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吾家小史》读后

关注静静读书,有你意想不到的精彩。

“这本书,写了现代中国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历史;
这历史,虽然低微却以小见大,与通行的历史教条有根本区别;而正是这区别,使它与生存良知有关,与文学本性有关。”
——余秋雨《吾家小史》

虽然一直对带有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持有偏见和反感,但因为对余秋雨的敬重,我还是从头至尾读完了《吾家小史》。

这本书可以看作余秋雨的家族史,更是百年中国的文化灾难史。

说它是家族史,是因为书中介绍了余家三代人的人生际遇,特别是余家的三代女性,影响了余秋雨的一生。



回忆
祖母的坚强隐忍撑起了余家的天空。

余秋雨的祖父因吸食鸦片败光家业,负债累累,撒手人寰,祖母带着七个儿女住进贫民窟,卖房还债,后又和儿媳(余秋雨的母亲)回到浙江老家生活。

文革时期,大儿子被余家好友揭发,蒙冤被关押十年之久,小儿子自杀以示清白。家道中落,生活由富贵到赤贫,又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先后送走六个儿女,只剩下余秋雨的父亲。

“正是祖母,这位不姓余的女性,在每一个危难关头,把余家带出了险境”。祖母一生命运辗转,承受诸多苦难,却一直倔强地活着。她信守承诺,刚强隐忍,胸怀宽广,是余家的“精神领袖”。

余秋雨从祖母身上学会了承诺,学会了坚守;学会了不人与亦云,不随波逐流;学会了命运面前不低头,苦难跟前不屈膝;学会了做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



妈妈的温婉聪慧启迪了余秋雨的智慧。

余秋雨出生在浙江老家,妈妈以其超现代的育儿理念开启了余秋雨的早教之路。他四岁入学读书,七岁起妈妈让他给乡亲们记账写信,十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中学,并先后在作文比赛、数学竞赛中拔得头筹。

文革时期,余秋雨的父亲蒙冤被关押后,妈妈苦苦撑着这个家还要默默忍受周遭的恶语白眼,可她从没诉过一句苦。余秋雨“一生见到的妈妈,永远只是微笑,只是倾听,只是腼腆,最多,只是沉默”,妈妈以特殊的强大反击“敌人”。

所以,当余秋雨遭遇诸多不公、谣言中伤、诽谤谩骂时,他从不反驳。妈妈曾经告诉余秋雨,不管别人怎么闹,都要好好活下去。妈妈让余秋雨懂得:只有沉默,才能为天道天理让出位置,才能为历史裁判留下空间。

陪伴着余秋雨在泥淖中奋勇前行
妻子马兰的高贵善良

“世上有不少人一直生活在沼泽地,从来没有见过山。终于有机会来到高山面前,便惊讶:这山怎么不倒?

过了半年,心想这下该倒了吧?一问,没倒。又过了一年,便断言,这次不会有错,一定倒了。但一问,还是没倒。

于是那山成了他的仇敌,夜夜诅咒,天天造谣。

遗憾的是,那山,一万年也不会倒。”

——马兰

马兰,中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是一位无论艺术成就还是社会地位都不逊色于余秋雨的名人。当年,余秋雨辞去一切行政职务,自出经费,探索中国和世界文明之路,考察全世界文化大灾难。

作为妻子的马兰曾经陪伴余秋雨有过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之路。夫妇俩穿越恐怖主义肆虐的中东南亚,耶路撒冷,埃及……余秋雨完成了一部部考察日记,震惊世界,却在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攻击谩骂。

面对民众不分青红皂白的诽谤,余秋雨选择沉默,一次次搬家,逃离是非之地。面对一次次的离婚谣言,马兰只是默默忍受。多年来,妻子的守护给了余秋雨脉脉温情,让他有勇气有力量在泥淖中奋勇前行。

这些站在余秋雨背后的女人,她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智慧,把余秋雨武装得坚不可摧,让他超然物外,摒弃谣言,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余秋雨于80年代发表的学术著作《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震惊世界,至今无人超越。白先勇先生评价余秋雨“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评价甚高却并不过誉。

说《吾家小史》是文化灾难史,则是因为书中提及的那些对知识分子无中生有、令人发指的谣言、诽谤、诘难、攻击、迫害,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鲁迅先生曾说:“自称酷爱和平的人民,也会有杀人不见血的武器,那就是谣言。”“原来我们中国就如生着传染病的病人一般,自己生了病,还会将病传到别人身上,这倒是一种特别的本领”。

全国大饥荒时期,自然灾害演变为人文灾害,很多文人因为举报官员隐瞒灾情而被划为“后补右派份子”,其中就包括余秋雨未来的岳父马子林先生。文革时期,余秋雨的叔叔被打成右派,三次割腕自杀,终以死决绝表示他的政治抗议和文化抗议。余秋雨的父亲蒙冤被关押十年之久。余秋雨的老师竟因为一只红薯挨批斗,一起下乡的知青姜沙跳河自杀……

十年文化浩劫,那些所谓的“批判专家”,“伪斗士”葬送了无数无辜文人的生命,文化不进反退,文革毒瘤迁延数十年不灭。

造谣无责,传谣无阻;中谣无助,辟谣无路;
驳谣无效,破谣无趣;老谣方去,新谣无数。

曾经,余秋雨以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恐怖主义笼罩的地区,探索中国和世界文明,考察全世界文化大灾难。他的考察日记,为人类文化史画上最绚丽的一笔,这本是中国文人的骄傲,余秋雨得到的应该是鲜花和掌声。可事实恰恰相反,考察归来的余秋雨遇到了最匪夷所思最讽刺的一幕:一边是无处不在的余秋雨盗版书籍,一边是铺天盖地的对余秋雨的诽谤谩骂。

一个蜚声国际的文化学者,一个为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人,一个“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却在他的同胞的攻击下四处躲藏,无以为家。成为“中国历来受诽谤最多的独立知识分子”,这是对中国文人最大的讽刺,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悲哀和最大灾难。余秋雨说:“灾难的最后恶果,是人格崩溃;崩溃的第一标志,是损毁他人。”

肉体的伤害再大,总有愈合结疤之时;生命逝去带来的伤痛再疼总有平复之日。然而,心灵的荼毒摧残,影响的不只是几个人几个家庭。精神毒瘤的超强繁殖力、破坏力摧枯拉朽般疯狂肆虐,碾碎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扭曲了人性,摧毁了几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信条。十年文革造成的文化灾难,也许需要数十年数百年修复,文化人格的重建之路举步维艰。

“文化就是一种变成生态方式的精神价值,最后沉淀为人格”。重塑健全的文化人格,抚平几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余秋雨在泥泞中踽踽独行,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真希望余秋雨在有生之年出版一本《吾家小史续》,一本既是家族史又是中国文化幸福史的文化大集。如果有那么一天,那将是中国之幸,民族之幸,文化之幸。

编辑:阿朱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吾家小史》读后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