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端午油馍香

端午油馍香

●苏 伟(四川)

夏至刚过,端午节又跟着似火的骄阳接踵而至。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我笃信这一版本比较靠谱。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后来就有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诸多习俗。
因端午节时值仲夏,毒虫出没,瘴气弥漫,故为皮肤病和各种毒疮多发的季节,而端午这天是草木药性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因此,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就会采来八角枫、菖蒲、艾草、桉树叶等草药熬水给我们洗浴。记得小时候,很多的小朋友头上身上都长了不少疥疮,头上身上被紫药水染得紫一块儿白一块儿的,经过这神奇的草药洗浴,居然奇迹般的好了。虽然这种中草药的味道不是太好闻,为了免受毒虫和疮毒的袭扰,还是勉为其难地顺着大人的意愿一洗了之。说来也怪,这草药水的味道洗的时候不咋的,洗过之后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清香,闻起来特别舒服,以至于现在时常还怀念那种久违的草药香。
由于地域的差别,各地过端午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川北地区,端午节除了草药洗浴,还有赛龙舟、吃糍粑和炸油馍的习俗。赛龙舟在县城的嘉陵江边举行,作为山里的农村孩子,很难去一趟县城,只有偶尔碰巧了能看一下。吃糍粑和炸油馍则是每年端午的传统节目。小春过后,地里的油菜收割了,榨成了香飘十里的菜籽油。金灿灿的小麦丰收了,也磨成了雪白的面粉。为了纪念屈原,庆祝这个丰收的季节,犒劳一下辛苦劳作的自己,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就开始了打糍粑和炸油馍的纪念庆祝活动。
这天一大早,父亲就从自家地里割了许多的陈艾、菖蒲以及八角枫等中草药,选出部分陈艾和菖蒲悬挂于大门两侧,传说这样可以辟邪驱毒,剩下的留作下午全家人洗浴之用。
母亲则在家里忙着炸油馍,准备过节的美味佳肴。炸油馍的过程并不复杂,但很讲技术。据我观察,母亲炸油馍的过程如下:先取适量面粉,加适量的水和食盐搅拌均匀,这搅拌的过程很重要,必须顺时针搅拌,起泡后放置发酵一个小时左右。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加入蒜泥或者紫苏,而我更喜欢紫苏的浓郁香味儿。

临近中午时分,其他菜肴准备妥当,就剩我们最期盼的炸油馍了。待锅里的菜籽油烧至七分热的时候,母亲一手拿一只筷子,迅速把发好的面团绞在筷子上,再滑进热腾腾的油锅里,只见一股油烟升腾而起,面团迅速膨胀,香喷喷的菜籽油味道和着紫苏的浓郁香味儿瞬间飘满农家小院,刺激着我们的嗅觉和味蕾,嘴角的哈喇子差点掉了下来。炸油馍还得把准火候,炸的太久容易发糊;炸的时间短了,里面不熟没法吃。母亲却能很好的把握这个节奏,炸出来的油馍外黄里嫩,香酥可口。

油馍炸熟了,母亲总会善解人意地把第一锅油馍分给我们这些馋嘴猫。掰开热气腾腾的油馍,只见馍的内部蜂窝状密布,紫苏依然保持着鲜嫩的绿色,让人食欲顿开。其实,在我们出生的年代,这美味儿的油馍也不是经常可以吃的,只有在端午节或重大节日才有口福。

数十年过去了,父母亲也老了,再也种不动地了,跟着我们进了城。可是他们依旧怀念种地的日子,依旧怀念那时候一家人在一起辛苦且快乐的日子。如今,我们也长大,兄弟姐们如成熟的种子各自为阵,各奔天涯,只有逢年过节或者父母亲生病的时候才能一聚。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和飘香的油馍只能出现在梦里,成为此生最美好的回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端午油馍香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