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一次考试作文批阅后

这几天期中考试,我负责批阅另一个年级的作文。批阅后写了这篇短文,赠给了带课的老师们。
作文要求是以“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与许多名词性话题作文相似,学生在写作时多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就“路”写“路”,把“路”理解为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路;另一方面,取“路”的比喻义和引申义,把“路”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对象。
批完作文,在脑海中疏理了一番。取“路”的比喻义和引申义的,大都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把“路”或比作人生历程、求学生涯,或与强国之梦、创新发明、名人追求联系起来,这类作文大都写得比较空泛:多的是对世界生活的感悟,但感悟空洞浮泛,了无新意;多的是举例征引,但例子或者陈腐故旧,或者生搬硬套,或者漏洞百出;而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用到引用,引用仅限于鲁迅先生“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和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看这类作文,无论是写法、语言还是观点都惊人地相似,纯粹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初看几篇还觉得有点滋味,看得多了,真让人觉得乏味。这种感觉,让我又想起有一次给学生说过的比较过激的话:“你们都是同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没什么根本的不同。”

但令人欣慰的是,还是有若干学生“不守规矩”,写的作文比较“另类”,让人有耳目一新、如品香茗之感。这些“另类”的作文大多属于第一种,也就是把“路”当作现实存在来写的。他们抓住生活的细节,用稚嫩惶惑、委婉多情的笔调,写出了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真实情感,拨动了我心底最为柔软的一角,让人心灵不由得一颤,分数自然也就给得高了。
有一个孩子,写到他日日走过的那条小径:春天的细碎的花朵,夏天的浓郁的绿荫,秋天的飘飞的黄叶,冬天的有声的落雪。笔调清新雅致,作者有着一双渴望和热爱生命的眼睛,它们的任务就是把生活中那些细微而感人的东西尽情地收藏。
有一个孩子,写到他回家的路:那条路很平常,随处可见,但在他心目中却与众不同。那是一条线,剪不断的线,它连着他的家,带着他走向那缕温馨和安宁;那是一份爱,他的母亲每天就从那里走出去,在收获了一天的疲惫以后又走回来;那是一份难得的记忆,铭刻着他的童年,他的少年。他说,等他长大了,到外面的世界了,他还会回来,沿着那条岁月的风尘掩埋不了的路。

有一个孩子,写到一条坎坷而绵延的路,但他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想着想着:这条路会与一条柏油马路连接,马路会与一座繁华的城市连接;这条路会与一条大路连接,大路会与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连接;这条路会与一条小径连接,小径会与一弯清碧澄澈的水流连接。路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作者真是匠心独运。
有一个孩子,写到一条废弃的路,但他把笔触伸向遥远的历史。这条路上,汉代时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带着忧怨和坚定从这里嫁向异族;唐代时曾经有一行驼队载着西域的风情走过;宋代时曾经有一场惨烈的战争在这里发生过。他写到一个受伤的士兵在这里的呻吟,写到一对恋人在这里的分别,写到一个老人在这里扬声的羊鞭,写到一个孩子在这里发出的欢畅。取材高旷广远,而落笔则细致生动。
有一个孩子,写到一场漫长的等待。那个等待的人已经老了,他每日走上这条路已经成为习惯,他的引领长牢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盼望着,期待中的那个人会从路的那一头走来。但每天,要么是一只飞鸟,要么是一缕流岚,要么是一个归家的游子,要么是一头缓行的老牛,欺骗了他的眼睛。作者用最好的方式诠释了生活就是“希望”与“等待”的结合这一哲理。作文中流露出的那份焦灼,那份痴情,那份无奈,可以让人窥见作者心灵的细腻和柔软,真让人感动。

想来,像这些学生,大概属于意志比较坚强或者“不太听话”一类的。他们不被考试的常规要求所约束,而还保留着那份纯真和柔软、深挚和多感。他们理解中的生活是由种种细节构成的,深入于细节,感动于细节,抒写出来,就是一段含蓄婉曲的文字。当情感占了上峰的时候,当情感占了胜场的时候,结构和语言也就自然合理、不择地而出了。是谁说过呢?“呵护了那颗心灵,也就呵护了整个世界”,更莫说一篇简单的应试作文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一次考试作文批阅后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