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她写的故事,曾是禁书,却看哭无数人】

作者:麦家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陪你读的第175本书——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最蓝的眼睛》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伴随着佩科拉走过了她这悲惨、又绝望的一生。

她的一生,是孤独的,是悲悯的,却是作者莫里森故意为之的。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本书内容:

佩科拉出生在一个糟糕的黑人家庭,父母曾经很恩爱,但是婚后枯燥繁琐的生活,让彼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父亲把一切怒火发在母亲身上,母亲则认为自己是上帝派来审判父亲的,希望他越罪孽越好,这样她的使命感就越强。

他们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最后父亲故意烧了房子,一家人无家可归。

佩科拉被当地管事人员安排到一户陌生家庭暂住。

于是结识了一对黑人小姐妹,她们是真心对她好的。而房子的主人麦克蒂尔太太虽然经常嘲讽她,但当佩科拉不知所措时她依旧会站出来帮忙。

而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心了,老师疏远她,同学戏弄她,甚至不认识的男孩也会算计她。

佩科拉的人生可谓是糟糕到了极点。

然而,让她最崩溃的,是被自己的亲生父亲侵犯了,还怀了孩子,但母亲并不相信她所说的话。

佩科拉把一切的厄运都归结于自己没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认为如果自己拥有它后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老师同学会尊重她,父母不会吵架,陌生人不再使出嫌弃的眼神。

于是从小她每天都在祈祷,祈祷第二天醒来时,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有一双蓝色的眼睛。

然而,近10年过去了,这个惊喜一直没有到来,但佩科拉也从未放弃过。

她最后找到一个皂头牧师,希望他能帮自己实现愿望。

最后,佩科拉疯了,以为自己的愿望已实现,经常拿着镜子在欣赏,每当遇见一个白人,会偷偷比较,谁的眼睛更蓝一些呢?

甚至责备皂头牧师为什么不把她的眼睛造得再蓝一点。

她对蓝色眼睛的执著,简直到了极致。

在她心里,拥有了蓝色的眼睛,似乎就拥有了世间的一切美好,幸福美满,无坚不摧,甚至觉得蓝色的眼睛都可以直视太阳。

这种畸形的观念,既让人怜悯又让人觉得可悲。

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那你永远都很难成为自己。

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这是佩科拉的愿望,也是作家莫里森所期盼的,更是无数黑人内心的独白。

莫里森把这个期待写进自己的作品里,以故事来唤醒所有需要“站起来”的人。

当然,这种平等自由并不是表面上肤色、外貌、穿着的改变,而是发自内心,真正意义上的变化。

《最蓝的眼睛》,只是莫里森鼓舞无数人“站起来”的其中一部作品,然而也是最直接、最扎心的。

在《最蓝的眼睛》这个故事中,当时的美国,最不平等和最不自由的人群是黑人女性。

压在她们身上的有三座大山:白人男性,白人女性,黑人男性。

这三类人群可以任意差遣和指使她们,对她们发号施令。

“去做这个”“过来”“别动”“躺下”……

她们无法拒绝,只好默默忍受。

黑人女性上的是公立学校,学习怎么给白人干活时更得体,学习一切家务,甚至学习音乐也是为了安抚疲惫的主人。

她们在生活的最底层,最可悲的是,她们压制着自己一切本性,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为白人服务的,一切都向白人靠拢。

甚至有些小孩的“自我”还没有萌芽的时候,他的自尊心已经快速而轻易地消亡了。

而《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这是莫里森在40岁的时候创作的。她觉得当时大多数同胞受到的伤害不是来自别人,而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认同。

她看到他们抛掉自尊,融入到一个强势人格体制中,甚至有些人连自我表达的声音都不曾发出过。

莫里森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最蓝的眼睛》就是她的答案。

她想触碰到这世界最大的恶,走进一个出于年龄、性别和种族原因,最不可能抵挡这种毁灭性力量的人的生活。

然后,用残忍的方式,拨开黑人女性的痛苦,让所有人直面。当然,这也是她认为救赎同类最好的方式之一。

被看到,才能被重视;有了意识,才会觉醒。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时,黑人的生活动荡不安,极其凶险。莫里森的作品成了不能说的秘密,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她设计了很多隐晦的词语。

比如说书中开头有提到一句“千万别声张”,这意味着属于“咱们的秘密”。

后来的“期待金盏花秋天怒放”,而秋天又含有衰败之意。这表示她期待大家能在当时衰败的局面中“站起来”,像金盏花一样怒放。

其实,《最蓝的眼睛》出版时并不被看好,甚至被封为美国图书馆协会百大禁书,直到过了25年,才得以赢回它的尊严。

这也告诉我们,也许前方路途凶险,但总有一天,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长路漫漫,莫里森也终于通过她的努力,让许多黑人开始觉醒,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她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偶像和精神支柱。

初看《最蓝的眼睛》,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

以为是“黑人女性过着卑微、被压榨的生活,她们羡慕白人,希望拥有和白人一样的蓝色眼睛,后来,她们开始觉醒,起身反抗,最后找到自我”的故事。

然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莫里森很“残忍”地把故事停留在前半部分,把大多数黑人女性的卑微、顺从、忍受写得淋漓尽致。

然后,将故事的结局,留给读者。让大家去填充那片空白。

而《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这一人物的遭遇,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比如佩科拉母亲对白人孩子与对自己孩子的差别对待。

父亲欺软怕硬,把一切怒火都爆发在妻子孩子身上。

在学校遭遇校园霸凌,同学戏弄她,用言语羞辱她。

来自旁观者的受害者过错言论:“如果她反抗,肯定有不一样的结果”。

童年是人这一生的开端,应该是快乐而自由的,但作为一个女孩,佩科拉却在童年时期几乎尝尽了所有人对她的恶意。

忍受痛苦是她的日常生活,凄惨悲凉成了她的人生底色。

但这也是作者莫里森故意为之的,她就是要把世间的恶,都放在一个小女孩身上,因为她觉得佩科拉身上的某些脆弱性在所有年轻女性身上都有所体现。

这些日常的、异常的欺凌行为,逐渐导致佩科拉孤独、受挫、无助、最后精神崩溃……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其实都与我们有关。

倘若父母多爱孩子一点,身边的人多一点善意,陌生人多一份关怀,或许世上有些悲剧就可以避免。

看完这本书,在替小女孩难过的同时,其实我也想了很多:

要保持善良,但一定不能软弱。

可以期待美好的事情发生,但绝对不是把所有的希望都交给上帝。

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资格,但爱可以让人幸福,同样,爱也会让人窒息。

一千个读者心中,也许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本书到这里已经全部结束了。

你在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相信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下周我们将要共读的书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荣耀》。

《荣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绝美之书。主人公在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一起开始了海上流亡之旅。

他曾进入剑桥大学读书,也遇到过倾心的女子。

于是,他在梦想与现实中徘徊,在友情与爱情中权衡。那最终这位主人公会走向何方?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文章存档:《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系列文章: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每位女性都不能错过的一本好书,它把人性的弱点写到极致】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看她就知道了】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婚姻让人窒息的原因,少不了这一点】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这个少女的世界里,只有孤独,没有青春】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如果生活孤立了你,至少你要好好爱自己】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她才10来岁,却用短暂的一生警醒无数人】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她写的故事,曾是禁书,却看哭无数人】



精彩点评:

1,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第七章,佩科拉一生的不幸,是因为她生在当时不幸的世界里,同时不幸的根源还来自于她的家庭。…但社会的不公正让佩科拉渴望拥有美丽的外表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最终她精神失常那双幻想的蓝眼睛也未从她的世界消失。作品告诫人们,倘若父母对孩子多一些爱,身边的人多一些善良,陌生人多一份关怀,或许有些悲剧就可以避免。同时只有实现自身价值不要依赖别人,要善良也要有底线,才能过好我们的人生。我们会将佩科拉的故事变为不会再现的历史,同时也将其变为永久的珍藏与记忆来警示人们不让悲剧再重演。

2,自小生长在家庭缺爱的佩科拉,她被忽视,被畜生父亲强暴还怀了孩子,所有的这一切罪过在佩科拉看来都是因为自己没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当她拥有了一双蓝色的眼睛后却疯了,佩科拉每天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眼睛上,这也是作家想要表达的: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拥有白人小女孩的蓝色眼睛,她内心深处的这种渴望固然可怕,但如愿以偿后的灾难更加恐怖,因为佩科拉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读过这本书后,再一次对佩科拉的遭遇感到深深的同情,结合当时作家发表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用残忍的方式拨开了黑人女性的痛苦,让所有人面对,这是救赎同类的最好方式。

其实,黑人自己对自己民族身份的不认同及自卑是造成黑人价值观扭曲的真正原因,他们羡慕白人优雅美好的生活,并逐渐演变成对自己种族的贬低和不认同,佩科拉就是作家塑造的典型人物代表,希望以此唤醒所有需要“站起来”的人。《最蓝的眼睛》所描绘的就是世上最大的恶,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种毁灭天性力量的人的生活。

无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或是一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那你永远都很难成为自己。是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憾,只有正确地认识它才有机会改变它,不迷失自我,不放任自流,好好地关爱自己才是我们每个人一生要做的功课。

最后把麦家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点睛和升华送给所有阅读的书友们:只有把自己交给自己,你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3,听读这个故事,心情是沉重的,尽管只是小说,但一定能在过往或现实中找到对应,可能是社会的,或者是家庭的,或者是个人的。
故事是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一双蓝色眼睛的悲剧,因为在可怜的佩科拉看来,只要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她就能获得幸福——她的家人就不再互相虐待,她的哥哥不会再离家出走,最重要的是她将变得不那么丑。她日夜幻想着自己的身体会消失,但是唯一不能消失的是眼晴,它要顽强地注视着残酷的现实,不放过一点点让她崩溃的场景,所有的焦点都被集中在眼睛上,那么它就应该变得最美丽,最蓝的眼睛也许就能带来最美的生活吧……
其实,个人自身因素也不可忽视。关于这点,一是她性格的软弱,说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更为确切。面对残酷的生活,佩科拉所做的只有祈祷,她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为自己的丑,盼望着奇迹发生,那就是上帝赐她一双蓝眼睛,她没有真正去反抗无情的命运,更多的是消极等待。二是发自其内心的不自信,对自我身份的不认同。在小说中,作者写了另外一个黑人小女孩,克劳迪亚,她与佩科拉最大的不同,是拒绝接受白人的审美标准,拒绝逆来顺受的生活,对于佩科拉日思夜想的蓝眼睛她不屑一顾,她只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活在当下……无疑,她的行为才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心声:黑人要想争得一席存身之地,唯一方式只有抗争。我觉得,作者塑造佩科拉这一形象的作用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对那个时候一些人逆来顺受生活方式的否定,佩科拉只是一个典型,是为更好的衬托克劳迪亚而塑造的。
哎,无论怎么说,说什么,佩科拉还只是个孩子……

4,不论境遇如何,坚持做自己,这需要勇敢和毅力,更需要信念和执着。不要做别人的翻版,成为独一无二的人 ,成为世上独特的风景线,生命才会熠熠生辉。

5,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资格,但爱可以让人幸福,同样,爱也会让人窒息。
先爱好自己,活出自己的风采!爱你的人自然而然就来到你的身边

6,*读完《最蓝的眼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倒不是仅仅因为佩科拉的悲惨遭遇,而是因为在那么长的时间里,那么多黑人女性真真实实地遭遇过如此的不公平生活,佩科拉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那么多的受难者,置身其中却不知反抗,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最蓝的眼睛”这样一个根本实现不了的盼头上,寄托于“皂头牧师”的胡言乱语上,寄托于其实也无法真正帮助与改变的“上帝”上,真正的“上帝”是自己,自我的觉醒、独立、奋斗、强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读完此书,真的由衷地敬佩作家莫里森,同为黑人女性,她为这些同类发声,也为时代发声,虽然面临“列为禁书”的不公平待遇,但时间会证明一切,她的“理想”终于实现。这其实不仅是写给黑人女性的书,对所有的人,都有启发。

7,读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其实都与我们有关。
作者莫里森故意为之的,她就是要把世间的恶,都放在一个小女孩身上,因为她觉得佩科拉身上的某些脆弱性在所有年轻女性身上都有所体现。
这些日常的、异常的欺凌行为,逐渐导致佩科拉孤独、受挫、无助、最后精神崩溃……
要保持善良,但一定不能软弱。
可以期待美好的事情发生,但绝对不是把所有的希望都交给上帝。

8,童年是人这一生的开端,应该是快乐而自由的,但作为一个女孩,佩科拉却在童年时期几乎尝尽了所有人对她的恶意。

忍受痛苦是她的日常生活,凄惨悲凉成了她的人生底色。

但这也是作者莫里森故意为之的,她就是要把世间的恶,都放在一个小女孩身上,因为她觉得佩科拉身上的某些脆弱性在所有年轻女性身上都有所体现。

这些日常的、异常的欺凌行为,逐渐导致佩科拉孤独、受挫、无助、最后精神崩溃……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其实都与我们有关。

倘若父母多爱孩子一点,身边的人多一点善意,陌生人多一份关怀,或许世上有些悲剧就可以避免。

看完这本书,在替小女孩难过的同时,其实我也想了很多:
要保持善良,但一定不能软弱。

可以期待美好的事情发生,但绝对不是把所有的希望都交给上帝。

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资格,但爱可以让人幸福,同样,爱也会让人窒息。

人这一生,最珍贵最难得的便是爱。

9,要保持善良,但一定不能软弱。
可以期待美好的事情发生,但绝对不是把所有的希望都交给上帝。上帝创造出人,人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若有上帝,他只在天国袖手旁观着这异彩纷呈的世界,看到人自觉让世界有更多的可能,他倒更乐意。

10,童年是人这一生的开端,应该是快乐而自由的,但作为一个女孩,佩科拉却在童年时期几乎尝尽了所有人对她的恶意。忍受痛苦是她的日常生活,凄惨悲凉成了她的人生底色。父母多爱孩子一点,身边的人多一点善意,陌生人多一份关怀,或许世上有些悲剧就可以避免……把世间的恶,都放在一个小女孩身上,因为她觉得佩科拉身上的某些脆弱性在所有年轻女性身上都有所体现。异常的欺凌行为,逐渐导致佩科拉孤独、受挫、无助、最后精神崩溃……要保持善良,但一定不能软弱。期待美好的事情发生,但绝对不是把所有的希望都交给别人。自己強大才能够保护自己。
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资格,但爱可以让人幸福,同样,爱也会让人窒息。但愿所有父母的爱来得有些温度。

11,完成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共读。作品通过对集多种不幸于一身的黑人女孩佩科拉,梦想通过拥有一双蓝色眼睛来改变命运,却经历了无比悲惨、绝望一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的愿望”,并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呼唤黑人种族的觉醒,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这部作品中的一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佩科拉的母亲,因为一盘被打翻的滚烫的蓝莓甜点,对待被烫的女儿的凶狠和对吓哭的白人女孩的温柔,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佩科拉母亲身上,侵入骨髓的自卑,由内而外的奴性。
这种种族自卑感,在那个时代应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当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们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苛求佩科拉不软弱,爱自己?
愿我们从这部作品中得到启示,接受生命的馈赠,直面生活,安之若素。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