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人生密密缝》影评:爱能成就一个家 -又名《当他们认真编织时》

《当他们认真编织时》这部电影是一知道就决定一定要去看的电影,也可能因为早已决定一定要去看,所以连电影预告都没看就直接进戏院了,看完后,真心的觉得,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你明明不愿意接受却活生生存在的现实。「跨性别」这个题材、搭配着多元成家议题,这大可是一部大做文章并且很洒狗血的剧情,毕竟是非常具争议性的题材、价值观,但导演很残忍,她用了最直接、明白的方式把现实搬到大萤幕逼妳去面对、去思考、去省讨。在探讨剧情内容与角色前,先来粗浅的认识一下究竟什么是「跨性别」

「跨性别」(Transgender)通常是用来指称那些将自己的性别角色之部分或全部进行反转的各种个人、行为与团体。对于「跨性别者」这个字的定义问题目前还有很多争议。不过目前最广为接受的定义是:那些在出生的时候根据其性器官而被指定了某个性别,但是却感觉到那个性别是对他们一种错误或不完整的描述的人。

若从生理女性跨越成为生理男性者为Female-to-male,可缩写成FtM,若从生理男性跨越成为生理女性者则为Male-to-female,可缩写成MtF(以上参照维基百科)。所以本部片的主角凛子,基本上就是MtF,也就是从原本生理男性变成生理女性。一出生下来灵魂就是女生,被装在男生的身体里,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无法认同也不能接受,一直期待自己有女生该有的生理特征。

跨性别者很容易被错认成变装癖、或者是被谩骂成变态、男不男女不女、精神有问题、有奇怪性辟好……等等各式各样难堪、不入流的标签。但其实他们就只是上天开了个大玩笑、灵魂装错了身体,打从心里认为自己应该是​​另一个性别(例如:身体是男生、心里却认为自己是女生,或身体是女生、但心里认为自己是男生),很多跨性别者很早(童年)就认知到自己的不一样,这跟创不创伤、有没有童年阴影不一定有关系,就是单纯的:觉得自己应该要是异性。但不一定每个跨性别者都会选择做变性手术。

好,说完跨性别的定义与认识,接下来就进入电影剧情讨论与角色介绍吧!(以下有大量剧透)这次我反而想花更多篇幅来描述对各个角色的想法,电影的剧情内容先稍做介绍,后面再重点探讨。

剧情内容很简单:小友是一位被妈妈离家出走抛弃的国小高年级女生(11岁),只能去投靠舅舅牧生(而且不是第一次投靠了),却发现舅舅有位同居的女友凛子,凛子实际上却是已经做完变性手术的男变女跨性别者,小友从原本的排斥陌生到相处之后,渐渐与凛子产生类似母女般的感情,而凛子也因非常喜爱小友而萌生了加快办理身份证上性别更改的过程,想跟牧生结婚来领养小友成为自己的孩子,也算是补偿自己未能帮牧生生育孩子的遗憾,最后当一切似乎准备就绪时,小友的妈妈却又突然出现,要把小友接回家,小友最后的选择让人不禁感叹也惋惜…….。

为什么想特别花更多的时间来讨论角色?因为我觉得这部电影里面的角色并不多,但每一个角色都有其背后重要的意义与存在,不只在电影中,更是真实的反应了这个社会的写照、社会的氛围与容易出现的各类型的人。

【小友】

小友代表的是「希望」。我觉得她代表的是这个社会上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翻转世代的一个族群,也是希望的象征。小友代表的是「从原本的排斥抗拒,到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倾听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最后真心接纳这些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并且意识到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进而愿意去捍卫他们权利的人」。

电影一开头就出现白目国小男生在黑板上写下的满满充满歧视与霸凌的字眼,小友对于被贴上死同性恋、变态标签的男同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会大声要对方不要在学校靠近自己,以免自己被波及,这样的行为人之常情,是人会下意识在团体中求自保的举动,对于一开始看到凛子的反应也是:「ㄜ..喔。」这种很勉强做出的回答。但是随着她和凛子的相处,她也愿意渐渐放下心房(例如:去触摸凛子的胸部、问怎么编织毛线、坦白告诉凛子其实非常喜欢手作便当…等等),进而意识到凛子对于她的关爱超乎自己的预期与想像,明白凛子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所以当男同学的妈妈自以为是的关心其实是歧视的「关心」小友要她可以投靠阿姨,而不要跟「奇怪的人」在一起时、以及小友妈妈最后对凛子的言语,小友会义无反顾的拿洗碗精喷对方、大力打妈妈等举动,都是为了捍卫凛子!甚至是当男同学自杀后,小友在病房里超认真的对男同学说的话:「你绝对、绝对、绝对没有罪孽深重。绝对!」都代表着她渐渐明白到,不管是变性人凛子、还是同性恋的男同学,他们都没有什么不对,他们的心是善良的,这比什么都重要。她不再把他们当成异类、当成奇怪的人,反而挺身守护他们。

所以,我说小友,她代表的是目前社会上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翻转世带的一个族群,这个族群是:他们也许不是这些弱势或少数族群,但是他们愿意挺身而出为了这些弱势或少数族群发声!

【牧生】

牧生代表的是「真爱」。他对凛子的爱是真爱,他看见凛子的善良与温柔,从他跟小友一段对话中,他说:「能喜欢上像凛子一样心地善良的人,其他什么的都无所谓了! 」也许其他人会觉得他很奇怪,就像小友妈妈质疑他的性癖好,但是这些外在的影响都不能改变他真心的喜欢,他对凛子的爱,是因为爱上对方的灵魂、爱上对方个性的本质、而不是因为对方的性别或身材甚至是其他经济外在条件。

这也让我们重新回归到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应该是什么?你爱上一个人时,是因为他的外在、他的身材、他的条件、他的背景、他对你的好、他的个性、他的性别?还是你就是爱上这个人的灵魂、他的个性、他的本质?不论他高矮胖瘦、不论他是同性还是异性还是跨性别、你就是喜欢他的全部,而且你愿意接纳他的所有,并不畏惧外在的眼光。

我一直认为,爱情的本质应该是不分性别的,就如同人们会描述真爱不分高矮胖瘦与长相,很常看到的一个状况是:路上走着一对男高帅女矮胖又不是很好看、或者是女生非常漂亮男伴普通甚至真的就不好看的组合时,人们会语带调侃的说「这真的是真爱了!」但同样的状况,为什么当发生在喜欢上同性时、或者是像凛子一样的跨性别者时,就被说成是「不正常、变态」?真爱,不就本该持着爱情的本质,而爱的本质,是该区分性别的吗?还是它有固定的模式?不属于这个常模的,就是异常?值得反思。

【凛子】

凛子代表的是「幸福的少数」。凛子是跨性别者,这无庸置疑是这社会少数中的少数,如果说同性恋相较于异性恋是少数,那跨性别者就是更弱势的一个族群,他们被贴上的标签与需要面对的恶意相对的言语与攻击,更是无穷无尽,只要这个社会的偏见与歧视一天不消失,他们就每一天都有被攻击伤害的机会。而且更可悲的是,这些「加害者与施暴者」甚至浑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多恶劣,本身带有歧视偏见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的歧视与偏见会是盲目的、看不到的,如果意识的到,那就不会是歧视与偏见了。

凛子是幸福的,她有一位愿意倾听他、并且完全接纳她、陪伴她的妈妈,当电影里凛太郎因为上体育课道服被同学扯下时的尖叫,而回到家无助的哭泣时,她跟妈妈坦白想要有胸部时,妈妈讶异的眼神、却很快地转换心情来陪同孩子一起「想办法」时,我的眼泪真的是噗漱漱的掉….. ..妈妈的同理,妈妈贴心的缝制了两个看似搞笑、实际上却是满满母爱的胸部拿给小凛子,两个人迫不及待的试穿时,小凛子开心的笑容,令人难以忘记,那是一种被妈妈懂得的幸福,那是好伟大的爱。

而长大后的凛子,面对这整个社会的不友善,她同样用着温柔的方式面对,那就是编织,她跟小友分享不可以拿洗碗精对着人喷,心情不好时可以编织、透过一针一线慢慢的让心情平静下来,这个社会、大众的不理解一直在伤害她,但她没有选择反击、更没有复仇,她只是静静的自己疗伤,牧生说凛子心地善良一点也不为过,她值得这么肯定的形容。

【男同学】

男同学代表的是「绝大多数躲在柜子里的同志」。我想导演是刻意安插这个角色在电影里头的,目的就是要让社会大众省思,究竟我们的环境、社会氛围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于这些躲在柜子里的同志们是有多么的不够友善与能有多大的进步空间?

大多数的同志可能从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跟别人「不太一样」,但是学校若没有教,很多同志可能从小是从「别人口中」来认识自己,对于自己的不同感到困惑、自我否定、甚至是自卑与害怕,那些「别人口中」对于同志通常带有歧视,例如:死gay、死玻璃、变态、不正常…等等。

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不好、不对、不正常,所以男同学没什么朋友,他只敢跟小友透露心声,当被家长发现自己是同性恋时,不要说是国小的小孩子了、可能连高中的大孩子都有可能想不开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有兴趣者可google1994年两位北一女学生自杀事件),当生命被挽救回来时,他有的只是自责,他说:「妈妈说我罪孽深重」,连自己最爱的妈妈都如此斥责自己时,观众或许藉由这个角色,可以稍稍微感受到同志族群从小面对的压力与伤害。

如果当我们都意识到男同学的无助与害怕,尽管他是多么才华洋溢(拉奏小提琴)、多么善良的孩子,却只因为性向而不被接受甚至是降罪,如果对男同学有那么一丝心疼,我们是否更该拥抱与接纳这些同志呢?你不一定是同志,你可以有不一样的想法、可以不认同,但至少不要去伤害他们。

【小友妈妈】

小友妈妈代表的是「原生家庭伤害下的复制品与恶性循环」。从一次牧生的对谈中,我们知道小友妈妈从小被母亲严格的要求与对待,母亲因为父亲外遇的关系而无心经营家庭,小友妈妈从小得不到母亲温暖的爱、她感受到的只是不断严厉的要求导致最后她离家出走,她没有正确的感受到母爱是什么,导致她也不知道该怎么爱她的孩子,从最后她崩溃的与小友的告白中,我们知道她爱小友、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她只是复制了自己小时候的不幸、再加害了自己女儿的不幸。

当然,因为原生家庭的破碎而更努力用心经营后来家庭的人更多,但这样因原生家庭的破碎而不自觉的复制了同样模式到现有家庭的人,也不算少数…… 。小友妈妈的角色,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自己从原生家庭得到了什么、影响了自己什么,该怎么创造并活出更美好的家庭,电影的最后小友回到家中,很明显看出小友妈妈的努力,家里从一开始的凌乱不堪、衣服没收没洗没折、一堆待洗碗、待收拾的垃圾变成了干净整齐的家,电影最后给了观众一丝希望,妈妈愿意改变并好好爱自己女儿的希望。

【男同学妈妈】

男同学妈妈代表的是「大多数社会大众的成见」。从她看到小友与凛子并肩逛超市脸色的慌张,拉着小友告诉她有需要可以找阿姨、不要跟奇怪的人在一起、到撕碎儿子的情书、甚至当儿子自杀后跟儿子说出「你罪孽深重」的话……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她强烈的「恐惧」与「敌意」。

看电影的当下应该大多数观众很讨厌她!(苦笑)觉得她就是一个可恶的坏人、甚至通报儿童保护相关机构也要做「自以为正义」的事情,但事实是,她其实就是代表着整个社会对于跨性别者、同性恋的恐慌、害怕与偏见,这些人是多数、是大宗,因为不了解所以恐惧、因为觉得那就是不正常没什么好讨论的所以拒绝去理解,她代表的是现实、是无奈。真正最难改变的,正是这一群人,也许他们永远无法理解、甚至不觉得有了解的必要,当拒绝沟通与对话时,隔阂永远存在。

【凛子妈妈】

凛子妈妈代表的是『洋葱』?!(误)凛子妈妈代表的是对孩子无私的爱」,她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的性别或自我认同是什么,尽管她知道时的眼神很惊讶、但一闪即逝,她很快地决定全然支持自己的孩子,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善良、而她多么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他受到任何一丝伤害。所以凛子妈妈出现时都让我无法控制地掉下眼泪,包括与小友第一次见面的呛声(笑),告诉小友她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凛子,就算是小孩都不会放过XD

还有跟小友分享凛子小时候的故事(电影演出的片段)、帮小凛子做第一对胸部抱在一起的喜悦(再度掉泪)、欣慰凛子能遇到牧生。如果每位妈妈都能像凛子妈妈一样,那这个社会的同志孩子就不用那么害怕的躲在柜子里,有更多的孩子会知道他们值得被爱,凛子妈妈与男同学的妈妈也是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角色讨论完毕!(终于)接下来谈谈片中几个桥段,个人觉得每幕戏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只是导演用了幽默的方式来呈现,笑点不断又让人摸不着头绪!

【凛子的胸部】

从凛子与小友的初次见面,凛子就坦承相告自己的性别与手术,然后问小友要不要摸摸看?「各200CC、Ecup!」噗!让人不禁笑出来,这是什么对话?!这代表着凛子她很认真的看待自己的身体,她内心真的是女人,且为了自己的身体动了手术、很认真的做了让自己很满意的胸部~

片中小友因为好奇而摸了凛子的胸部,到后来会时不时的要摸她的胸部、靠在凛子怀中睡觉、一直到最后凛子送给小友的礼物。『胸部』在片中其实代表的含意是『母爱』,小凛子有妈妈为她做的假胸部,那是妈妈展现母爱的举动~

而小友长期以来一直跟妈妈的距离陌生,睡觉各自睡,她渴望母爱,透过触摸凛子的胸部与躺在怀中,小友可以感受到她从小渴望的母爱,那是成年女性身体的象征,所以看似搞笑的动不动就摸凛子的胸部,其实都代表着小友对于母爱的渴望与凛子所能带给他的母亲的关爱,直到最后,凛子的礼物个人觉得有两个意义:一、是传承自己母亲当年做假胸部给自己的母爱。二、是希望小友日后思念她时,可透过礼物来解相思之情,代替凛子来陪伴小友。

【小友,妳长胸部了吗?】

这个让小友当场喷饭的对白,同场的观众几乎都噗嗤笑出来!凛子妈妈看似超直白的无厘头对话,其实是关心正要进入青春期的小友,她知道小友妈妈离家出走才会投靠牧生与凛子,担心小友即将面临的青春期会没有人来教导、陪伴她(现在小女生青春期大约高年级就差不多开始了),毕竟凛子不是真正的女人,而牧生又是男生,所以这看似无厘头的对话,其实当中是满满凛子妈妈对小友温柔的关心,只是太直白了,哈哈哈!

【108个编织品的超渡】

看完电影后我才回过头去看预告,发现若先看预告,应该会有点困惑怎么三个人埋头狂编织毛线?!但其实,三个人是齐心合力的一起编织凛子的超渡品,因为想帮凛子快点超渡完这108个烦恼,如此一来,凛子才能更快完成更改身份证上的性别,牧生和凛子才有机会正式领养小友,而小友也贴心的想帮凛子完成愿望,所以预告里面看似三个人很无交集的各自编自己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小友与牧生一起齐心合作想帮助凛子圆梦!电影中从一个人、两个人、到牧生的加入三个人埋头狂编织,那画面真的是可爱到爆炸XD

文章的最后,我想谈谈关于家的定义

小友从小独自打理生活的一切、甚至要离别时从牧生告诉小友「姐姐就靠妳多照顾了」,看得出来小友的早熟与懂事,但她始终是个孩子,对于母亲渴望被爱、被照顾,所以当凛子第一次做了满桌的菜时,小友对于一整桌丰盛佳肴的闪亮亮眼神,她的内心充满了开心与满足!当凛子做了便当,小友甚至因为觉得太幸福而舍不得吃,凛子会帮她作便当、会与牧生一起带她去野餐、会帮她绑头发、会抱着她入睡、会在她心情难过时贴心的递过传话筒交换秘密,相信大多数的观众,都对凛子为小友所付出的爱与行动而被感动。

家的定义是什么?家的定义是家中成员彼此陪伴、彼此关心、彼此聆听、彼此付出,这个社会上太多的社会案件、层出不穷的父母失职导致儿童受虐或受饥饿的新闻不断,导致社工介入与辅导。我也亲眼见证过不孕症的大学教授夫妻选择领养小孩,他们对不是亲血肉的孩子视如己出般的疼爱与悉心照顾,只要有爱,就能成就一个家。

家的本质,是爱、关心、陪伴、扶持,而不一定是局限于血缘关系。

多元成家的议题不管在台湾或者是日本都备受争议,原因是社会上还是处于保守的氛围,非常感谢导演这么用心的拍出这部电影,或者应该是说:把现实情况丝毫不做修饰的呈现在大萤幕给观众去思考。导演在国外接受奖项时也说,她希望透过这部电影,可以去让日本这个也是属于保守的社会,大众可以藉由电影去省思,关心少数族群、减少社会上的偏见与歧视。

我想不到不推荐的理由,不管你的立场是什么、不管妳的角色是小友、男同学、凛子妈妈、还是男同学的妈妈,真心的推荐妳走进戏院,一起观看这部电影,然后一起来重新思考、省视自己的价值观。真心的,推荐给大家:)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人生密密缝》影评:爱能成就一个家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