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书笔记|《皮囊》

原创 舍予vv

放下《皮囊》这本书的第三天。
我发现这类书的特点,它不似小说一般,开篇是无味冗长的人物铺垫,高潮全在后头。相反,这类书最精彩最打动人的反而是开头的那几章,《皮囊》是这样,正在读的《文化苦旅》也是这样。

李敬泽给《皮囊》写的序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说的轻巧,因为大多数人其实不明白自己的心,包括你我在内,都是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真正很少有人看得清自己。

最喜欢的两章:《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

母亲的房子

“我”的父亲残疾,瘫痪在床,需要医药费,“我”也即将大学,家里多了一笔开销,姐姐因为窘迫的家被男友质问“你家出得起多少嫁妆?”
在这样的背景下,母亲坚持着“我要建房子”。
后来,崭新的二层楼房建成了,但是这个家也透支得差不多了。那个时候,母亲甚至偷偷买了老鼠药,被一家之主的“我”拦了下来。

那包药,第二周在父亲乱发脾气的时候就暴露了。我掏出来,大喊要不全家一起死了算了。全家人都愣住了。母亲抢过去,生气地瞪了我一下,又收进自己的兜里。
接下来的日子,这个暴露的秘密反而成了一个很好的防线。每次家里发生些互相埋怨的事情,母亲会一声不吭地往楼上自己的房间走去,大家就都安静了。我知道,那刻,大家脑海里本来占满的怒气慢慢消退,是否真的要一起死,以及为彼此考虑的各种想法开始浮现。怨气也就这么消停了。
这药反而医治了这个因残疾因贫穷而充满怒气和怨气的家庭。

过了六年,“我”大三暑假的一个晚上,母亲问我“我们再建两层好不好?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我”不能说不。
房子建到第四层后的第二年,父亲突然去世。然后再过了两年,家里遭遇拆迁,母亲仍问“我们还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
尽管家里的亲戚反对,母亲的想法还是在石木的堆砌下落成了。

我也不明白,人真的争这么一口气有这么重要吗?与其拿着这笔钱建房子,为什么不规划得再长远一些,为今后的生活多做打算?
房子虽然修建得气派,但是生活却更加拮据了。
我开始恨书中这位母亲的任性,恨一家之主的“我”的无限包容,恨这些追求“爱慕虚荣”所做的无用功!

“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门口那块奠基的石头,你介意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亲的名字吗?”
原来母亲并非任性,老家的房子,是当年父亲对母亲的许诺,尽管父亲病倒了,母亲也继承了父亲的意志,维护着父亲的体面。母亲承受了许多非议,拖着沉重的皮囊讨生活,内心却是热烈而平静。
我突然也明白了阿太的那句话:“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母亲看得很透,她依照着自己的心过活,换做是我,别人的议论早已压过内心的声音。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我的神明朋友

父亲的葬礼结束后,母亲梦到了父亲,她意外的笃定,“你父亲需要帮忙。”
为了让父亲的灵能够上天堂,母亲为父亲求得“清罪”的办法——给一个神灵打下手,做义工。
母亲也整整一个月都来镇海宫探视父亲。

或许因为自己成长的环境与作者相同,很是理解母亲这种迷信的行为。总是要有所寄托的,即使神人两隔,母亲还是期盼着以某种方式暗示自己,父亲他可以过得很好。

两篇文章,任性,迷信是母亲的皮囊,对父亲的爱是皮囊下跳动着的热忱的心。
昨晚坐着从云霄回家的班车,看着车窗外一幕幕熟悉起来的景色,越长大,越是对脚下的土地有一种惦念。厦门很好,但它不是我的家。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回家的冲动,像作者蔡崇达那样,总是想找着借口回家。

诸如蔡崇达笔下的阿小,文展,厚朴,我们该用什么姿态去拥抱自己的人生,我仍然坚信着以前看到的一句话“你现在做的事是你当前必须做的事。”所以,不管我现在是否看清了自己,不管我现在是否规划了今后,我总是要先脑袋混混沌沌地过完今天,但不管如何,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体验阿小、文展、厚朴的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蔡崇达。

以上,自己非常不成熟的见解吧。如果有读过这本书的小伙伴,我们也可以交流交流呀!
我发现,“微信读书”这个app真的巨好用!快来跟我一起读书吧!!!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书笔记|《皮囊》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