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实录

说明:第一课时,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始终觉得,不论怎样的讲述、理解、分析,都应该建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之上。当时还引领学生了解了背景,学习了字词,体会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的意思。
师:这是一篇纪念性质的名文,其中第一、二小节,鲁迅先生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板书,合理的作法,哪些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应该由学生加以总结,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但这届学生较差,而且刚上课,还没有静下来,所以直接交代)。下面,请大家轻声朗读这两小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各自轻声朗读(都比较认真,这个习惯,经过一个多月,算是基本养成了。需要说明的是,上一节课的读,并不能代替这一节课的继续读,不要相信学生还记得文章内容,要相信反复阅读的效用)。

学生读完后: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来说一说(再次强调问题的原因,是部分学生读完后开始茫然地等待)。
指名学生回答:
生一:“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
师:你找得很准,读得很好,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生一:(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师:哪位同学帮他一下?
生二:鲁迅是经过别人(师: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程毅志程君)的建议写的,而且还说“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师:正确。那么,如果没有这个建议,鲁迅先生会不会写这篇文章呢?谁再来说一说?
生三:“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他要将这篇文章作为祭品,来祭奠死者。
师:你不但读了相关语句,而且加以了理解,很好。(按道理,这里应该讲一讲“浓黑”这个通感的词语,讲一讲为什么说是“非人间”,讲一讲“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甚至还可以讲一讲“后死者”有什么内涵,“菲薄”又是什么意思。但都没讲。原因:这么一讲,就把主要的任务冲淡了,整个课就显得紊乱了;有关语句和字语的理解,专门作为一个任务放在了后面。课堂,需要清晰。)还有吗?
生四:第二节“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作者希望人们记住这件事情,不要忘却,所以要写这篇文章。
师:你不但说明了语句所在的地方,而且最后还有对问题的呼应。这个答案很完美。关于不能忘却的说法,除了这一句,前面还有,能找到吗?
生四:“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师:很好,也就是说那些“庸人”得到造化的照顾,很容易把这样惨痛的事件忘记,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以示纪念。好了,这个任务,大家完成得不错。下面的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交代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板书),请大家把这三节轻声朗读一下,想一想,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们来说一说。刚才有同学读完课文就无所事事了,要思考哦。

学生读完后,指名回答:
生一:我觉得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文章里面说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后面又两次提到她的这个特点。
师:很好,不过“和蔼可亲”这个词现在一般用在老人身上,能不能换个词?
其他同学:善良,温和,谦和……(板书,这里有一个涉及到课堂的重要问题,那就是教师在提问某个同学时,其他同学在做什么,这个问题容待以后讨论)。
师:这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科学,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从文本中找出相关根据来予以说明(这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低劣的作法就是在这一块提及考试会怎么考,考到相关的题型应该怎么做)。还有吗,其他同学?
生二:是一个勇敢的人,她“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请愿也是“欣然前往的”。
师:十分准确(板书,学生说出来的词语,教师郑重地板书,学生是什么感觉?)
生三:她是一个关心学校的人,“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说明她有责任感。
师:这个答案更完美,先概括,然后说明,再强调(板书“责任感”)。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根据注释,《莽原》是鲁迅先生编辑的一种杂志,这是一种充满斗争精神的杂志,刘和珍竟然预定了全年的;还有,我们还可以联系他们请愿的背景考虑一下……
生:关心时事,热爱国家,追求进步……(板书)
师:她是学生会主席,因反对校长杨荫榆而被开除的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中就有她……
生:能力强,有号召力。(板书)

师:大体如是,总体来看,刘和珍是一个热心政治、追求进步、能力很强、善良谦和、勇赴国难而不幸遇害的烈士。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是建立在你们认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提出表扬。下面的六七节,作者总结了教训,指出这次事件的意义,请大家朗读课文,分别总结:就请愿被害此事而言,作者总结了什么样的教训?刘和珍她们不是白白牺牲的,她们的牺牲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在何处?
学生读完后,指名回答:
生一:“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从本句看,作者得出的教训是不主张徒手请愿的。
师:是的,鲁迅是主张为了正义而斗争的,但不主张这种方式。那么,这次事件因此就没有意义吗?
生二:有意义。它证明了“中国的女性临难”时的从容不迫,说明她们有着“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和“勇毅”的精神。
师:你说得很好,后面还有“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将行”……
生三:这次事件还起到激励后来者和“真的猛士”的作用。
师:是的,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就是这样的。下面,我们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来品味一下本文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所谓的品味语言,说到底,就是欣赏。那么,大家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知道怎么欣赏语句吗?(这个问题个人觉得还是提前解决为佳,不然,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手,尤其在面对的学生语文素养较差,没有仔细品味语言的习惯的情况下)。
生思考讨论后:
师:是的,基本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看看这个句子有哪些重要的词语,或者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结合语境解释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看看这种手法具体表现在何处;第三步,总结概括营造了什么氛围,或表达了什么感情(显然,这是一个与考试结合起来的回答此类问题的格式,这个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人格相当重要,我在以前写一本对联欣赏方面的书的时候,才“真正”接触到这一问题。它其实要复杂得多,直接考验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但高中伊始,只能如此处理了)。
(课后练习有四个小题,采取的,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方式。不一一列举,举一个例子就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师:这句话是说“真的猛士”的精神和作者的评价的,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代表这种精神和评价?它们又分别是什么意思?
师与生:“直面”,正眼看的意思;“正视”,正面直视的意思:“哀痛”,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悲哀痛苦;“幸福”,以勇往直前的奋斗献身而幸福。
师:那作者在这句话中用了这样的词语想表达什么呢?
生:对猛士的歌颂。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师:本节课,没有人睡觉,没有人翘二郎腿,没有人不认真朗读课文,没有人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游离于课堂之外,特意提出严重表扬。来,给我们的表现拍拍手。
学生鼓掌。
下课!
说明与反思:
1.这节课其实重点处理了三个问题:各部分的内容,记事散文的人物形象,重点语句的理解,中间渗透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主要还是学生的学,教师充分起到组织、引导、推动等作用。
3.这篇文章从背景、结构、语言等方面看,显然离学生的认知、思维存在着相大当的距离,所以,内在的思路,还是从这一特点出发组织教学的。
4.其实,这篇文章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名文。如果学生程度好一些,真值得细细品味。比如第一段,“中国民国十五年”,用这种纪年方式有什么意味?“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这“遇害”两字表明了作者的什么态度?“我独在礼堂外徘徊”,为什么是“独”和“徘徊”?不必每段如此,拿出一两段来仔细品味一番,是颇能提升鉴赏水平的。面对我的学生,只能采取最后做题的方式,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5.对于程度好一些的学生,最好的作法,大概是拿过同时期其他作家写的同类性质的文章,比如,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与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选准几个方面,稍加对比,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显而易见。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实录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