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我的内在无穷大》读后感 -后半生,放慢脚步,活出自己

解读:林小白
原著:张沛超

现代人,大概没有不焦虑的。

在后台收到一位读者留言,说自己30岁、已婚未育,想想未来能焦虑得彻夜难眠。

同事在探讨买哪里的学区房,这让人焦虑;自己看到昔日好友忙于考证,再看看自己止步不前,也感到焦虑;看到朋友圈里仅有一面之缘的人,把日子过成了诗,还是焦虑。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容易感到焦虑?

套用周国平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看看别人,他有我没有,就焦虑了。

究其根本,是我们不了解自己。

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秉性的,追求这些东西,他自然会平静、从容,而不是盲目焦虑。

正如心理学书籍《我的内在无穷大》中说,一切迷茫与困惑的解药,唯有不断地认识你自己。

毕竟我们一生的际遇,除了外部条件影响外,更多是由我们所不知道的自己去选择和创造的结果。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对人生的规划就越清晰。

《我的内在无穷大》的作者张沛超是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现在,翻开这本书中,我们和心理学家张沛超一起探索内心中每一个未知的角落。

人际同心圆,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蔡康永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认识的一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是B型血,他就去翻B型血人的特质,发现自己和B型血人的特质不太像。

但神奇的是,慢慢地,他的行为举止都朝这些特质靠拢了。

直至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原来是A型血。了解真相后,他慢慢又成为了一个更具A型血特质的人。

这个故事,你可能也听过。

为什么我们总是变来变去呢?因为了解自己并不容易,我们往往当局者迷。

对此,张沛超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以及自己与人相处的模式,来更好地了解自己。

作者张沛超建议我们通过人际同心圆这个工具进行自我探索。

在一张纸上先画同心圆,把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人的名字写在最里面的一环;把比第一环中的人稍微远一点关系的人的名字写在第二环,以此类推,可以多画几环。

一般来说,里环所写的人的特质,我们往往也可能有。

就像不少人的里环会写到父母,很多父母热衷于养生,但你虽然表面不赞成,但说不定你喜欢另外一种形式的“养生”,比如说保温杯里泡枸杞、一边熬夜一边涂最贵的眼霜、吃抗糖丸等等。

所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就能不断认识自己。

当找到自己之后,我们才能重新出发,去获得无穷大的自己。

负面情绪,是人生的最大杀手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给予电刺激,使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情绪与疾病的关联越来越密切。

张沛超在书中说,负面情绪积压久了,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另外,负面情绪也是一种可怕的习惯,习惯了压抑和悲伤,渐渐就形成了一种忧郁的气质和人格,很难改掉。

要想更好地生活,我们必须学会正视情绪。但具体要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允许情绪的释放。

找个合适的地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叫就叫。

如果你感到很悲伤,可以听些悲伤的音乐或看个感人的电影。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转化情绪,让情绪流动起来。

中医里说,怒伤肝,但悲可以胜怒。思伤脾,怒又可以胜思。忧伤肺,喜又可以胜忧。恐伤肾,思又可以胜恐。

因此,如果你很恐惧,就要去思考。

当我们正视恐惧,并想办法化解恐惧时,思虑就会消散了。

就像兹心之前很害怕在镜头前说话,但为了在镜头前表现得好,去考虑如何让自己做得更好,从背熟文稿、不断排演入手,做足了准备,最后真的不那么害怕了。

不要回避情绪,勇敢正视它。

这世上,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

成全自己,
而不是成全别人对你的要求

“指望”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中国人的口中。

指望老天,指望父母,指望老公,尤其不少人还爱对孩子说,“我可就指望你了。”

有的孩子也愿意听到这样的话,觉得自己被父母所信赖。

但是,张沛超说,“不要觉得自己常年被很多人指望是一件值得开心或兴奋的事情,因为这可能就意味着你离被指责不远了。你能做到还好,做不到,就要等着被指责了。”

指望与指责有些矛盾共生的关系。

如果从不被他人指望,可能会让有的人感到气馁,因为自己不被信任、不被看见;可是如果承载了较多的指望,自己又容易因为不胜任或者达不到对方的期待而备受指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平衡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以及自己能够承担的责任呢?

张沛超给出的答案是承担重要之人给予的必要的、力所能及的责任,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便夸下海口。

这让兹心想到,很多老好人就是把自己承担的责任范围拓展得太广,最后还不落好。他们承担了太多非重要之人的指望,也承担了很多能力之外的责任,这导致别人依托的事情落空,也导致了自己被他人指责。

能处理好自己能处理好的事,已是不易。

其他超过能力范围的事,就交给超人吧。

撕掉标签,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生活中,有的人很喜欢贴标签。

比如四川人爱吃辣,上海男人小气,东北人脾气暴、处女座的人吹毛求疵……

通常来说,标签都存在以偏概全的成分,并且一旦贴的标签多了,我们往往会锁住自己、给自己的人生频频设限。

想要人生有所突破,我们需要对标签“做减法”,

什么是“做减法”呢?

张沛超在书中分享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标签,比如“公司副总”“两个孩子的母亲”“某个协会的会员”“某某的女儿”等等。

你可以尽情地列举,如果有足够的耐心,你甚至可以写满一整张A4纸。

写完之后,依次对每个标签说“我不是”。例如,在看到“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个标签时,告诉自己“我不是”。

虽然这很困难,因为这完全违背了事实,但我们就认真感受它难在哪里,如果有不舒服,看看那是一种怎样的不舒服。

然后慢慢把一些标签画掉,然后保留下几个核心的、划不掉的标签。

兹心想说,这个方法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修炼,它告诉我们,我们能做的,远超标签所给我们定义的。

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想拥有怎样的人生,你才拥有最终决定权。

活在当下,
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电视剧《武林外传》里,佟掌柜有句经典台词:“如果我不嫁过来,我的夫君也不会死;我的夫君不死,我也不会沦落到这么一个伤心的地方;我要是不沦落到这样一个伤心的地方,我……”

其实“如果……就……”的句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当他人在悔恨当初时,常常会说起这句话。

张沛超说,这是因为我们具备了预设的思维。

但是,我们为什么热衷预设呢?

答案是,它往往是信手拈来的好借口。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预设,我们会告诉自己“这次虽然没做好,下次再小心一点儿就是了”。

但是预设不解决问题,只是暂缓情绪。真正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活在当下、把握当下,对一个现在遇到的、想到的每一个假设追问到底。

比方说,兹心有时候会想“如果当时好好努力学习,现在就能找份好点的工作”,既然有了这个预设,那就再问自己“如果当时真的努力学习了,那努力学习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个时候,大脑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虽然是在设想改变过去,可真正的变化却发生在当下的头脑中。

过去的既然已过去,那就从现在开始做好自己吧。

就像那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们的人生,是由大大小小数万个选择构成的:

是要继续学习还是进入职场?要不要进入或结束一段关系?选择事业还是选择家庭……

面对选择,你的内心声音,可能嘈杂得像个菜市场。

要想做出选择后在多年后不后悔,我们就需要向内看一看、关照一下自己的内心。

当我们对内在的认知程度越深,越可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愿你不必形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你自己。

*解读:林小白,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出版了《行动力》《每天多出一小时》《攀升》,公号:林小白向上管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我的内在无穷大》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