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书随笔|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吴晓乐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先知·论孩子》(冰心译)

二零二零 开启鸿运

2020 Happy New Year

1

关于作者和本书

作者吴晓乐是个年轻的家庭教师,但不妨碍她把故事说的引人入胜。九个家庭故事,九个真实案例,读起来另人心惊。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评判这些问题时,会发现爱给得太过沉重了。他们无形中将子女的翅膀捆住,却一个劲要让他们高飞。

这些故事里的母亲,形象各异,却都是以爱为名的刽子手。每位母亲都用力过度,为孩子规划人生棋局,检视他们的落子方位与下棋节奏。母亲的意志,嵌入孩子的每一颗棋子之中,让他们沉甸甸难以举棋。书中的孩子,因而都有着哀伤的灵魂。

我们从这些故事中还能看到原生家庭带来的持续负面影响。这些母亲,多数也曾经历各种轻视、疏忽、离弃、暴力、威迫,背负着伤痛,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态度影响。她们又被赋予看守孩子、教养孩子、决定孩子未来的所有责任。她们有些人极力想摆脱过去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影响,却无意识地又将其传给了下一代。

2

关于教育本质

教育存在的根本,不在于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限,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

家长的工作就是开发这种潜质,好让其发挥到最佳。但开发过度的后果:小孩自主学习的乐趣被剥夺了。

书中的“母亲们”对于“成功”的认知太过狭隘。她们定义中的成功,大多是在学术上、职业上取得稳定、可辨的成就。至于美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生活中那些琐碎而美好的小事,都变得无足轻重,失去了本该有的生活乐趣。

社会是个性的社会,必然存在差异。每个父母都想把孩子培养成顶层社会人,无异是对社会认知不足。社会本就是矛盾与辩证的统一。有黑才有白,有恶才有善,有低才有高,有痛苦才有快乐。

3

关于教育方法

现在的孩子似乎有个天生的敌人,叫“别人家的孩子”,好像只有他们的“成功”才叫做成功。

总喜欢与上层比较,把小孩好的、坏的打包成一团,再归因于“父母的管教”。既忽略了其个人特质,也忘了所处的环境考量。

其实,从没有可完美复制的教育方法。套用世俗眼中的成功模范,只会将一个小孩的天赋摧残殆尽。

吴晓乐说:“真正打击到小孩的,是成绩本身,还是家长们看待小孩成绩的评价与目光?”我们可以回忆下童年,真正让你痛苦的是糟糕的分数,还是惧怕父母的责备呢。

4

关于家长

小孩不是满足家长欲望、想象的容器,或者载体。小孩也不是黏土,任由家长恣意妄为地往自己喜爱的方向捏来揉去。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存在的独特性,他们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人。想想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我们要的不过是孩子健康、快乐。曾经的某个时刻,我们光是触摸小孩柔软的掌心就满足不已。又是什么把期待无限制地扩张。在巨大的善意之下,悲剧也随之诞生,于是伤害就无可避免。

逼迫孩子去临摹他人的行为,复制类似的成功经验,去追求父母眼中的理想人生,为了圆他们年轻时未竟的梦,甚至驱策小孩成为“第二个自己”。仿佛一个生命的诞生,是为了满足、成就另一个生命。

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观点,与孩子讨论,但是,做出最终决定的人应该是孩子。这不是理想,更不是溺爱或纵容,而是一种事实。这是他的人生,他得学会肩负起做决定后所产生的责任。相反地,执意替他做决定,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溺爱,因为他始终学不会如何掌理自己的人生。

5

关于共情力与认知局限

西蒙·巴伦-科恩在《恶的科学》一书中指出,有些人甚至是亲人之所以能做出残酷的行为,其实是因为共情能力被腐蚀,而他们并不自知。所谓共情力其实就是一个人对对方遭遇产生恰当情绪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需要质疑的,但为什么生活中还会经常出现拿孩子撒气的情况呢?就是因为在那个情境下,太过于聚焦于某个单一焦点,就会非常粗暴地对待那些阻碍你投入那个焦点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妈妈们经常在生气或者烦躁的时候拉过孩子就打,气消了又开始心疼后悔的原因。

现在最怕听到的就是“应该如何”,便是要来谈谈这认知的话题。

所有的“应该”都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局限下做出的判断。也就是说,在认知没有交集情况下,你的“应该”不是我的“应该”。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只会显得无知和愚昧。

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并非和所有人都能产生认知交集,而你希望别人接受的,也未必在这交集之内。

沟通是解决认知交集的重要手段,但只能暂时性的扩大认知边界。唯有系统学习,不断拓展认知范围,我们才有可能与更多的人产生认知交集,才可能将“我认为”变成“我们认为”。

结语

爱是一种能力,然而,爱的方式需要学习。父母每一次错误的爱的试验,都可能给孩子烙下永恒的暗影,埋下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如何为人父母,如何为人子女,将是我们一生去学习探讨的问题。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Second Year

天添书香阁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书随笔|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吴晓乐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