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海上钢琴师》电影解说 - 或许有些幽暗,或许有些悲伤,或许有些孤独

视频:

精彩点评:

其实这和主角自身身份也有关,首先他是在头等舱被捡到那么他的父母也是有钱人但却抛弃他,这身为当时高贵的白种人为了名誉利益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但他却被一个当劳工的黑人抚养长大,在他的思想上就和普通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然后他的养父不幸遇难,只有一个海葬(如果有一个土葬也许还会去祭拜)这些冲突让主角会有一种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孤独感,没有和他一样的同类。(所以主角的个性是偏内心且十分孤独的,并且他在陆地是无任何亲人朋友连户口都没有)他的身份让他孤立着,而且我们可以看一些片段比如主角给第三层的穷人演奏,刚刚还欢歌跳舞的人们在听见抵达目的地后全部以最快速度下船,对于他们而已是一个节目,但对于主角却是在分享自己竟有的东西
音乐 (这无疑对主角的价值观是有影响的,如果自己竟有的东西自己唯一可以感觉安全的东西对于陆地上的人可能就是一个乐子)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果被人知道他是一个由黑人养大的白人普通人会怎么想,在海上就不存在与他交流的人就只有几个月,他压根就不会被陌生人鄙视打扰,但如果他在陆地他会在一个地方生活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会有天壤之别,(这时候的身份种族歧视不比我们中国在80.90年对同性恋的歧视小多少)所以在主角的身份上内心性格上最后的结局可能会比较残酷但却是正常的

电影《海上钢琴师》壁纸

的确,被迫卖小号的小号手可能就是下了船的1900的状态,特别是五十年代摇滚乐兴起之后很多有名的爵士乐手都过得非常惨。他的高光时刻早就和大乐队的流行一起消失了,下了船也改变不了。以他的单纯心性也很难在尔虞我诈的现代社会生存下来,改变了也就不是他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记得大三出海实习时,天使号回港,一位同学站在甲板上突发地模仿起America的桥段,当时不觉得什么,现在回想才发现那时的我们不正像是维吉尼亚号上一群怀着美国梦的年轻人,大三的我们面对着就业升学等社会选择,也开始承受各种社会压力。美国梦碎的百十年后,我们迎来了中国梦,陡增的房价,破碎的故乡,让我们这群人在质疑知识改变命运的同时,与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度的剥离感。或许再过几十年就会更好罢。
写这段评论的时候,我都已经工作半年了,没想到在新工作半年后又能蹭一波热度。所以经历了一年多时间有些别的体会。成功路上坚持不重要,选择才相对关键;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别害怕,往前走就是,总有走出梦境的那一天。还是没有明白坚持自己所爱有什么意义,应该就是坚持着活下去,回头看过往,会发现那些都是足以慰藉余生的珍贵回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不下船,你要这么想,如果中国文明突然消失了,中国版图突然变成了大海,那么身为中国人的你,能从容融入其它文明赋予你的角色吗?
你的过去,你的存在,你的爱,你的恨,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从出生就在那艘船上,你能从容坚强的用另一种生活方式活下去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00的逃避应该和弹幕里说的“不想离开安全区”不是一种逃避吧。现实中的不想离开安全区的表现是原地踏步,是浪费时间,是虚度青春,是蹉跎年华还自诩天命不凡,是野心勃勃但毫无实力,嘴上功夫倒是很强。然后想着“我不过是不想努力而已”,企图把这种舒适延长再延长。但1900是这样吗?1900他太纯粹了,他面对未知是胆怯了,可他心中却有对他所拥有的事物无限的热爱,他珍惜他拥有的东西——他的钢琴、他的船,为此他可以和这些东西同归于尽。那些说1900安于现状不敢挑战的人,真的有1900那样真挚而又纯粹的热爱吗?你敢说你有吗?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海上钢琴师》电影解说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