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舒国治之《理想的下午》读后感

原创 整天幻想 人到中年的生活

舒国治,很奇特的一个人,从来没做过朝九晚五的工作,属于“城市晃悠者”,83年到90年在美国浪迹了7年,估计后来日本、欧洲也没少转悠。所以他写的书基本都是旅行见闻,但并不是常规的游记,更多的是微小之处的所见所感,记录的多是聚焦的细节。

估计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对他这种不求上进的人生方式和态度会不以为然,而我是喜欢的,认为很多观念和他不谋而合。他喜欢清简度日,常人不堪的清苦生活他受之如懿,还能发现其中的朴素之美,梁文道说他“容身于瓦顶泥墙房舍中,穿衣惟布。件数稀少,常换常涤,令居室空净,心不寄事也……家中未必备唱器唱片,一如不甚备书籍同义,使令暗合家徒四壁之至理也。”这样的生活也是我现在追求的,迁居多次,丢弃了太多的曾经煞费苦心攒来的东西,从刚开始的不舍、可惜,现在已经处之泰然,身外之物,越少越好,不到万不得已,不再去占有任何东西,两手空空,家徒四壁,剩下的才是真正的自己……

跑题了,言归正传。

这本书虽然已经很“古老”了,现在再读依然兴趣盎然。书前有梁文道作的序,首先就夸舒国治的文字精准-纽约的抽象、日本的气氛、英国的萧简…几个词就把一个国家的形象特点抽象出来了,感觉独特!再介绍舒国治的人生态度,游离于繁世之外,自得其乐,出入尘世而不滞着!最后赞舒国治散文古老闲散淡泊品味独具,文如其人,自有其独特的审美。

要不说梁文道眼光犀利文笔独到,三言两语说的全是我的所感所受!

他应该在不同的国家都待过很长的时间,所以说起纽约的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区别、日本京都的石塀小路深巷长墙、北欧斯德哥尔摩的求静求简备而不用、英国牛津城里那太多的钟声和酒馆,如数家珍一般,随口掂来,把各个国家的城市特征、人物特质写得透透的。

在书中,舒国治说理想的下午,“当消使在理想的地方”、“理想的下午,有赖理想的下午人”、“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街树”、“理想的下午,宜于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街头点心”、“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阵雨”、“理想的下午,常伴随着理想的黄昏”……太梦幻了,找个理想的下午,我也希望以这样的情致,漫步到上海的旧城老巷,梧桐树下,来一个理想的下午茶,找个理想的闺蜜聊一聊理想的话题,一起看看理想的晚霞……哈哈哈哈…….

个人感觉,他的情致,和梁遇春有几分相像的地方,性情清淡但追求意境,不理会世俗的追求和时尚,活得很简单很自我,而且两个人都喜欢赖床,都把赖床的好处洋洋洒洒写了一整篇文章,意思还基本都差不多,“要赖床赖得好,常在于赖任何事赖得好。亦即,要能待停深久。誓似过日子,过一天就要像长长足足地过一天,而不是过很多的分,很多的秒”。

舒国治说:“日复一日的日子,报纸、电视、老友相聚,老调重谈的话题、麦当劳……如此日日月月下来,不知是否暗示着人应该出趟远门了。这样的出远门,几趟下来,如仍觉得日子无趣依旧,或许这远门出后根本便不该回来,永远的在外了。多半的人,还是回来的,不过换个姿势,再来一次……反复三五种惯性中把一生相寄了”。

唉,最怕的就是谈及人生,谈及生命的意义,很难不陷入虚无而倍感伤感迷惘,而伤感是最无力且没用的东西,好在舒国治只是闲散淡泊并不感伤,他把旅途融入到平淡的生活中,把远行比作“几丝细弦,可以弹化出不尽的各式幻象”,所以他随心所欲,所以他怡然自得,所以他说:“I Iive the life I love and love the life I live”……

向他学习,理想的生活……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舒国治之《理想的下午》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