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那一抹震颤心弦的温柔 ——读叶嘉莹先生《古诗词课》有感

城阳区实验中学 孙新新
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我深以为然,不过,在我看来,诗人那强烈的情感要与品诗之人的灵魂碰撞,方能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在读中品、悟,更重要的是品诗之人要怀有强烈主观感情,时时刻刻把握诗人的脉搏,能与诗人同呼吸,感其所感;另一方面,又要言其所不能言,把诗人的感情加之自己深切的体验传达出来,能一语中的,读出个中精道,引起大众广泛的思索、唤起更深切的感受,这确实是很难的。能做到如此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而叶嘉莹先生却是其中的翘楚。
说到叶老,不禁让我陷入了回忆。那一年春天,我经常在图书馆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复试,时常与我同行的是隔壁寝室的一个叫苗苗的姑娘,她报考的是兰州大学,导师是研究杜诗的,叶先生的书自然是被她奉为经典。她每天都拿着一本漂亮的本子,用自己那清秀的笔迹记录、摘抄着叶老的文章。那时春暖花开、微风不燥,她在靠窗那排的书桌前静静地端坐着,阳光透过玻璃折射在她的身影上,洒下了些许的斑驳……那抹身影,伴随着叶老芬芳的书香早已镌刻成为永恒,温柔着岁月,也一直温柔着我的心……
寒假,再次翻读叶先生的《古诗词课》,感受着叶老那细腻的如清泉般涓涓的文字,那抹温柔如母亲的手一般,轻轻地抚过,然而文字背后那拔山超海的力量却震颤了我的心。
在第三课讲《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叶先生一上来就抛出了一个问题,她说“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十分奇怪的一组诗……,人人读了心中都觉得有所触动,却又很难说清受到触动的缘由。”是呀,《古诗十九首》言浅而意深,诗歌很朴实,但却带给读者很高的艺术享受,值得广大爱诗之人含英咀华、反复品读。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叶老后面解答道:“《古诗十九首》所写内容涉及很多人生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写出了人们心灵深处最普遍也最深刻的几种感情的基本类型。这些感情来源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不可能没有经历过。然而,《古诗十九首》却独能把这些感情表现得如此低回反复,温厚缠绵,动人心弦。”
叶先生的阐述可谓是一针见血,她的文字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深受启发。她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解开了大家心里的疑惑。首先是诗歌的题材,这十九首诗所展现的都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历的问题,例如爱情、离别以及人生的无常。从西方文论的角度,就是母题的典型,这些母题能够来源于大众,也容易与大众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就是,在情感个处理和流露上,能够问候缠绵、动人心弦。那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呼出了多少妙龄女子的心愿;而“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又道出了多少失意之人的无奈和心酸啊!
叶先生说过,“凡是好诗,在它的文字之中都含有一种感发的力量。”叶老的文字,又何尝不是呢?而这“感发力量”的背后,是源于叶老那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她在品诗中那强烈的情感流露!叶老曾经说过,她去外国讲学,用她那“poor english”却深受外国学生的好评,因为“我太喜欢中国的诗了,所以我讲诗是把所有的感情投进去的。”我们来感受一下:“儒家主张一个人必须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可是,当整个社会都在堕落的时候,当你的理想和志意全部落空的时候,当你沦于贫穷与痛苦之中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持你的操守吗?你是否也该不择手段地去追名逐利?”叶老品悟的不仅仅是诗歌,她探索的更是民族的文化和追求,她在诗歌的王国了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这片大的天地里,她以一个中国女性温柔的模样轻轻地耕耘着,然而她却发出了一位中国先生感人肺腑的最强音。
她不愧是诗歌的女儿,她温柔了岁月,更震颤了我的心弦!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那一抹震颤心弦的温柔 ——读叶嘉莹先生《古诗词课》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