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活着》读后感——— 一本看哭无数人的好书

她敏锐的捕捉,纯真的笔调
笔下的风景令读者身临其境
人物也因对话
内心描摹的生动而活灵活现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十八岁出门远行》等。

内容简介
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福贵本是一个有钱的富家子弟,可他嗜赌如命,终于在他这一代败光了所有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的生活中患上了重病,出门求医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历了战场上的心惊胆战,枪林挡雨,几经波折回到故乡,母亲却已过世多年,然而这才是他悲惨人生的开始,再往后的几年,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相继先他而去,到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推荐理由
如果你觉得生活苦闷,心情低落,就看看《活着》吧,故事十分有画面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活着》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福贵一生悲惨的遭遇,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生来不易,苦而不言,痛而不语,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逆境时,不妨坦然一点,毕竟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人们赋予了它意义。

读后感
余华在新版自序里说:《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身边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这是人生态度的选择,而不是所谓命运的借口。正如腰封所说《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绝望的不存在、人是为了活着本身面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态度。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年代,用最朴实的语言.阐述了活着的幸福。

作品评价

《时代》周刊: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华盛顿邮报》:《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西雅图时报》: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

《明星论坛报》余华的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同样召唤着读者。

合众国际社: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其冷静的风格使读者与福贵同甘共苦,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们又会黯然神伤。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因此称《活着》是“中国的《约伯书》”。

语录书摘

1.笑的方式哭,在死忙的伴随下活着。
2.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3.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4.人老了也是人,是人就得干净些。
5.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 不得不走。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活着》读后感——— 一本看哭无数人的好书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