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传统教育就是背诵诗文吗?

因为荨麻疹,总是影响睡眠,甚至毁了一个周末。

坐立不安,读书难,写字难。

以书当药。

重读《陶渊明也烦恼》的第十八、十九课,对于传统教育,我认为黄晓丹说得相当直白、准确。

试问,传统教育就是背诵诗文吗?

她说,古代人认为,一个人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一定要在某个关键期进行发展。

据说,陈子昂、李白都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的那种,长大却很有成就。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曾和两个儿子同年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当年没有考中,但不妨碍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H.埃里克森也提出了终生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因为每个孩子发展的速度不同、节奏不同,所以所谓的关键期也就没那么绝对。

我们的教育太依赖语言,太依赖那些说得出、写得成文字的东西,太喜欢让孩子超前背诵,太急于让孩子成为“神童”,这其实是个误区。与其让孩子一脸懵懂地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不如多带孩子欣赏中国的传统绘画。

中国画都很素雅、恬淡,喜欢用低饱和度、低明度的颜色。有时它很简单,仅仅靠墨色的浓淡就可以表现仿佛的世界。“墨有五色”是中国独特的审美艺术,像中国原创绘本《兰亭序》,就用传统的水墨形式来表现,这有助于孩子培养优雅的审美品位。

我个人也建议,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与其背太多孩子听不懂的诗文,倒不如多给孩子买些配色和插图水平高的绘本。在故事的熏陶中,孩子会静悄悄地成长。对于孩子而言,高度抽象化、符号化的语言,不是表达内心感受的首选,画画、唱歌、游戏、听故事才是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

所谓传统教育,一定不是让孩子机械地背诵诗文。如果在孩子的感悟力还没有完全自主的时候教授诗词,即使日后感悟力日趋成熟,孩子也会因为对作品太熟悉而失去敏感。

与其这样,我们不如花零散的时间来做传统教育,用多种形式来做传统教育,听音乐、逛美术馆、欣赏图画,都会参与孩子建立自我的过程,对孩子的情感和品质造成影响。比如,听雅正的音乐,看雅正的景象,可以让孩子更加温和敦厚;反之,听喧嚣的音乐,孩子很难学会安静。

河合隼雄说,儿童的成长就像种子发芽。在它发芽之前,你根本无从得知它的内部准备得怎么样了,又到底蕴藏了多大的力量。你不能指望每天把种子挖出来看一看,如果这样种子就永远不会发芽了。

读诗文的最高价值不是让孩子表面看起来多么有修养,多么有文化,更重要的是借此孩子学会了更好地感受和表达自己,同时理解他人的体验。如果没有体验,读得再多、背得再多也无益。

这多么像一粒种子,它的成长不是为了告诉你今天长了0.1毫米,明天又长了0.1毫米,而是在生长的同时自己具备了足够的耐心,同时珍惜并感恩恒定的营养和温度。也许它好多天看起来什么变化都没有,可是突然有一天,就一下子抽芽长大了。

传统教育大概也就是这么回事儿。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传统教育就是背诵诗文吗?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