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在经典中找准人生价值体系

文 | 黄文晖

好的音乐总令人热血沸腾,比如《义勇军进行曲》,比如《英雄赞歌》,比如《歌唱祖国》——每一个音符都扣人心弦,使人振奋。在战争年代,能唤起人们一往无前,奋不顾身,以战死沙场为荣。这是一种很神奇的精神的力量。

好的书籍总令人心驰神往。幼时父亲常带我去他任教的学校,他上课就让我呆在午休房,房里除了书就是报,我自幼与文字为伴,读小学就特爱剪报与摘抄。那年月父辈们唱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听多了,我就偷偷去镇上的国营书店把《林海雪原》买回来看。80年代书摊上尽是绘图小人书,看完《青春之歌》,觉得还是买来原著读得过瘾。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与压岁钱基本上都花在书店了。到后来,书中故事情节大多忘记了,但隐约感觉有一些东西早已溶入血液之中,欲罢不能,这是一种很神奇的精神的种子。

我的孩子现在也看小说,我推荐她看路遥的书——《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当年我是躺在夕阳下的稻草堆中看完的。显然,书中的情境她们这一代觉得陌生而又好玩。而我们的少年时代,或多或少能在红色墙体标语中找到一些历史背景。她们无法像我们那样去理解,正像我们无法像父辈那样理解,但种下的种子,待条件成熟,总会发芽。这是一种很神奇的精神的承续。

法国人写的小说好,浪漫而富有思想,司汤达、雨果、大小仲马……那些作品能够激发整个社会的思考。我们看西方的发展过程,追溯到十四世纪,先是文艺复兴引领科技革命,然后导致工业兴起,最终实现经济腾飞。所以说,文化底蕴是最基础的东西,思想是地基,文化是基础,科技是骨架。人也如此,价值体系是基础,知识结构是上层建筑。

他们说社会是一根竹杆,把人群分成一节一节,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的是阴阳——阴与阳没有褒贬之意,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换的,人性的善恶与世界的美丑具有同一性,都是阴与阳,世界就是阴阳运动——用现在哲学语言解释就是矛盾运动推动世界进步,我们先不评价是非对错,只分析所以然。

价值体系的建立与知识结构及阅历有关,往往成形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间的年龄阶段或更早一点,如果其间有“越山丘、涉大川”的经历——读过无字之书——效果更好。学理工的,应多读读文史哲,要有点人文情怀;学文科的,应多到外面走走,接触人与自然,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理工的钢筋砼世界。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就不可能变动,这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那么什么是“变”?我们所说的变化,并不是价值体系的变化,而是说一个人的人生处境,过去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若一个人的价值体系经常变化或有两个价值体系,那么他将会终生迷惑或是双重人格,我们估且不论他的财富,这样的人生肯定是不幸的。所以说,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

并不是说价值体系就一定是排他的,它们是互相包容的。世界大同,站在很高的高度看,所有的价值体系最终都是同源的——物质与精神、欲望与互助,所占比例不同而已。所以不存在商人看不起文人或文人清高于商人的问题了。你可以与不同价值观的人做朋友,只是各自有所保留就好。你在读有字之书时还同时读了无字之书,你会有很多朋友,他们,或者能与你交心,或者价值观略有差距,自留底线,心里明白就好,朋友有很多种,保留距离的关系是最长久的。——往往知易行难,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多与圣人对话,多读经典。

读书人并不孤独,夜深人静之时,还可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本人特爱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与苏轼的《和董传留别》这两首诗,就让我和诗两首,作为此文的结尾: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和黄庭坚《寄黄几复》:

辛丑春至母校寄同窗书

和风细雨春为伴,欲越光阴却未能。

陋室书堆凝紫墨,寒宵月影伴青灯。

宜将信仰磨心志,且趁年华振股肱。

卧听车窗风疾疾,欣观满壁盎萝藤。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和苏轼《和董传留别》:

偶 感

登山涉水走天涯,酷暑凉秋纵逝华。

漫漫黄沙寻准点,离离绿野探星花。

廉窗不托惊心梦,怨水消流过眼车。

夜静心舒诗作乐,长吟皓月自涂鸦。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在经典中找准人生价值体系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