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2月17日,法国巴黎皇家大剧院正在上演一出名叫《没病找病》的戏剧,虽然这个剧本已是多场在这儿演出,但剧场里仍然座无虚席,人头攒动,闻名而来的观众满怀期待,急切地盼望着戏剧的开演。
担纲主角阿尔贡的是年近半百的消瘦的莫里哀,一直以来,他都患着严重的肺病,还在前几天,他的妻子就一再嘱咐他,为了他的生命,千万不要再演出了,但被他拒绝了。今天,当他在后台换装的时候,剧团一名成员走上前来,深情地望着他恳求说:“求您别演了。”莫里哀一时陷入了沉默,是的,他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他怎么能不演呢?多少年来,他就是这么坚持过来的啊。为了戏剧,他几乎牺牲了一切。他可以享受贵族教育,但不久就宣布放弃世袭权力,为的是从事他热爱的戏剧事业;他曾创立“光耀剧团”,惨淡经营,最后竟然因为负债而被指控入狱,但他没有放弃过;整个社会与他的家庭都反对演戏,为了理想,他毅然离家出走,在外飘流了十多年。好不容易组建成这个剧团,怎么能轻易地为了自己的身体让它走向没落呢?“你叫我怎么办?”莫里哀反问的语气里满含着无奈,“我们剧团有50个人靠演戏来挣钱生活,如果我不演了,那么叫这些可怜的人怎么办?我会因不关心他们的生活而自责的。”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他迈着坚实的步子走上了台,听到他努力压抑着的咳嗽,那个成员眼里满是泪水。
舞台就是他的阵地,虽然病魔缠身,但是一旦走上这个他赖以生存的、他付出了一生向往的地方,他就忘却了一切不适,他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演出中去,他就是那个角色,那个角色也就是他,他表演得那么逼真,那么生动,观众席上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那掌声就是对他最大的奖励,他从那奖励中看到了自己对艺术追求得到的回报,看到了剧团又会增添的收入。他更加认真地在那儿表演,连他自己也觉得,他的表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彩过。
演到第三幕时,他感觉到自己的精神逐渐缩减了,刚才全靠意志支撑起来的腰板开始发软,发音也得拼尽全身的力气,如果稍不注意,猛然袭来的咳嗽就会污染语音的纯正,就是在那儿走几步,也得使出比平时大几倍的力量。他忽然觉得这个熟悉的舞台是那么大,风就从四面八方吹来,渗进他的肌肤里,吹得他瑟瑟发抖。好不容易演完这一幕,他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向后台休息室,观众的欢笑声和掌声掩盖住了他的呓语:“我冷死了。”
剧团的成员围在他的周围,担心地看着他苍白面孔,都劝他别再演了,临时找一个替身,可是他坚决地摇摇头,当第四幕开始后,他又登场了。
他拼着全身的气力演完了最后一场,在观众们热情的呼喊和赞叹中,缓缓地走回了后台,在那儿,伴着剧烈的咳嗽,他倒下了。还穿着阿尔贡戏装的他被抬到住所,咳嗽让他上气接不上下气,让他身子弯得像一张弓,他用手帕捂住嘴,想减轻一点痛苦,鲜血却染红了手帕。看着旁边担心的脸,他安慰他们说:“不用担心,你们见过我吐过更多的血。不过,还是去叫我的妻子回来。”也许已预感到什么,他还让人叫一名神甫来。哪一个神甫愿意为一个喜剧演员屈尊劳驾呢?当他的妻子听到音信赶到他身边时,他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个喜剧大师,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为后世留下了《悭吝人》等三十多部喜剧,以整个生命推动了戏剧的前进,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正因为如此,教会对他的死极其冷淡,多年后,法兰西学士院才为他立了一尊雕像,底座上刻着这样的话:“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歌德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想模仿他”。
[简介]莫里哀(1622—1673),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本名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出生于一个殷实家庭。曾享受贵族教育,但不久就宣布放弃世袭权力,从事戏剧事业。他创立“光耀剧团”,惨淡经营,曾因负债而被指控入狱。后来,离家出走,在外飘流了十多年,编写演出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喜剧。最后,作为剧团的领导人重返巴黎,此后,他一直在巴黎进行创作演出。给后人留下了近三十部喜剧。
[莫里哀名言]
所有形式的芭蕾舞都是好的,叫人深感沉闷乏味的则另作别论
女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被人爱。
笑什么?你们在笑你们自己!
友谊的结合是要经过考虑与选择才能生长出来的。
恶人也许会死去,但恶意却永远不会绝迹。
对于聪明人来说,劝告是多余的;对于愚昧人来说,劝告是不够的。
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 教我们重新做人
很奇怪,大凡为人在他们所拥有的天分中都混杂着一些疯狂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