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一首杜牧《山行》争议上千年

一首杜牧《山行》争议上千年

口 默冉

昨日上午10时49分,广西防城巷王小田发来《一首杜牧
“山行”争议上千年》文,读后还是在《默冉讲故事》里推出!
这是偶尔的一个上午,我见到了3个书画家,一个忙的在画牡丹,一个在写字,无意间谈到唐诗杜牧的《山行》有两个版本,原本是“白云深处有人家”,第2个版本是“白云生处有人家”,此时,让我想到有人墙上挂的书作中也是如此,这就让人有些深思,回来信手看了孙子的两本儿童读物同样!我想,这古人的唐诗竟然有两个版本,那要是遇上考试中有了这道题,考生到底以哪个版本答了对?评卷老师有以那个版本答案为准?杜牧当初真的有两个版本吗?后人从何弄出来了两个版本?故,我就向一些爱好文学的人和教育工作者谈及此事。

王小田/文

以前读杜牧的诗《山行》,一直以为只有“白云深处有人家”一个版本,最近听一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八、九十年代的资深记者、作家岳兴文讲还有 “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个版本。怀着好奇的心情上百度一搜,发现的确如此。
据度娘说,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当代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 ;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没想到一首《山行》我们争议了千年。
我个人觉得,古人写诗向来有推敲之说,一首诗的定稿往往是经过反复琢磨写成的,绝不是想现在电视剧力面描述的大笔一挥一蹴而就。诗人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与同时代的诗人贾岛(779~843年)应该会有这同样的严谨作诗态度,不可能故意娱乐世人,写出两个版本的《山行》,在写作《山行》的时候应该是非常严谨、负责的进行了认真推敲,最终只有一个版本。个人推测应该是”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个版本。
一是从《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结构上看,前两句描述远景,后两句描述近景。一二句用一个远、一个深体现出作者极目远眺的情形,描述出远处寒山的高,高入云端,表现出作者秋游的心旷神怡。如果用“白云生处有人家”来描述云雾升腾缠绕,体现山中生机盎然,从意境上来说不符合秋这个季节,同时用词上选“升”更合适。古诗中也有很多行人云的动态的诗句我们也可以列举看看: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又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是唐代诗人向来喜欢将静态的云和深连在一起。还是要拿喜欢推敲的贾岛同志说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就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来形容山的高大深远。
所以说,“生”很大可能是个笔误,山里面怎么能生出天际的白云?最多只是能产生雾气、瘴气,如果作者看见的是雾气一定会写成白雾生出有人家。即便作者将雾气当做云海,再说了,秋高气爽的时候不可能生成雾气,更不可能凭空腾出一片白云上下翻腾,因为《山行》的作!作者是杜牧,不是写西《游记所》的吴承恩,他老人家没有法术,所以只能是山足够高,深入云端。

2020年11月7日早晨6时56分于御景院家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一首杜牧《山行》争议上千年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