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好为人师之弊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在一般人的理解中,这句箴言在于指摘一类人,摆高姿态,自以为是,惯于教训别人。这诚然有它的道理,因为从儒家思想出发的做人标准来看,讨厌那种夸夸其谈、师心自用像小溪一样浅薄而浮夸的人,而主张做人要谨重,要刚直木讷,像大海一样渊穆深沉。但倘若考察孟子说这话的本意,我们会发现,它有着更为深刻的做人求知的道理在里面。
什么样的人最爱教导别人?最爱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老师的立场上?稍加辨别,我们就会发现,往往是那些满足于自身修养、自以为事事正确、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物,往往是那些只是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倚老卖老、潜意识中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而又努力地表现自己以期求得他人尊重的人物。这种人物,很明显,不符合儒家思想中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在儒家思想中,既要求一个人要努力地修炼自己,以期达到至善;又指明这种提升自我的过程,是一个“生无所息”的过程,只要你生命还存在,它就没有终点,需要你付出终生的努力去完成这一目标。

那么,“好为人师”为什么被孟子视为人生大患,也就容易理解了。当一个人事事喜欢指教别人,事事都自认为正确的时候,它的心灵也就开始陷入极为满足的状态了。这种满足,对于物质上的追求而言是优点,对于精神上的追求和个人修养的提高而言,却是一种封闭,一种保守,一种固化,一种坚硬,它代表着一个人已经裹足不前了,一生能达到的高度也就限于此了。一个人的人生因此而陷入停滞状态,从此了无寸进,辜负了宝贵的生命,那自然是最大的祸患了。

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一点,孟子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一个人首先要树立高远的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要不断地“深造”,也就是要进取不已,不能止于目前的状态。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自得”——自然地从自己内心找到,唯有实现了这个功夫,才能安固地坚守它而不动摇,人生与处世也才有一个牢靠的凭借。而要实现“自得”,必然通过朱熹所说的“默识心通”的手段,必须“潜心积虑”,也就是说通过沉默来仔细地体味、辨别、思考、消化:人的最深沉、最内在的修养,必然是通过沉默实现的。只有沉默,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只有沉默才能实现深刻的涵泳,只有沉默,才能使内心宁静而认识到真正的自我。

从孟子的观点来看,今天,作为老师这一职业,就带上了浓重的被迫“好为人师”的色彩:你教导也得教导,不教导也得教导,这是由你的工作性质决定的。面对那些知识、学养、道德都存在着缺陷的学生,必须要教育,而且还要主动地教育,这是老师的责任。但我们也应该从孟子的观点为吸取最为有益的成分,来为己所用。我们要知道,我们所做的,是“未能成佛,且先渡人”的工作,聆听先贤的教诲,我们在这“渡人”的过程中,却不能放弃“成佛”的诉求和愿望,也就是说,一边要“好人为师”,一边还要“为人好师”,而这“好师”,就需要不断地检讨自己、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地提升自己,无论是学识的,还是道德的。唯其如此,我们首先才能对得起受教育的学生,然后最终对得起自己这仅有一次的生命。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好为人师之弊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