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经典咏流传 ——读叶嘉莹先生《古典诗歌吟诵九讲》有感

城阳区教体局教研室 曹雪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习近平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是根据叶嘉莹先生于2013年应邀在南开大学举办的关于“古典诗歌吟诵”的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叶先生生于1924年,举办这一系列讲座时,已年近90岁。
何为吟诵?著名学者陈少松先生在《古诗词文吟诵导论》中这样定义——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汉诗文的方法,是古典诗文语音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狭义的“吟诵”包括“吟”(或者说“吟咏”)和“诵”(或者说“诵读”)。广义的“吟诵”包括“诵读”“吟咏”和“吟唱”。
叶嘉莹先生认为:传统吟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她在《古典诗歌吟诵九讲》的“序”中谈到:“只有中国的诗才有吟诵,外国的诗没有吟诵,只有朗诵。”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文的吟诵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她说:“我对于诗歌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从小就跟诗歌生长在一起,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从“说诗忆往”谈起,之后分别讲述了《诗经》四言体、《楚辞》与楚歌体、乐府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古诗和五言排律、令词、长调。
在第一讲“说诗忆往”中,叶先生回顾了自己渊源的家学,她说“诗是生活”,她从小就是在一个吟诵的环境中长大的。她谈到了“东西之别”,认为“中国的诗歌所注重的,不是轻重音,而是节奏和调子。”她在“言传身教”一节中谈到:“赋、比、兴不是三种刻板的外在的方法。赋、比、兴所代表的是你内心是怎么样动起来的,是什么使你的内心感动的。”这一观点,雷同于我们现在的“真情实感”说和“内容大于形式”说。
针对讲座中所涉及的每一种文体,叶先生都选择了富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赏析吟诵”,以期“让老师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脉络和各种诗歌体裁吟诵方法有个大致的了解。”
叶先生在吟诵诗歌之前,必先赏析,以便让听者知其意再咏其调。
叶先生对诗文的赏析是精细而独特的。如对《诗经 关雎》中“窈窕”一词的解读,她有这样的见解——“窈窕”,不是苗条,大家现在都以为苗条的才是淑女,所以很多女子都拼命地减肥、节食,甚至于得了厌食症。其实不是这样的。“窈窕”两个字,上面都是“穴”字头,“穴”是藏在里边的。淑女,真正美好的一个女子,她的美应该是耐人寻味的,耐人去体会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表露,是深藏在里边的,不是用自己的形体来夸张涂抹。叶先生从造字法的角度浅显易懂地解析了“窈窕”就是“内在修养的美好”。
叶先生擅长通过背景的介绍深化对诗文的理解。如讲《离骚》时,她对楚国的背景有这样的介绍——楚地的风俗,历史上说“信鬼而好巫”,因为这里有很多深山茂林、探测不到的地方,人们想象之中就有很多鬼神,山有山的神,树有树的神,到处都有神。《离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一首长诗。里边除了写屈原自己的生平,写他自己忠爱的感情外,还有非常丰富的飞扬的想象。叶先生的介绍让我们接地气地理解了《离骚》“浪漫抒情”特色的根源。
这本书附有讲座的光盘,直观地满足了读者对“吟诵”的文字想象。看着光盘,聆听叶先生温润如水的声音,感佩先生矍铄迷人的文人形象,再去读书中的讲述,感触更深。
叶先生对讲座中涉及的大部分古典诗文进行了现场的吟诵。她指出“吟诵不是表演”,“中国的吟诵不是花腔女高音”,“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在相同的声调中很微妙地传达了不同的感受”。她还谦虚地说“我虽然从小就吟诵,毕竟很狭隘,我只是北京的声调。从我家庭里边,习惯地养成一种吟诵的调子,可能也不正确,可能也有很多缺点。”这是叶先生对“吟诵”局限性的反思,她似乎敏感地意识到“吟诵”时代性的问题。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属于民族的,它的传承更应该是富有时代性的,应该和着时代的节拍传承和创新。
叶先生在《古典诗歌吟诵九讲》中流露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同样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叶先生强调:“第一,要引起小朋友读诗的兴趣。”她指出:“从小不要养成只是应付考试,只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只是跟别人去比较高下,不要有这种心理。”“每个人天资不同,不要追慕那些外表的虚荣。”“如今从幼儿园开始,一切都是急功近利的,而且不择手段地追求功利,这是我们社会上一个非常重大的遗憾。”读到叶先生的这些话,反观当下的教育,从社会到学校,由教师到家长,需要反思的实在是太多。
叶嘉莹先生命运多舛,一生漂泊。她曾先后经历战乱、母丧、夫离、女亡等重大人生灾难。她30来岁在台湾大学教诗选课,40岁左右到了北美,1979年回国教书,当时都没有吟诵过。历尽岁月沧桑,已成耄耋老人时,她用古老的音调将对古典诗文的深情吟诵在中华大地上。她说:“我现在已经是九十岁的人了。我就觉得我知道的东西,在我能够把它传述下去的时候,我没有做这件事情,将来我离开这个世界,不管是对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对于古代的诗人,都是一种亏欠。”
1996年,叶先生在海外募得蔡章阁先生所捐助资金,修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办公大楼,并捐出退休金的半数(十万美金),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叶先生个人生活极其简朴,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对中国古典诗文的研究和传播上。她的师兄刘乃和对“其品质道德”做了四个方面的概述:“一曰爱国之心,时刻不忘。”“二曰师生之谊,经久不衰。”“三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四曰淡泊名利,一尘不染。”叶先生自我评价说:“我这个人,有点儿傻气。”这种“傻气”是多么珍贵和难得!这完全是缘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满腔热爱,缘于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匹夫之责,缘于对中华民族血脉的深情挚爱。
叶先生对古典诗文吟诵的传承充满了拳拳期冀。她说:“我是真诚地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能把这么美的吟诵带给小朋友,中国有这么多美丽的诗歌,如果我们不能欣赏,不能传达,那我们真是辜负了古人。”她还说:“学习吟诵是体会中国诗歌最好的办法。吟诵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不仅应身体力行地去学习吟诵,更应责无旁贷地去教学吟诵。当然,对于大多并非成长于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原始环境中的语文教师来说,这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们不妨在传统吟诵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时代的元素,就像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栏目那样,让吟诵的曲调更多元、更丰富、更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承。
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峰在《习近平文化形象浅谈》一文中谈到:“习近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但决不是墨守陈规的守成者。”我想: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上,都可以既当传承者,又做创新者。这是叶嘉莹先生对我们的期望,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经典咏流传 ——读叶嘉莹先生《古典诗歌吟诵九讲》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