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鲜活的文明

文字作者 | 陈 婉
出处 | 青春在(ID:gh_f887e6203f7d)

——


QINGCHUNZAI

有一句话说:“美人在骨而不在皮相。可见皮相之美是浅薄的。”

如果把苏州比成一个女子,那么她的美既是容貌的清秀,举止的优雅,还有她刻在骨子里的善良,智慧,丰富,包容,这一切却是最耐以寻味,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且不说:“苏湖熟,天下足。”也不去说:“自古江南出才俊。”只一个西施已经倾国倾城,让人们对西施生活的地方也无限向往。我被吸引到这里……木渎古镇,她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的古镇。她和苏州城一样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

木渎古镇的命名和西施有关,西施本为越国女子,因为家境贫寒,自幼随母在江边浣纱。传说她在江边浣纱时,河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美丽的容颜忘了游水,渐渐地沉到了河底。正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西施的美被越国的统治阶级发现。越王勾践正在物色一绝色女子好迷惑吴王,为越国发展争取时间,为消除三年俯身在吴国为奴的仇恨和屈辱埋下伏笔。而西施正是那枚绝妙的棋子。

对一个女间谍来说,光有容貌还远远不够。经过三年的严酷训练西施由一个村庄秀女成长成能歌善舞,顾盼生辉的一个诱饵。范蠡将西施献于吴王,吴王龙颜大悦。他在西施面前彻底的沦陷了,筑姑苏台,建馆娃宫,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木材,木材随水路运输,竟然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西施在吴国生活了十多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彻底打败了吴国,勾践卧薪尝胆的日子终于结束,生活在越王刀尖上的女人最终成为一枚弃子。关于西施的结局有种种版本,有的说西施爱上了宠她的吴王,追随吴王而去。有的说西施和范蠡早就情投意合,随范蠡云游四海。有的说西施被越王示意装到皮囊中沉到江中。

无论怎样的猜测,西施的负重没有得到越国女英雄般的欢迎,当阴谋揭穿西施也无法在吴国再生活下去,等着她的就是一条不归路。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是苏州人民对西施的同情和包容。苏州保留着许多与西施有关的古老建筑,苏州诗人写下了许多赞美同情西施的诗句。这一切表明苏州这座城市记下了西施的美貌,并把西施当成自己家里的一个弱女子。而那些阴谋,那些战争全部都随风而逝。

——


QINGCHUNZAI

漫步在木渎古镇,踩着古老的青石板,石板记下了我的足音。每一条古镇都有一条小河流过,这里也不例外。碧绿的河水是小镇悠长的血脉,小河滋养了古镇,目睹了这里的繁华。而小镇带着小河的安详,留下了小河的记忆。

打开古镇一扇扇黑漆大门,你才知道什么是低调的繁华,先不要说几进几出的院落。单是那些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就让你叹为观止。这里的建筑风格让我陌生又熟悉,青瓦白墙,庄重而雅致。

木渎古镇上园林很多,有名的就是虹饮山房和严家花园了。

虹饮山房是徐士元私家花园。乾隆六下江南都曾到过这里,还曾在春晖楼前听戏。刘墉更是手书“程子四箴”相赠。

乾隆六下江南有很多说法:有的说乾隆母亲是江南人,有的说江浙官民渴望皇帝临幸,有的说江南的美景吸引了风流倜傥的乾隆。

而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江南在经济人文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这里是清朝的粮仓,银库,更是文脉兴旺,才子官员的诞生之地。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里,江浙共出了51名状元,占全国总数的87%,控制了江南就能保证清朝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供给。

严家花园曾是乾隆老师沈德潜的故居,后来归于富商严国馨。这座花园面朝香溪,背靠灵岩山。院内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你可以坐在亭子里观赏园中景物,也可在水边欣赏鱼儿的活波可爱,最妙的是走在雕花回廊,透过花窗欣赏园中美景,每一处花窗每一处不同的景致。

严家花园里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为特征的庭院。春可欣赏玉兰,夏天可以赏荷,秋天可以观赏桂花,冬天可以赏梅花。我知道为什么江南建筑多用白墙,因为园中景物之美,远远看去不正像一幅幅画在画上的工笔画,或者是绣在丝绢上的图案。

我走出大门,我知道那一片荷塘记住了我的身影,那一棵古树量下了我的身高,那一个亭台留下了我的声音,而那一个阁楼记下了我静默和敬仰。

苏州的园林很多,从周代到清代有约六百处,每一处的园林都是一段记忆。中华文明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保留,这种保留并不是夹在中华大典里的一枚树叶,带着悠长的馨香,而是一种记忆的复活,一种鲜活灵动的文明的延伸。

——


QINGCHUNZAI

也许正是苏州百姓对美执着的追求,对事物乐观豁达的天性,造就了苏州的魅力,同样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名人雅士。还记得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写出了多少爱慕苏杭,留恋苏杭的游子的心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坐上一艘摇橹船,小船在碧绿的河水上边轻轻荡漾,山塘河上

有风格迥异的石拱桥,对比热闹的街市,它们显得安静而优雅。

一声悠长的叫卖桂花糕的声音从山塘街传来,那声音像桂花糕一样香甜酥软韵味无穷。

在河水柔波里,我好像做了一个梦,又像穿过漫长的时光隧道走进了唐朝。

白居易和苏州的情缘是在十岁左右结下的,公元781年白居易和母亲为避安史之乱来到苏州投靠亲戚。白居易再次到达苏州担任刺史时,已经53岁了。苏州人民的热情给白居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人们知道白居易要到来的消息时,打扫街道,热情的欢迎他,当他离开苏州北上时,苏州百姓纷纷悲啼。刘禹锡有诗云: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而我了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仅仅是一年有余,这其中还有三个月时间因为腿疾无法出行。也许白居易和苏州人民的鱼水深情并不在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白居易体察民情,实实在在的造福于民。

白居易上任不久便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心急如焚,为了苏州百姓的福祉他决定在虎丘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有这条河水的孕育,不仅方便了交通和灌溉,更是在河流一带成为繁华的市井。苏州百姓在心里感激白居易,他们把山塘街称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词,世世代代敬仰怀念。

苏州,这是一个热情的城市,这种热情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善良,一种感恩,一种铭记。

——


QINGCHUNZAI

在苏州火车站南广场竖立着八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像,他们代表着苏州的历史和文化,也代表着苏州人对这些伟人的敬仰。范仲淹高大的黄铜雕像雄踞中央,当时对雕像的安放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苦心营造姑苏城的伍子胥应该居于中位。

虽说范仲淹祖籍苏州,与苏州人民血脉相连,但范仲淹并不生养于此地,仅仅在家乡为官年余。范公身上的对国家的大爱,对人才重视的远见,对私利的舍弃,对人民的厚爱早已让他超越出身之地而成为官为文,修身律己的道德典范。

说起范仲淹,我们便想起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岳阳楼记》最打动人心的句子,而《岳阳楼记》正是在花洲书院写下的。

我的母校邓州一高,正建在花洲书院中。书院有一个雅致的院子叫春风堂,院子里有四棵高大的桂花树,每年开学后桂花飘香,沁人心脾。更妙的是春风堂里传来古筝的声音是那么悠扬。

范仲淹任职邓州,深感邓州学风不盛,便在百花洲附近建春风堂。范公在公务之余到书院讲学,范公的学识,仁爱像春风一样拂过学子的心灵。正因为范公的带动,邓州一时文运大兴。

范公说:“国家之忧患,莫过于缺乏人才”。他对人才的重视贯穿于他的政治生涯之中。范公回到家乡任苏州知府期间,他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修建房舍。一位风水先生说:“居此地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便把此地奉献出来,修建学舍,让吴中子弟都来受到教育,一起为国家效力。当年的学舍,成为现在的苏州高级中学。范公对教育的重视,恩泽千年。

正是范公重教育,轻刑法,废苛政,倡农桑,深受邓州百姓爱戴。后来范公移守荆州,百姓绵延百里,跪倒挽留。范公不忍离开邓州,恳请留邓。皇帝终于特许。范公把邓州当成了自己的家乡,百花洲的建筑风格和苏州园林的风格一致。范公也把邓州的百姓当成了家乡的父老。

那种根植骨髓的忧患凝结着爱国报国的热情,爱民如子的痴心,重视教育发展的眼光,心怀天下的胸怀。这种忧患意识是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信仰,他们可能从苏州走来,可能从中国版图的任何一个地方走来,这种精神的火炬也有可能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点燃。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它文明因为战乱,异族吞并,自身的凋落,曾经的繁华一去不返。而中国的文化在经历无数冲击,碰撞,融合却始终昌盛兴旺的原因是什么?在于中国人身上流淌的爱国意识,在于中国人对文化血脉的继承,更在于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那种文明古老而鲜活,激荡在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中。就像苏州园林里的每一颗树木,不是简单的保留,而是不断地汲取,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更新,更加的繁盛。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鲜活的文明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