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写散文讲究“五要”

第三讲 写散文讲究“五要”

主讲人 张宝树

多年的散文创作实践,我把我对散文的理解与认识以及我的创作体会归纳了几句话,作为我的“散文观”,那就是:“散文忌虚伪,弃造作,不苟合时髦,不炫耀自我。散文家应善于张看审美的眼睛,扬起感情的风帆,放飞想象的天马, 丰富文化的内涵,引发哲理的思考,做性情中人,还人性本色。”
关于“性情中人”,我理解是感情丰富的人,是随其本性、情感外向,率性而为的人。文坛上,有人把李敖、路遥两个一位台湾一位大陆的作家看作是性情中人。也有人说,做性情中人很难,确实。因为在世人越来越贪求功利、物质越来越压抑人性、好坏越来越难以分辨的当今社会里,透明、纯净、真诚袒露真实个性、执着忠于个人感受、重感情,讲道义,侠胆柔肠,哪怕不合时宜,也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性情中人,是十分难得的。比如李敖,学识深厚,博闻强记,著作等身,10多部书以散文、评论为主,前后96本著作横遭台湾当局査禁。平生以道义为己任,嬉笑怒骂。被他点名抨击的人超过三千,翘首“骂史”,西方传媒也誉之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在两岸大是大非问题上,他立场鲜明,反“台独”,反“公投”,反“军购”,一贯主张两岸和平统一。
当然,做性情中人,也未必都像李敖这样锋芒毕现,但是性情中人确实是我所仰慕的。这是一段关于性情中人的插曲。
后来,我又把这些散文的写作体会浓缩成了“散文五要”:
一、要张看审美的眼睛,
二、要扬起感情的风帆;
三、要放飞想象的天马;
四、要引发哲理的思考;
五、要沉下心来多读书。
我写过一篇《雪松之吻》,最早发表在《深圳商报》上。那年,我到大连旅游,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园,两株雪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我流连忘返,上下观赏,浮想联翩。
首先,雪松的美丽姿影和众多枝杈拥抱、亲吻大地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这样写道:
“雪松,魁梧,矫健,清风徐来,裙裾飞扬,精神抖擞。近瞧,雪松却满脸虔诚恭敬,无数条绿茸茸的枝柯扇面般向四下伸展,仿佛诸多臂膀一齐伸向大地,而最下层的枝柯,得天独厚,早已成就了一幅俯身亲吻泥土的雕像。地上铺满褐色的干松针,散落着绿银色的小松果,而那些俯身拥抱亲吻大地的枝柯已将无数细小的手伸进酥松的沃土里。当我好奇地走近雪松,刚一扶树干,雪松便手舞足蹈起来,活像一个在母亲坦露的胸脯上撒娇戏耍的孩童,此时雪松周身又窸窣作响,如同天真无邪的咯咯咯的笑声似的。
我久久盘桓在雪松的身边,深情地注目那雪松拥抱亲吻大地的一幕。”
显然,面对这一景象,我的确是张大了审美的眼睛观看的。现实中的雪松,巳不再是原始的样子,它变形成一个蕴涵着十足的人情味的温馨场景,这里就已经加进去了我的情感活动和想象与联想的思维活动。

这样一个场景如果单独描写,虽然有美感,但是内涵不丰富,意境不深刻,更难以涵盖深刻的自然与社会哲理,因此写作的意义与价值不大。于是我放飞了想象的天马,在满世界里联想与雪松亲吻大地这一场景相类似的其他场景。这样,我的笔下就有了“蜜蜂亲吻百花,啄鸟亲吻绿树,炊烟亲吻茅屋, 暮霭亲吻晩林,夕阳亲吻远山,白云亲吻广厦,踏板亲吻碧涛, 滑板亲吻雪原,婴儿亲吻母乳,情侣亲吻香唇……”这十个同样富于十足人情味的温馨场景。这么多的“吻”涂抹出一幅幅色彩斑斓、浓淡相宜的风情油画,温馨的唇间流溢出一曲曲徐疾交替、刚柔互济的抒情乐曲。然后我由此抒发了我的感慨:
“这里有百花吟,鸟鸣喧;有苦旅人的惊喜,归耕农的慰藉;有建筑师的遐思,冲浪滑雪者的豪迈;有母子的舐犊深情,恋人的鸾凤爱心,因为有了这多吻,生活顿时充满了温馨。乌云消散,寒流遁匿,干戈化玉帛,沙漠变绿洲。尽管这么多彼此表达相互依存关系的亲吻,其形态、方式、目的有别,但亲吻中却一样温情脉脉、爱意绵绵。”
接着,我又联想到当年暴戾的沙俄和狂浪的日寇的入侵,而雪松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大地母亲的怀抱。我从雪松那匍匐的憨态、饥渴的吸吮和执着的拥抱中读出了民族的气节和大地儿女对母亲的爱恋。此时此刻,雪松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立刻升腾起来,她俨然是象征着一种人心的回归、信念的昭示,尤其她那憨态痴情的吻,难道不正是一种质朴无言的爱的象征吗?这样最终才算完成了散文《雪松之吻》的立意的升华。
大家说,这里边是不是有审美眼睛的观察、感情风帆的扬起、想象天马的放飞和自然哲理的思考呢?显然是有的。我写作这一篇散文,确实是没有离开“散文五要”。
关于“扬起感情的风帆”的话题,我想起了当年我在新蕾出版社主编的一个语文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扬起你感情的风帆》。我在文中讲述了我在散文特别是游记散文创作中的体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原文:
散文,好比一只轻盈美丽的小船儿,而浸透洋溢在散文字里行间的“情”,则如同小船儿上的风帆。只有中流举帆,小船儿才能扬波逐浪,驶向那美妙的境界。
那么,创作一篇散文,究竟何时扬起这感情的风帆呢?根据多年阅读和创作的体会,我以为迅速捕捉感情的触发点,才是扬帆起航的最佳时。
这个“触发点”,往往是具象的景或物。看似平凡,然而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虫,却能在瞬间掀动你感情的大潮,就仿佛蓄势已久的温馨验荡的一夜春风,一下子能把大江南北吹绿一样。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咏物或记游的散文,情景交融是妙境。而作者能够迅速准确地抓住最能拨动你心弦的景物,则是你笔下的散文能表达那妙境的关键。那么这由始至终牵动 作者情思并令作者心驰神往的景物,就是那感情的触发点。作品由此扬起感情的风帆,让“小船儿”在感情的波涛之上颠簸前行,从而去尽情领略无限风光的美感,散文的妙境便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巴金的《灯》便是范例。当作者“半夜从噩梦中惊醒”、窒息已极的时候,“几点灯光”突然从“沉睡的大海” 一样的漆黑夜幕里闪射出来。这“几点灯光”马上触发了作者如潮般的感 情,感情的风帆便豁然升起。于是,“小船儿”回溯到了许多年前的雪夜迷途,去感受灯光的“安慰”和“鼓舞”;接着又驶向哈里希岛和赫里斯海峡,去体味长夜里孤灯导航以及奔向“火 炬”勇敢殉情的欧洲和古希腊传说的壮美;然后又闯进了陌生人家,在一豆油灯前,同绝路逢生的友人一起领悟“人间的温暖和生活的勇气”。作者终于“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仿佛“小船儿”已冲到了峰颠,看到了旭日东升的雄浑与辉煌,至此作者对光明未来的美好憧憬升腾到了高潮,作品的主题才得以完美的表现。
笔者去内蒙讲学,归途壮游北岳恒山。而驱车前往,途中 却见雁北高原到处是苍白无力的土黄色。名山焉在?险关何存?壮游前的种种美好遐想几乎一下子被丢光了。不料,正当十人轿在九曲十八弯的公路上盘旋直上时,“山下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以及被千沟万壑割削冲击着的蓬勃的绿色,猛地把我惊呆了”。在这黄与绿的强烈反差中,我及时捕捉到了这个感情触发点。一路上,千沟万壑的绿色令我惊叹,给我感召,使我感 受到了“顽强坚韧的一种伟力”和“生命力的撞击和震撼”于是,风帆鼓涨,“小船儿”满载而归,因为我在雁北高原上发现并认识了一个“顽强刚毅的魂魄”这篇题为《雁北魂》的散文, 在上海《文学报》上发表后,很快又被选入《中国游记年选》一书,这多少也说明了捕捉感情触发点、饱蘸感情写作的一点点成功吧。
关于“引发哲理的思考”我当年在福建师大主编的《语文周报》上发表了论文《点燃哲理的火花》。论文是这样讲述的:
散文题材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与兽,山与水,花鸟鱼虫,包罗万象,无所不及。无论绘景、咏物、记事和写人,散文总离不开抒写人情、晓达事理,而哲理包括大到宏观宇宙万象、小到微观人生百态的原理,所以散文也总是跟哲理结缘。
茅盾先生当年目睹岩石下野草的顽强勃发,赏心动情,点出小小生命蕴含着巨大生命力的哲理,妙笔生花的散文便传留于世。刘白羽在过长江的兵书宝剑峡的时候,感叹一只木船“逆流而上”,顿然领悟出“人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的道路,也就战胜了大自然”的处世经国的哲理,从而《长江三日》更加催人奋进。由此看来,一经作家的妙笔点睛,蕴涵在野草、木船之中的哲理之光便大放异彩。
我常听青年朋友们说,他们爱读哲理味儿浓的散文,我很欣慰!可他们又常说:“爱读不会写,太叫人沮丧。”究竟怎样才能在散文中点燃哲理的火花呢?
首先,要学会思索生活事理,在叙事中适时点拨,顺势推理。几年前,我养了一盆扶桑,小花几经摧折,终于吐蕊放香, 其中滋味良多,感触不浅;于此同时,邻居家发生了一件少女投河自杀的玄事,一打听那少女正是两年前给我送扶桑花的女孩儿。于是,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碰撞到了一块儿。我蓦地发现:自寻短见的青春少女同被我几番摧折的扶桑花的命运很相似;再一琢磨,养花和育人其中的道理又何其相同!后来, 青春少女振奋起生活的勇气,令人欣喜,而扶桑枝头也绽开了笑脸,使我书案卷首溢彩飘香。好长时间里,我总在少女与扶桑、养花与育人这两者之间反复体味着其中的苦涩。于是我在 散文结尾处这样写道:“两年来,这株幼弱的扶桑确实从那柔嫩的机体中顽强地滋生着无穷的活力,终于抵御住了风雨的侵袭, 也补偿了我的无知和愚笨,难得唱出一支青春的歌、一首生命 的曲,然而人世间抵御不了风风雨雨的侵袭、被人为的愚蠢自觉不自觉摧折的东西,又该有多少呢?”至此,我觉得散文结尾也就多少有了一点警世的意味了。
其次,要细心探究世间物理,在咏物中状貌悟性,借物说理。有一年,《文学报》发了我的散文《绿色的箴言》,那文中写的是凡花小草。我在老屋的窗前养了许多花草,暑期夜晚,徜徉在小小的绿色王国里,每每劳烦顿消,于是创作的激情常被撩拨出来。我在状其形、描其神、悟其性之后,情不自禁地感受到凡花小草所蕴涵的哲理。我是这样写的:
“造化于不经意中留下了真理。窗前三株凡花小草奇特壮美的生命现象,几乎浓缩着一切生命的哲理,足以使人类思考生命的本源,反省自己的生存意识,感悟生命的真谛和巨大的潜力。窗前绿色的生命之光穿透了大自然与世人间的界碑和雾障,也就在我与花草的无形沟通中,在领会天道与世道的同时,我神奇地获得了自强于人生道路的逆境的勇气……”
也许这凡花小草书写的“绿色箴言”正成了这篇散文的一点价值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徜徉山水,漫步园林,常有被美景奇景勾魂摄魄而心驰神往的时候,此时此刻的美感与激情若能写进篇章,很可能是最动人的。然而,越是赏心悦目之处,越要三思而审视之。宋代大文豪王安石登临褒禅山,于记游、抒情之后,别出新意,竟从“志”“力” “物”三者关系的解悟中揭示了游洞、登山、治学、处世的一个普遍规律,发人深省。应该说,多年来写散文,我觉得散文中的一些哲理韵味,跟作者善于思索与探究大有关系。
关于“多读书”。我认为,在我们散文创作中,是常常得益于读书的。当年,我和朋友专程去扬州拜谒朱自清故居,一路找寻,几分渴望,几多真诚。在自己所崇拜的散文大家的故居里参观,那些文字说明和珍贵遗物引起我诸多回忆,感触很多, 内心便萌生出写作欲望。可是,我迟迟没有动笔,一个月、两个月、半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写。一是觉得匆匆来去,所见所闻还没来得及梳理回味;二是对于名家不敢轻易下笔。虽然对朱自情向来崇敬,但是对他的人生、创作经历所知甚少,尤其怕把握不好朱先生的人品。于是,我只好借助于读书,读了他更多的散文作品,读了他的读书笔记,读了友人写他的文章, 又读了关于他的生平的文字。渐渐地,我发现我对朱先生有了实质上的认识与了解。后来,觉得有了把握,我才动笔写了一篇题名为《走近真实》的散文(原载《天津文学》1999年第3 期,《山花》和澳洲《汉声杂志》转载,收入《张宝树散文精选》第244页)。在记叙了朱先生许许多多的事迹之后,我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我越发觉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本色的人,淳朴的人,真实的人。他待人质朴纯真,一片爱心;他做人纯朴仁厚,一片坦诚;他治学扎实认真,一片执著;他为文朴素自然, 一片至情。”我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朱自清这样一个真实的人,怎么不让人们真诚怀念和仰慕呢?”因为不但动了情,也有了感悟,所以散文结尾才有了比较含蓄、隽永的情调:
“春上下扬州,走进朱自清故居,就觉得走近了朱自清。走近朱自清,就走近了真实。
而一个人一旦走近了真实,就等于走近了一个完美的境界。”
我喜欢这个结尾,后来被好多个评论者引用,我也就把这篇散文的题目《走近真实》当作了我的第二本散文集的题目。记得这本散文集2003年还获得了天津市第11届“文化杯”最佳散文集奖。
有一年,我应《文艺报》之约,釆写关于散文大家孙犁的纪念文章,开始我有些作难,一是缺乏对孙犁的全面了解与把握,二是孙犁重病住院,已不便釆访。怎么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读孙犁的书。我集中一段时间阅读了孙犁10本散文集,还有他的书简与文集,慢慢对孙犁晚年的散文创作和他对 文坛的深情关注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于是文章的立意逐渐清晰了,一个鲜亮的题目从我脑海里蹦了出来:《霜叶红于二月 花》,副标题也很快确定下来:“文学老人孙犁情系文坛”。此文很快在《文艺报》头版全文发表,影响不错,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应文友之邀到南开大学会见日本东京都大学的访问学者渡边先生,无意间,竟得知他们在国外早已收集到了这篇写孙犁的文章。渡边先生还说,他和他的研究生还专门阅读过这篇文章。说来惭愧,我们对人家日本文学却所知甚少。
以上例子,我看足可以说明搞散文创作的人,十分需要读书。读书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认知,鉴赏人家的作品艺术,从中获得教益,另外从陶冶情操、修养自我的角度看,读书也是不可忽视的事。

主讲人简介

张宝树,1942年7月20日生,男,汉族,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写散文讲究“五要”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