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水浒传》导读备课实录(二)

接上:
老师8:大家好,我是来自平阳湘江一中的老师,我代表第6组发言。我们组对《水浒传》这本书进行了五次导读课的设计。
第一次导读课主要是梳理人物故事,画人生经历图。
第二节导读课,我们是以人物形象作为重点分析的内容。金圣叹说,《水浒传》所叙是108人,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口声。我们想在这么多的水浒人物里选择李逵作为切入口。我们选择了一个话题,李逵,是最纯之人,也是最蠢之人。“纯”即是“纯粹”,为什么说李逵是一个纯粹之人呢?首先表现在他对兄弟至真至纯。李逵是宋江的粉丝,他的“追星”过程可谓是一路追随,心甘情愿,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对其他人也是赤诚、坦然至极,毫无戒心地展露自己的爱恨情仇。
再从上梁山的目的这个角度去看,其他人上梁山都有各种目的,比如宋江、吴用,还有被逼上梁山的杨志、林冲等等。他们对朝廷的招安或主动或妥协,只有李逵对封建社会的反抗是最彻底最强烈的。他反对招安是始终如一的,一直把皇帝称为“鸟皇帝”。
“蠢”是说他头脑简单,不会思考。最后宋江饮了高俅等奸臣送来的毒酒,因担心李逵再次起兵造反复仇,便让李逵也饮下了毒酒。李逵跟随宋江,明知道宋江的初心已变,明知道宋江要毒杀他,但也愿意喝下毒酒,没有思想。他的“蠢”还表现在他的粗鲁野蛮,不问青红皂白乱砍乱杀等等。我们会重点研读第38回、第40回、第43回、第72回、第74回。金圣叹把水浒人物分成了上、中、下三等,其中李逵被列入了上上之人。我们把李逵单独罗列出来,是为了实现由面到点的聚焦。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为李逵列一个小传。
第三节课导读课,我们的话题是求同存异,寻找李逵与鲁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因为李逵跟鲁达很相似。
第四节导读课,我们的话题是根据《水浒传》中众多重要人物的事迹及言行举止,寻找相似的人物,去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比如说杨志跟林冲,宋江跟晁盖……这样由点到面地铺开,可以展开对梁山好汉的深层次研究。
第五节导读课,我们主要做一个拓展活动,举行班级辩论赛。学生可以自行组队,选出正方跟反方,给出辩题。正方观点是,《水浒传》中作者塑造的梁山泊众人是英雄;反方观点是,《水浒传》中作者塑造的梁山泊众人不是英雄。我们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李逵和鲁智深的比读,以及众多梁山人物之间的比读,学生会发现每个梁山人物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他们到底是不是英雄?这个是开放性的答案。我们希望通过辩论强化学生对梁山人物的深刻认识。这样,活动设计就又回到了对整本书的理解上,回到了面上。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徐杰:好,感谢这位老师的发言。他们组由研读李逵这个人,到李逵与鲁达的比读,到寻找相似的人物,到梁山众人,体现了由点到面的思路,这是一个很好的导读设计。这是一。
第二,他们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我很喜欢这样的活动。整本书导读最怕的就是提问题和找答案。老师不断提问题,学生不断找答案。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到答案,老师眉开眼笑;学生找不到答案,老师死不瞑目,这是最恐怖的事情。他们想到了辩论,那么,决定一场辩论赛品质的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那就是辩题。他们的辩题是梁山众人是不是英雄好汉,这个辩题太大了。有些人英雄形象更鲜明,有些人英雄形象就要弱一些,有些人其实还是小人。所以辩题要推敲。我们不妨就从李逵跟鲁达入手,把辩题设计为“李逵和鲁达谁更符合我们所认定的英雄”。这样的辩题才有意味。它是从前一个学习活动引申出来的,同时又是对前一个活动更进一步的解读。
同时,我建议第一个活动——画人生经历图,要推敲它的可操作。画人生经历图要有抓手,我们可以围绕一样东西来画,譬如影响这个人的人生经历、人生走向的核心事件。这是一种方案。第二,不是所有人的人生经历都能画图。有些英雄可以围绕一个“逼”来画图,但有些人是自己上梁山的,有些人是被拉着入伙的。不管怎样,画人生经历图一定要有抓手,使活动指向更明确。好,下面一组。
老师9:各位老师好。我们组临时调整了两个话题。第一个,在读完整本书以后进行一个提升拓展。第一,群杀事件;第二,单打独斗事件。我们列出了五六个,比如夺取二龙山、火并王伦、救宋江劫法场……我们会列出一个表格,梳理出参加者是谁或主谋是谁,被害者是谁,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我们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欣赏打斗描写,从阅读引申到写作,从而领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比如武松血溅鸳鸯楼,杀潘金莲和西门庆,风雪山神庙时林冲的杀人等等。我们会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杀人的方式、顺序、武器一样吗?找出文中的具体语句来说。我举两处例子。一处是在山风雪山神庙林冲杀富安、陆虞候这几个人的时候,林冲杀得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武器不同,恨的程度不同,力度也不同。首先是“差拨来到的时候,林冲举手一枪把他撂倒。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的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好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林冲杀前两个人轻轻松松,一枪一刀就完事了。而杀陆谦,因为对他恨之入骨,所以比较残忍。我们可以感觉到林冲隐忍到此时开始爆发了。这样,一个当机立断、有勇有谋、心思缜密的英雄形象就出来了。
前面武松杀潘金莲时也很残忍,这个细节我就不读了。但他跟林冲又不一样,武松是恩怨分明,有恩必报。所以,我们想通过群杀的不同场面,感受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性格。好,这是一个话题。
第二个话题,我们想设计一个问题,众多的英雄好汉中,你最喜欢选谁做你的男朋友或者做你的丈夫?学生可以结合不同的回目,进行小组的碰撞、交流、沟通。比如我们可能不会选择石秀,因为他杀潘巧云太过了,虽然她算是个淫妇。武松很英俊,武功很好,可是他杀伐心太重了。宋江人人都说他是英雄及时雨,但他的功利心太强了。李逵有孝心,很可爱,很率真,忠诚无比,但太莽撞了,动不动就把小孩子给打了,视人命如草芥。如果我来选,我会选燕青。第一,这个人太聪明了,比如吴用第一次到他主人北京员外那里,他就说吴用应该是梁山派来的歹人,提醒卢俊义。在大闹忠义堂的时候,李逵要反了,在那里大吵大闹,而他马上就悄声提醒李逵,你做错事情了,赶紧去负荆请罪。第二,他武艺非常高强,在关键时刻用弩箭救了他的主人,令差拨倒地而死。第三,他忠心耿耿,主人被骗上梁山以后,他暗中保护,卢俊义进了监狱以后他还及时去送饭。还有一点,历来儒家思想讲究功成身退,他就是这样,到最后该退就退了。所以,我想通过选择谁做你的男朋友或你的丈夫这个问题,把众多英雄好汉的优缺点理一理。
关于第二个话题,我们想在勾选有关鲁智深的一些事件时,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找出跟他相关联的人物,把表格列出来。如史进、郑屠、店小二、金老、赵员外,智真长老,刘太公……他们眼中对鲁智深的评价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既了解了事件,又对人物做了一个评价,这比单单列思维导图是不是更有意义?好,谢谢大家。
老师10:老师,我能来抛两块石头吗?
徐杰:好,来,请。
老师10:大家好,我是龙岗市一中语文老师陈慧芬。第一块石头,宋江和晁盖的关系铁不铁?第二块石头,是谁想让生辰纲丢失?好,就这样,谢谢。
徐杰:好的。这个话题可以放到我们的课堂活动中,作为一个激发学生思考的话题。我们先说王老师的导读课设计。她的设计主要分两块:第一块,列表格,小组讨论,对比分析,杀人;第二块,让学生选择谁做自己的朋友或丈夫。
第一块,列表格是面上的一个活动,由面最后聚焦到风雪山神庙,对林冲杀人进行细读分析,这是由面到点,这样的活动是可以的。但如果单独作为一节课,这个活动还可以适当延展开去,以增加这节课的活动厚度。如果只有群杀和单打,只是由单打聚焦到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杀人,这个活动还单薄了一点。同样是复仇,武松的复仇跟林冲的复仇,手段是一样的,手刃仇人,但是在复仇过程中又有不同。在这里,可以引入细读之后的对比分析。
第二块,谈论谁能够做男友或丈夫。大家觉得是让女生说选哪个英雄做丈夫好,还是说给扈三娘重新选一个男友或家属好?让男生说选谁做自己的朋友好,还是让学生去讨论108将中,谁跟谁可以成为更好的知己好?我觉得,让梁山好汉去寻找更好的知己,可能更能够串起人物、情节、价值观等丰富的内容来。所以,在话题的选择上可以更优化。好,第8组。
老师11:我是罗湾实验中学的穆百华,我代表我们小组聊一下我们的导读课设计。我们想聊一聊《水浒传》中的“打”。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我们会这样来导:曾经有人各用一个动词来概括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是“走”,《红楼梦》是“哭”,《三国演义》是“战”,《水浒传》就是一个“打”字。这样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二个环节,快速找一找这么多回目中有关“打”的有哪些?接下来就进入细读的环节,重点聊一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两个片段,分析他们的“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我们课堂最主要的一个部分。这是第一个设想。
第二个设想,让学生在分享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中,关注到人物性格的差异。
这之后我们想探寻一下“打”字背后的意义。他们的“打”,原因有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可能会说鲁达拳打镇关西是为了反抗,看不惯这样的官僚等等。这时,我们想引导孩子们理解英雄们的“打”源于忠义思想,源于对当时官府的腐败和黑暗的反抗。
接着我们还想再引入一个问题:所有的“打”都代表忠义吗?孩子们就会发现,林冲最后的结局证明了他是打斗的牺牲品。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孩子们辩证地来看问题,“打”的背后,忠义只是一方面,还有可能是被冲昏了头脑,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作出正确的抉择。我就先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徐杰:百华老师用“一字立骨”的方法来组织这节课,非常好。她的操作分成了这样几步:第一,列举“打”的回目;第二,聚焦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进行对比分析;第三,探讨“打”的意义。这样的思路,总体是很好的。
我的建议是,既然是围绕“打”来做文章,就要把它做透彻。比如,在对比了鲁达和武松的“打”之后,我们应该往前走。鲁达、武松是单打,我们可以引入群像的“打”,如三打祝家庄。这样的话就把“打”做厚了。我们还可以由一个人打别人,引申到英雄人物之间互相的“打”。比如说,李逵就被张顺打得跌到了河里,灌了一肚子的水。这样的话,我们就做出了“打”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把它做丰厚了。好,第9组。
老师11:各位老师好,我们是最后一组。我们想用话题法来设计《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人物出发,归纳108好汉上梁山的原因。
我们这是总结课,前期有我们的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五个上梁山的原因。一是被自己人迫害,二是被官府或官府里的人,或者是与官府有勾结的人陷害,三是被梁山好汉俘虏,被迫上山落草,四是个人原因,生意失败、杀人越货等;五是毫无理由地直接上山。
我们的第一个环节,是梳理性的导学单,这里会涉及小组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形式有很多,PPT、手抄报、思维导图、采访稿、微信群聊等。在我们的展示环节中,小组必须有5—6个人组成,他们至少要关联5个人物。比如林冲,曾是80万禁军总教头,生活安逸,幸福美满。但是他遭到了高俅和高衙内父子的迫害,在山神庙里报仇雪恨,枪挑仇人,后来得到柴进的引荐雪夜上了梁山。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成果展示。可以由小组发言人发言,也可以几个人发言,还可以让其他小组成员作补充发言。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的总结。在探讨英雄人物上梁山的不同原因后,最终回归到《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题上来。谢谢大家。
徐杰:好,第9小组是以上梁山的原因这根主线来组织导读活动,对不同英雄人物上梁山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完成导学单,这也是很有抓手的。但如果只是探究不同的几类人上梁山的原因,还是显得有点单薄。
我的建议是,要增加聚焦的环节。你可以列出几个代表人物,如李逵、宋江、吴用、晁盖、鲁智深、燕青等,然后问一个问题,如果他们有重新选择的可能,还会选择上梁山吗?有些人可能会选择不再上梁山,有些人会选择继续上梁山,还有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继续上梁山,但对梁山大哥的策略会有不同的态度。这样的话,课堂一下子就往前走了,书就读得更深入了。
第9小组是目前我听到的在导读策略和方法上最丰富的一个小组。他们除了导学单,还有手抄报、思维导图、微信群群聊、采访。但是,每一个活动我都没有听到细致具体的操作方法。微信群的聊天是很好玩的,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先抛出话题,宋江说,兄弟们我有一个想法,我们能不能接受招安,让大家都能够将来有好去处?接下来,李逵就会跟上来说,招个什么鸟安?林冲会说什么,吴用会说什么,可以让学生来填,这是很有意思的。
再来说小组采访,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征讨方腊结束以后,108将就只剩下几个人了,朝廷要派人来采访。我们可以让学生列出采访的目录,只能问4个问题。要采访谁,想问什么,准备请谁来回答,先预设一下。如果你是宋江,会怎么回答?如果你是武松,又会怎么回答?擒得方腊后,朝廷要来表彰了,大会上要请武松或鲁智深说两句,他们会怎么说?我觉得活动一定要有细化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才有意思。
感谢老师们的发言!

徐杰/ 《水浒传》集体备课实录(一)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水浒传》导读备课实录(二)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