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赫尔曼·黑塞的故事 【一切死亡我都已死过 /一切死亡我都愿再度死去】

原文标题:《那么多作家自杀身亡,为什么14岁就开始自杀的他活到了85岁》

来源:上官文露读书会

/ Part 01
「因为习惯死亡,他最终活了下来」

猎枪塞入口中爆头、含煤气管、投河、切腹,前述这些分别是作家海明威、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岛由纪夫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而写《墙上的斑点》那位瘦削弱质的女子伍尔芙,她离开的方式亦是相当决绝——在自己的口袋里装上石头投河自溺。

我无意制造恐怖氛围,只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这位14岁就开始自杀,最终却活到85岁的作家需要一个引子。

说起来,人人以为结婚生子可以治文学青年的文艺病,不过像太宰治和芥川龙之介都是抛妻弃子一走了之。有作家是郁郁不得志而终,可如海明威与川端康成,都拿过了诺贝尔文学奖,留后人禁不住问一句:你究竟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但为何再多的原因,最终也无法挽留他们走向那一条无可回头的路?在他们的人生中,究竟是有什么比生命还要重要的?现在流行这样的看法:文学既是一种天赋,又是一种诅咒。

不过后来,人们终将发现,自杀并非作家或者说文学青年的专利。

我不敢说今天的人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但可以说,人们的精神危机,从来不曾得到真正的重视。

而在今天,去讨伐自杀者、或者去吹捧自杀者,不如探讨如何给他们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那么活到八十五岁高龄的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身上,究竟多了些什么,或者说少了什么?

在他所在的时代,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几乎终生过着田园生活,享年85岁高龄。

而到了今天,黑塞的书成为无数人的安慰,他本人也是西方青年的精神偶像,人们甚至说,全世界年轻人都爱黑塞。在亚洲,黑塞是在日本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在韩国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黑塞的资料片,当红的影视剧与偶像歌手组合的音乐作品很多都以黑塞的作品为灵感。20世纪60年代,黑塞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的“Do your own thing”成为美国整整几代年轻人的座右铭。

生前身后,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可黑塞的少年时代也是挣扎而惨烈的,他那时不得不遵从家人的安排,走上一条与内心相违背的道路,但抗拒使他不断出逃,少年时代感受到内心和外界的冲突和撕裂,是最为危险的,他十四岁便饱受精神问题困扰,多次尝试自杀。

人到中年,在家人相继患病、去世的精神压力之下,黑塞住进了疗养院接受知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学生的治疗,此后几年也不断和荣格本人进行对谈,几年间接受过数百次治疗,最终度过了一次又一次致命的心理危机。

这一生他是反叛者、病人、逃跑者、自杀倾向者。

他也是先锋、隐士、思考者、实验人。

然而众多的标签,也无法说出黑塞其人最核心的一点,那便是终其一生,黑塞一直在面对自己的死因。这个死因,也就是那些不断地耗尽人的活力,将人拖入死亡世界的阴影。

甚至可以说,正因为黑塞一直在面对死亡,习惯死亡,所以最终才活了下来。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黑塞的出版人会如此评价他——不断埋葬自己的尸体,然后开始下一个阶段。

/ Part 02
「每个人都是包含魔鬼在内的上帝」

前文所说的阴影,在生活化的语境中,一般被我们认为是一种心理刺激,一种因为某些遭遇而留下的反复重播的伤痕。

但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讲,阴影还有着不同的含义:“阴影是人格未知的方面,它通常以黑暗的形式、以怪模怪样的邪恶图形来面临自我,面临光明面和意识的中心和代表——对它们的面临对个体来说总是一次重大的经历。”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阴影,阴影在个体意识中表达得越少,它就越黑暗、越密集。如果它被压抑、隐藏,爆发的那一天很有可能带来一种崩裂,而同阴影的交锋,是使人康复的唯一途径。

黑塞对于小说《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的创作,极大地受到了心理治疗的影响,因此也讲述了人与阴影交锋的故事。

主人公辛克莱生长在这样一个环境。家境优渥,父母慈爱。和很多人的童年时代一样,没有复杂和阴暗的事物,充斥着简单安全温暖。

然而我们都知道,世界很早就分为两个,一个是家庭,这里有充当守护者角色的父母、兄弟姐妹,充满温情,偶有有仇恨与龃龉,似乎也会终于血缘。

而另一个世界是除了家庭以外的部分,由一些危险元素组成,酒鬼、妓女、罪犯,谎言、凶杀、邪恶的欲望……

十岁的辛克莱就是在家庭另外的部分遭遇了他命运的变动,因为他在小混混克罗默面前吹牛自己偷窃,被对方抓住了把柄从而威胁。

从此,世界的阴暗面从他的象牙塔里开辟出一条裂痕。

这裂痕对十岁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其可怕的事物,因为他发现,魑魅魍魉都可以从此处进犯。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一种别离,他们终将会告别家人的避难所,走上一条孤独而未知的道路。

在孩子的幼年时代,母亲会频繁使用“我们”这个词,此时,自我意识并未完善,内心世界混沌的孩子只是母亲的一部分,他似乎只能以加入“我们”的方式才能够存在。

但终有一天,每个人必须用独自的单位“我”来面对这个世界。

辛克莱此时所经历的关卡,就是是否要独立地成为“我”。

十岁的他,已经很难再安然地加入父母口中的“我们”,于是,这件只要和父母说开,就能免遭一切磨难的小事,他选择了独自面对。

他选择了隐瞒一切。

极小部分的原因是出于胆怯,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已经明白父母并非全知全能,他的这个年纪,完全可以做出父母想象不到的事情,可以捅出父母那双大手掌控之外的篓子,他成为了一个从原来的子宫共同体中叛逃的,全新的个体。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种自我的觉醒意识是超前的,它超出了辛克莱的能力范围,因此,现在他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他既不选择寻求父母的庇佑,自己又没有摆脱困境的能力。

结果便是,辛克莱长期因为这个把柄被克罗默威胁、控制,以至于失魂落魄。

如果不是德米安的出现,辛克莱不知要维持这种状态到什么时候。

德米安是一位高年级转学生,他给人的感觉比同龄人成熟稳重,身上又有一种说不清的神秘气息,他竟然能感受到辛克莱在为一些事情所困扰着。

在辛克莱将自己的困境告知德米安没多久,辛克莱就奇迹般地摆脱了小恶棍克罗默。

黑塞没有告诉我们德米安是如何解决此事的,但显然,我们可以将克罗默视为辛克莱自己性格里固有的阴暗面,它代表着虚荣、谎言、狂妄和恐惧。光明与阴暗,从来都是同质相吸的。

如果辛克莱没有这些人格中的阴影部分,他也不会招惹到克罗默。

就像德米安说:“假如你惧怕某人,那代表你赋予了他这个权力,例如你做坏事被另一个人发现,他就有权控制你。”但此时的辛克莱对此一无所知,当他摆脱克罗默的困扰,恢复平静的生活以后,他反而和父母将一切坦白,回到父母的臂弯之下。

辛克莱逃跑了。

其实这种逃跑情有可原,从小习惯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在发现世界阴暗面的时候,自然有一种畏惧,因此为了维持内心原有的安全感,他此时要假装什么也不知道,重新缩回那个光明的世界离去。

人性的暗面:恶、说谎的欲望、私欲、骨子里的恃强凌弱、贪婪。

这些东西出现的时候,令辛克莱恐惧。

和大多数人的处境一样,辛克莱自小受到的教育,没有帮助他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是德米安给他补齐了这一种教育。

他对辛克莱说:“我们应该尊敬并珍惜整个世界,而不是只重视人们刻意彰显的这一半!所以,我们除了对上帝进行膜拜之外,也要对魔鬼致意。

我认为这样才正确。或者,我们必须塑造一个包含魔鬼在内的上帝,这么一来,当世间最自然的事情发生时,就不必假装视而不见。”

/ Part 03
「将自己逼上绝路,从死亡中诞生」

我很少谈及道德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但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在我的经验中,一直不断重演。在卫道者的眼中,《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伤风败俗的爱情故事,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身上只有猥琐与无耻。

安娜·卡列宁娜是如何地不守妇道、《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德又是一个多么可恶的渣男……

这样的看法,我以为亦不能一棒子打死。很显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代入感极强,他们将文学中的人物视为了自己的身边人。

但需要认清的是,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力求最极致地来书写人的生命,它可以更真实、极致地书写人的本性。

文学创作是这样一种奇妙的东西,是作家贩卖给读者的迷人泡影:它既书写现实世界,令读者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在虚构的没有疆域的世界拥有无尽的权力,去打破一切规则。

这种权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仿佛附在了读者身上。

如此的一种极致的个人化的表达和以道德为代表的社会必然是冲突的,但是还是有无数人为那些超出道德标准的文学人物所感动,这说明这些内容还是击中了人性中固有的东西,引发了共鸣。

而另一些人,是否就像德米安所说,对自己那个超出道德的部分视而不见呢?

德米安所描述的对整个世界的尊敬和珍惜让我非常感动,这里面有一种非常诚恳的热爱,这种对这个世界的全盘接纳,就像你爱一个人,连同他的好处和小毛病都一同去爱的那种爱。

除非你是纯粹的圣徒,否则相比之下,只爱上帝,只接纳上帝不过是一种油滑,一种假道学罢了。

当然,绝大部分人都不过是内心天使与魔鬼同在的凡人,他们时刻需要同自己人性中的阴影交锋。

话说回来,人可以在文学世界塑造无道德的美丽梦境,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又该与道德相处?
黑塞笔下的德米安就能回答我们。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

如果你在网络上搜索道德的定义,不外乎是这样的言论。

我偶尔还能想起思想品德课上背诵的些许片段,人最早是在那时被灌输了道德观念的么?

不,应该还要更早。在幼年的时候,孩童尚不能够分辨对错,但那时候他们已经以被打几次手掌心和屁股的代价学会了是非判断的基本课,当他们在掠夺其他孩子的玩具时,当他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拒绝分享时,就可以从大人的反应甚至是细微的表情中读出自己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不被允许的。

然而可悲又可怖的是,在他们长大之后,他们仍然是这样继续地学习,不过教学对象换成了除了父母以外更多的人,总之,他们不曾独立地教育过自己。

德米安对此的看法是:“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找出被允许的和被禁止的事物——找出对他而言是禁止的事物。从来没有人会因为做了一些被禁止的事,就因此成为大恶棍。

反之亦然。说穿了,不过是个懒惰的问题罢了!

有些人疏于思考,懒得为自己的行为把关,只求不违反别人规定的禁令就行了,因为这样他可以过得很轻松。

还有些人心目中自有一套法则,有些事,虽然正经体面的人天天都在做,但对他们来说却是禁止的;另外一些事,对他们来说是允许的,却常常为一般人所厌恶。

每个人都必须独立思考,为自己所为负责。”

在读到这一段时,略微有些惊愕。因为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多年都忽视了卡尔维诺写在祖先三部曲(《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的后记里的那句话。

他说他过去现在一贯真正的文学主题就是:“一个人心甘情愿地给自己立一条严格的规矩,并且坚持到底,因为无论对他还是对别人,没有这条规矩他将不是他自己。”

当年只将这句话理解为原则与不妥协的问题,但它讲述的其实更是一个人应当制定他自己的内心标尺,而不是听从其他人告诉你你是对是错。

上到这一课,我想你我都清楚,辛克莱是再也回不去他的那个童年世界了,他不知不觉间就开始践行他曾经全力逃避的独立,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是不可能再伪装天真与顺从的。

此后,他经历了封闭、孤独与堕落的阶段,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引导者,但或许是他一直在成长的缘故,很快他就发现了这位引导者的局限性。

最终,他否定了这位引导者。

这也是成为自我之路必经的一步,如果你想走到终途,必得和所有的引导者告别,毕竟,如果一直被旁人引导、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又如何真正地成为自己呢?

辛克莱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黑塞的影子,尤其是这种自主选择的极其惨烈的孤独。

他们都不断地把自己逼上绝路,先是从童年世界中独立出来,然后告别一个又一个的引导者以及朋友,他们避开愉快而坚固的人群,作为孤独的痴人,疯狂地拓张着自我的版图。

而现代人都在拼命地往人群里钻,那不是因为他们多爱其他的人类,而仅仅只是出于一种恐惧,一种独自面对自己的恐惧。一种努力寻找认同、渴望掌声背后的自卑与孱弱。

如今就有这样一种窘境:在这个世界上,你在精神上越像一个孤儿,你就越能走得坚定。

今天的人与其在说一直是要去寻找什么,得到什么,不如说是去摆脱什么更加准确,摆脱意识形态给你的那些刻板的影响,拭去那些尘埃,你发现很多东西是你原本已有的。

“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往自己的道路,代表他在这条路上所做的尝试,代表他在幽微小径中得到的启示。从来不曾有人完全成为他自己,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努力去尝试,有人懵懂,有人清醒,人人尽其所能。”

这是《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的前言。

黑塞所说的这种尽其所能,后来人们在他的诗中读到了,那就是不断地离开,不断埋葬自己,从而驱使自己,从死亡到诞生……

《一切死亡》
一切死亡我都已死过
一切死亡我都愿再度死去
去死树中木头之死
去死山中石头之死
土壤中泥的死亡
沙沙作响的夏草中叶片之死
和那可怜的血淋淋的人之死
我得是花再次生长出来
我得是树和草再次生长出来
鱼和小鹿,鸟和蝴蝶
而且从每个形象中
渴望会拽出我来沿阶梯
升向最终的悲苦
升向人的悲苦
哦,震颤绷紧的弓
当渴望那疯狂的拳头
强求将生命的两极
弯曲到一起!
还常常还频频
你会驱使我从死亡到诞生——
这两种形象充满痛苦的轨迹
这两种形象美妙的轨迹

【本期话题】:你如何面对自己性格的阴暗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作者简介
何聊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为人不得不痛,不写不快。


精彩点评:

1,其实,每个人内心中都有阴影,都带着阴暗和创伤在生活,死亡,是人生序幕的终篇,意味着结束,停止与消亡,事实上,死比活更需要勇气和决心,倾心死亡的人,内心的脆弱无能和绝望,侵蚀了强大,坚韧和谐与顽强,阴暗遮蔽了光明,但是,死亡,是不可以轻易去体验的,也是不必刻意急于求成的,谁都不会将人生中仅有的一次轻易浪费放弃和葬送,在宗教哲学的意义上,死亡,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是生命伟大的导师,向死而生,是轮回的节律,是另一种存在方式,也许,要真正知道,明白懂得,生的价值,活着,存在的意义,是一定要逼自己走上“绝路”,硬生生地体验“死一次”的感觉

2,我越来越欣赏聊生姑娘的文笔了,熟读经典,又解析得头头是道,加上简宁老师的声音洋洋盈耳,文章留恋处,是读书人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内心的阴暗面,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是多面体,生长在不同环境,自然会有不同的心境。我常对我爱人说我是一个敏感的人,易精分,突然嘻嘻哈哈,突然沉默不语,大体会像是太宰治那样的人格,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白莲花,也有自己的个性。当初我读《分成两半的子爵》时,心中是雀跃的,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的格调,子爵半身人的压抑,痛苦地挣扎,他渴望完整。也许美好的完整,是需要内心不断地突破自己,坚守不渝。
习惯自己性格的阴暗面,不要去放大,也不要因为有阴暗面而自责,拥有多重人格是正常的,环境不同,造就人格不同。世界万物不可能单一存在,人的性格,人格也是一样。多晒晒太阳有助于缓解自己的阴暗情绪。

3,死万物之死,是绝望的死,然后像万物一样重新复苏,再一次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活……唉,哀人生之多艰!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赫尔曼·黑塞的故事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