解构Leslie的死,即使经验让我深深了解那种痛.仍隐约察觉到这种痛不仅来自亲人死亡,而是价值观瓦解、体制失衡或更高层次的伤害.看到最小的男孩(在片中他被设定为挑战、反思父亲价值观的不稳定存在,合奏时破坏大家节奏,后来也是第一个变节逃离父亲的)反应是怒吼,拿刀挥舞狂刺的时候,像他们为了生存在丛林中不得不对对着猎物做的那样.反过来母亲却是都市丛林内迷路的小白兔,文明的牺牲者,最后被现代社会这巨兽给卸了.这边开始让我止不住眼泪.不只是经验上对死者的同理,更是被本片怒吼似要吼出人生解答的那种能量给完全击垮.

“我们想念妈咪.”

Leslie的缺席使得这个角色站(飘?躺?)在一个幽微的位置,以非常接近象征的概念存在着.除了以梦境的方式出现,有些镜头带过她的照片,仔细观察可发现她的无所不在 ,透过丈夫和孩子们以第三者的方式书写.她可以代表很多意思,除了孩子们的母亲、丈夫的妻子,更是一种逝去的美好、都市监狱里的幽魂、对文明的反对票、原始的生物本性 .

尘归尘, 土归土?丧礼对丧礼 

她是诸人所苦苦追求的, 家庭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范型、各种理想的投影. 因此, 在封装着回忆与理型的母体的召唤之下. Ben和子女们要”取回”母体. 他们拒绝承认外祖父版本的基督教传统土葬. 在基督教观念, 肉身来自尘土, 该当回到尘土. 火化乃是违常. 但Ben一行人宁愿纪念庆祝左派学者诺姆·乔姆斯基的生日, 却从不屑圣诞节和基督神话. 他们要还原真实版本的母亲样貌, 她是佛教徒, 是哲学家, 是不愿死后还被困在这小小棺木里的.

于是一行人五彩缤纷地落下, 打扮得像Magic Mystery Tour里的披头四一样, 成为丧礼的不速之客. 敲打着棺木, 念出亡妻的真正遗嘱. 于是他被赶走. 那些背颂经文, 却根本不认识他们母亲的假道学对他们投以白眼. 「谁才是疯子?」许多电影主题说破了在处理这样的正常vs不正常议题, 此处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无比悲愤中又调和了一些彩色幽默.

再来那些冲突与妥协我们略过.到他们终于赢回母亲的身体.遗体在一般电影里是冰冷的,这里打光却美得不像话,母体最后神圣地回光返照.他们在湖滨,堆起了柴与花,点火.唱起妈妈生前最爱的一首歌,这个高潮我想还是卖个关子.想这首对摇滚乐迷来说近乎国歌的旋律一哼起,不知要把多少人当年的纯真、反叛的勇气和眼泪一口气如雨召唤下来.这是你在电影里看过的最美葬礼没有之一.

按照遗嘱,化其为尘,却倒进马桶.虽然不完全等于但像达达主义或任何历史思潮那样的,对所有旧有的秩序、思潮以及终极的哲学问题—人的存在,反动与反思.最后只不过是一把灰,倒在哪里有差吗?冲水声下去多么短暂,多么轰隆隆的如雷巨响.

屈从或妥协?

“我们不回家吗”

最后的家到底在哪? 他们搭着校车改装而成的巴士史蒂夫号—作为Ben教育理念的具体化, 对体制的嘲讽—回到森林再度与世隔绝了吗?Ben和丈母娘聊天时直接引用了柏拉图, 他俩夫妻是要建立那样的理想国, 在辩证训练下的小孩通往真理的道路上, 成为真正有用、能治理世界的哲人. 母体逝去以后, 意味着他们某种程度地放下与妥协. 你可以看到不存在绝对的是与非, 没有不由分说的善与恶. 就连站在叙事的”反派”地位的外公, 戏份不多却是画龙点睛, 在葬礼上拥抱孙子, 也没有当着面给Ben难看, 和小孩相处时跟着做伏地挺身, 暗示着他的放下身段, 如此不恶与不扁平. 

他们最后上了校车. 回归文明, 或许吧. 但在森林里发生过的、最好的最理想的某些部分还像母亲一样活在心里. 太多激烈精彩的言词火花, 不只在孩子们之间, 我相信《神奇大队长》必也在曾经痛过、在体制内曾经深思过、在世界上认真呼吸过的人们心里, 温暖地长久回荡着.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神奇队长》影评:看完泪流满面的现代嬉皮传记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