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只有“通过”爱,才能“给出”爱 | 《大黄的假期》书评

只有“通过”爱,才能“给出”爱

土城

大黄的假期,实际上是别人的假期,别人的假期带给一条叫大黄的狗开启了一次五天的心灵旅程,他要寻找妈妈离开后的兄弟姐妹,这是精神之旅——土城

预告:文末有福利

大人看看童话是有好处的。童话让成年的我们换一种简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我朋友王彭冲写了一本大人可以一读的童话《大黄的假期》。童话并不全是写给儿童看的,这应该是常识。但童话又要以童心去完成,这种童心不是空洞洞,而是对童心的模仿。这一点上,即《大黄的假期》对孩子脑海中的事物模仿是中规中矩的。

作为成年人,童话永远都有毛病。这本书要说有什么毛病,或者我认为的毛病,语句、表达或者有些事物的出现突兀等是存在些瑕疵的,但主要还是主题还不够鲜明。这本书的主题可以说是善良或离别,这有点太宽泛了——这也是它的坏所在,因为孩子未必能理解。作为故事,它应该更具体一些。

如果说它的好,就是平淡里透露着想象力。它要告诉孩子一个道理:童话世界的美好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读完故事,才能看到这个道理还真有几许道理。

道理里暗含了一个伤心的内容,就是离别。孩子如何面对离别,如何理解离别,是孩子成长中学不会的,只有他亲身经历了,他才突然有所顿悟。但关于离别的体会,应该在儿时就有所觉察,因为离别催促孩子成长。而且可以说,越早觉察离别孩子,越敏感,当然也越容易释放善良的天性。大黄故事中的大黄和小花,在孩子时的觉察更直接一些,他们的善良也渗透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在这里,我不想多说故事里讲的道理,因为道理要去体会,说多了会沦为鸡汤。

我要说的是这本书在平淡中透露的想象力。大黄的故事三观太正了。三观正是骂人,但这个词实际上是被“三观正”思想中那些有毒的、害人的那部分受连累。这本书不暗黑,不喜悦,平平淡淡,我们有时候该用这种眼光看看世界。也就是说,如果是人畜无害的三观正,没有什么不好的。

这部童话散,符合孩子的口味,见异思迁、浮想联翩。很多细节安排成为故事里的亮点,像孩子的天马行空。

看看这一段——

邻居并没有离开,而是问:“大黄先生怎么知道我的小名?”

“噢——这个,这个……”大黄有点摸不着头脑。

“咕噜。我的小名叫咕噜。有三十年没人这么叫过我了。”接着那个邻居流着泪给大黄讲了他童年的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想念。

这里“咕噜”引出故乡的想念,过渡很巧妙,因为“咕噜”本来是饥肠辘辘的大黄肚子里发出的声音,只是恰巧被邻居听见了而已。虽然我不是孩子,但我相信孩子会对肚子里的声音感兴趣。如果孩子看到这里,难保孩子的记忆里不会形成“咕噜”和“家”二者某种联系。而童话,本质上不就是让孩子形成某种固化的链接么?——虽然各类大师、文学评论家会说出童话各种“效果”来——但我作为门外汉,更相信童话在不断固化孩子的因果认识。

大黄天性是善良的,书中动物都是如此。这或许削弱了童话的故事性和冲突性——当然,我不觉得有什么大的问题,平平淡淡的好处就是真实、温馨。

我最喜欢二黄,也可以说我最喜欢彭冲对二黄的职业设定。这是极具想象力的设定。让一条狗在幼稚园就职,职业叫做恐吓师。这是奇妙又有才华的想象力。二黄在学生时代被恐吓师“伤害”过,他自己敢于面对曾经的阴影,从事一项小时候伤害过他的职业,他的自我教育和修复能力,值得褒扬和借鉴。他还真有些远大目标:是不让孩子觉得恐吓是那么可怕的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黄对恐吓师这个职业有了截然相反的看法,说不明白,只是越来越不喜欢。”“他现在认为二黄做着十分糟糕的事情,像河马小姐描述的大熊猫恐吓师一样把整个学校变成了黑洞洞的小木屋。”这是大黄最初对恐吓师的理解。

恐吓师是人为制造出来调教不听话小动物的职业,它的职业看上去是为了维护遭到破坏的校园环境,但其效果并不如此。这种职业是对孩子的威慑,是在制造恐惧时获得它存在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它的最大问题是,它并非出自于爱,而是出自于稳定和安宁,甚至说是处于方便而设。我想,世界上任何一项事物或者职业,仅仅它只是出于稳定或方便而设,那么它必定要违反本质,导致错误的后果。

真正爱孩子的人知道,只有出于爱的设定,才真正是爱。亦即,只有“通过”爱,才能“给出”爱。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只有“通过”爱,才能“给出”爱 | 《大黄的假期》书评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