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七月读书笔记(一)

创 文 杜
今天读《浮生六记》。有两篇东西。字太多,我直接拍出来。大家可以放大图片欣赏原文。
《浮生六记》我看来是一本回忆录。沈复”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卷首,余以次第及焉。”
所以《浮生六记》之卷一就是《闺房记乐》。我拍的这一篇讲的是陈芸少女时期藏粥的故事。看到”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这一段,不由大笑。记起幼时村里听到的儿歌”雁,雁,牵红线,一牵牵到中宁县。中宁的姑娘会擀面:擀地薄,切地细……爹一碗,妈一碗,案板底下藏一碗……”那时候只是觉得朗朗上口,就记了下来,到今天所记住的不过这几句。和陈芸藏粥待婿真是如出一辙。想沈复回想到此处心里不知是何种滋味?究竟是甜蜜多一些还是酸涩多一些?虽然是个女子,此刻的我也有些爱上陈芸了!或者是爱上了被陈芸爱的那种温暖?被陈芸这样的女子爱着,和陈芸这样的女子生活在一起,那是多么幸福的经历!关于这些,《闺房记乐》中多有记录,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

多年前,因为一位同事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办公室里有位同事说了一句话:”恩爱夫妻不到头。”此后又目睹一对夫妇因为疾病阴阳相隔,对这句话不由有几分信了。这世上的事情从前往后看和从后往前看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不同的。毕竟多智近妖能预知后事的诸葛亮是文学家笔墨润色过的人物。”正笑他人命不长的,哪知自己归来丧?”许多事情,也只好在事后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隐隐约约知其所以然。
比如这篇文章,沈复在反思爱妻早逝的原因,他找到的证据是什么呢?其一:薄命之相(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唯露。似非佳相。)这让我想起《红楼梦》里贾府里王夫人不待见林黛玉的一个原因。面相真能预示人的未来吗?生活中我见过很多相貌堂堂的人劳碌一生,也见过獐头鼠目之辈坐在领导席上。见过身体单薄抗着全家幸福的小女子。到了一定年纪,相由心生这句话的确有道理。面相告诉了人们你也许经历了什么,预示一个人的未来(因为疾病面色不佳者除外。)所以这个证据只能让我相信乾隆时期,我国的牙科不甚发达,陈芸幼时牙齿护理做得不好。面相里藏着命运的密码吗?我不知道。我希望如此,我可以借助某人的面相来划定和她的距离。我又害怕如此,那一意味着一切都已经注定。 有一个成语:一语成谶。沈复在回顾往昔的时候,想起陈芸的”锦囊佳句。””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 这一篇的故事概括一下就是沈复陈芸夫妇鬼节赏月占卜未来。”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正说话间,漏已三滴,渐见风扫云开,一轮涌出,乃大喜,倚窗对酌。”本是吉兆。可是乐极灾生,出了不明状况。俩人先后病了。”亦是白头不终之兆。”兆头归兆头,两个人的生活还在继续,普普通通的日子在陈芸的手里过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 __活动花屏,梅花盒将平淡的生活过出了艺术的气息。
最近的网络小说里频繁出现一句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沈复和陈芸对于彼此,那就是”一心人。”于是就盼望着”白首不相离。”两个相亲相爱的人,在一起多久都嫌不够。 未来的不确定性令人惶恐。于是有了占卜的心思。且不论结果如何,我看到的是两个人美好的愿望。他们的爱情同样滋润着一颗几百年后的心灵。
这个世界的因果哪里是一件事两件事能看出来的?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沈复在书中也曾提过生活的艰难。但他把两个人不能白头终老归因于神鬼我无法指责古人的迷信,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认识到一个男人在家庭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享受得心安理得,责任推卸得也一干二净!这样的男子我真心欣赏不来,偏偏生活中此类人物太多!艺术真是来源于生活!
追忆婚姻生活主要在《闺房记乐》翻阅至第三篇《坎坷记愁》第四篇《浪游之快》沈复带给我的又是另外的滋味了。

久远的记忆随着书页被翻开,一些人一些事忽然就清晰了。在纷繁的俗世中,随着沈复的墨迹,发现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虽然偶尔入戏太深,为陈芸不平,心绪愈加复杂,但是有了记录,那些日子就还在。就还可以触摸。那些过往已经在岁月里酿成了更醇的酒,来安慰今天的我,明天的我。借沈复的原话: “东坡云: ‘事如春梦了无痕’ 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这也是写作的意义之一吧?看到此处,自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坚持下去的动力。
阅读,写作,细品生活的滋味,安享岁月的馈赠!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