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飘》(乱世佳人)读后感

作者:阿光 来源:阿光的书单

豆瓣:9.3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故事以南方奴隶制庄园的悠闲生活展开,到南北战争打响时,我跟随着斯佳丽,见证了这场只在教科书上看过的战争,如何从南方人的盲目自信中败下阵来。至此才真正体会到,史书上的寥寥数语,背后也是千万普通人的波折和悲痛。

1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少女时期的斯佳丽,是一位只想着跳舞玩乐的富家小姐。她最讨厌的事,就是父亲在饭桌上的高谈阔论,他总会以“北佬如此无耻”开头,最后愤慨激昂地说“勇敢的南方士兵迟早要教训他们”。

终于,父亲期待的那天来临。1861年4月12日,这场同室操戈的战争爆发,一打就打了四年之久,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

这场以解放奴隶而著名的战争,仅仅是出于道义同情,为了拯救当时的弱势群体,就值得对峙双方大打出手吗?

事实上,当时的南方人口中,只有5%的富裕人家是奴隶主,而像斯佳丽父亲一样,拥有着百人黑奴的大庄园,更是不到1%,大部分南方人只是过着自给自足的农场生活。而且,南方联盟心里很清楚,即使号召解放奴隶的林肯总统上台后,联邦政府也绝不敢以武力来废除奴隶制。

那么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长期以来,南北方经济制度的发展矛盾,已经到了不可协调的地步。一方面,南方在日益高涨的废奴道德压力下痛苦不堪;另一方面,他们越发对当时的联邦政府而感到失望,尤其是目睹林肯的上台之后。

在僵持中,南方联盟心生去意,既然这死结一时半会打不开,他们还不如另起门户,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和财富。宣布脱离联邦的南方各州,不仅组成了一个新“邦联”,还马上选出了自己的总统。

暂时把奴隶制冲突放在一边,会更好理解爆发起因。此时矛盾内涵完全变了,废除奴隶制冲突转化为了国家分裂问题,一方想撤,另一方为了维护统一,选择拿枪把他们押回国。

双方都是打着爱国的旗帜。只不过,北方的爱国,是维护美利坚联邦完整,南方的爱国,是保卫他们的家乡和“邦联”。

尽管局势一触即发,林肯总统还是在尽力避免这场内战的爆发。他在公开演讲中,抱着最后的希望,呼吁南方迷途知返。林肯无疑承担不起国家在自己手上分解的历史责任,但亲自下令掀起一场内战,也会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林肯注定是一个悲剧英雄。他的整个总统生涯,始终处于痛苦漩涡中,最后以被暗杀结束了短暂的政治生涯。

2
正义的天平倒向何方

南北战争,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正义性一方的位置转换。这架正义的天平,先是向南方倾斜,在战争进行到一半时,北方反而变得更理直气壮。

在战争初期,南方在道义上略胜一筹。可能有人和我一样疑惑,南方这不是妥妥的叛国吗?林肯镇压叛乱者天经地义啊。

在我们的常规观点中,国家是自上而下的,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部门,成为一个完整的政治体系。但美国自建国就显得“反常态”,独立战争后,十三个州以“自由平等”为宗旨而自愿联合。因此,在很多南方人眼中,分治和自由是绝对正确的,统一和联邦完整倒显得次要了。

而在当时,除了联邦政府和南方“邦联”外,还有第三股力量。以南方联盟总司令罗伯特·李为例,他的本意是反对奴隶制,也希望联邦统一,但在看到联邦武力胁迫统一时,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南方联盟。他认为各个州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自由,这种“只许进不准出”的要求太荒唐了。

林肯总统自知理亏,他唯一期盼的是战争早日结束。但是战争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的,即使是总统,在点燃战争的火药后,也难以短期将它捂灭。

很快,林肯醒悟到,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即使出于维护联邦统一这样的理由,他也不能去打一场耗时四年、吞噬七十五万生命的残酷战争。他找到了一个突破点,成功转换了战争立场,重新打起解放奴隶的号召。在美国的立国思想上,解放奴隶的道德诉求比维护统一的政治诉求更得人心,在历史中也更能站得住脚。

此时的战争正义方,已经悄悄地换了位置,在解放黑奴的战争主题下,南方倒显得百口莫辩。这场以维护联邦完整的战争,最终成为我们所熟知的解放奴隶革命战役。

3
历史转折中的普通人

我们看历史课本时,常会看到南北战争是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而这种进步势必是受到欢迎的。历史课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行进中的历史列车,突然作出转折时,有很多人会猝不及防地被甩出列车。我们也难以感受到,这些普通人的平静生活被打乱后,怀抱的是什么样的心情。

再回到斯佳丽的生活,此时的她,不再是一个任性娇纵、总想着出风头的小姐了,而是经历过生死磨难的勇士。

战争还未结束时,联邦军队为了在心理上击溃南方,一路烧毁房屋、屠杀牲畜。而战后南方人的境遇,更是水深火热,南方自治的权利被暂时剥夺,强制废奴政策实现后,联邦政府立马推出黑人参政。黑人地位猛然上升,由于没接受过教育,部分黑人误入歧途。而在深深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中,南方民众暴力产物——白人至上主义的3K党出现了。在一次谋杀黑人的行动中,斯佳丽的第二任丈夫丧生于此。

更多的普通人,脱离了体面生活,原先赖以生存的种植园经济消失了。他们不得不放下书本和红酒,拿起锄头和缰绳。当为了生活而苟且时,他们犹豫了,害怕了。

如果不是战争带来的变故,艾希礼会继续当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正如他所说的:“战争教育了我真正的人是什么样子,可是没有教育我怎样跟他们生活在一起。而且我怕我永远也学不会这一点。现在我明白,要想养活妻子和儿子,我就得在那些跟我毫无共同点的人们中间,去开辟一条生活道路。”

战争带来的创伤触目惊心,也改写了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这场战争或许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比起对胜利方的赞美、失败方的蔑视,人们更关注的是和战争相连的鲜活生命,以及被毁灭的普通民众的情感和幸福生活。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世界历史性的战争?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用七十五万条生命,教会了我们在面对分歧时“相煎何太急”的代价多么惨痛。

4
百年种族隔离

电影《绿皮书》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有色人种经常面临的种族隔离困境。

我很不解,距离废除奴隶制百年之久,为何还有如此严重的种族歧视呢?

还是要从南北战争谈起。

南北战争前,黑奴和南方人是和平共处的,除了少数心理变态者会虐待黑奴,大部分南方人受着社会普遍认可的“上等人”行为准则,以崇高品德为荣。

书中,斯佳丽也是将黑人嬷嬷当作奶妈,若对嬷嬷说出不敬的话,会被妈妈训斥没教养。

战后,奴隶制是被枪逼迫着废除的。而南方的主流思想中,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人性醒悟,甚至比起以前,很多人积聚起对战争的仇恨,社会整体的理性反而倒退了。3k党这类袭击黑人的民众越来越多,黑人也落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中。

当南方重获自治权后,他们更是将黑人视作了洪水猛兽。虽然不敢违背宪法,却想方设法钻空子来实行种族隔离。

表面上他们谨遵种族“平等”,开设白人、黑人专用的公共设施,振振有词地说这是公平的,只是各个种族互不打扰罢了。实际上,黑人生活条件贫穷脏乱,白人是不愿意去用黑人设施,黑人是不准去用白人设施。

不过,这种表面上的平等还是为黑人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生存空间,在无声无息中,也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模式,发展起更大的力量。

“我有一个梦想”的马丁路德金,就是一位杰出的黑人领袖。他抛开曾经被奴役的种族负担,号召黑人去追求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实在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大进步。

南方再也无法阻挡历史潮流了,尽管要真正做到完全消除种族歧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有更多的人是自发的人性醒悟,“弱势”种族也有了更大的力量,最艰难的部分已经走过,剩下的道路会越来越平坦。

她这个人从来不会因为人们的行为难以捉摸而自己久久烦恼,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从此一蹶不振。

(女神斯佳丽结尾’◡’)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飘》(乱世佳人)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