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悉达多》读后感

原创 林子 林子的百草园

古印度婆罗门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好友侨文达加入了云游苦修的沙门团体,如此过了三年。但悉达多发觉所有的学识与导师都无法带给他灵魂的安宁。

他与侨文达来到舍卫城,聆听佛陀乔达摩宣讲教义。之后,侨文达皈依了佛陀的僧团,悉达多却无法接受如此完善的佛的教义,他孤身走向寻找自我之路。

悉达多来到一座代表尘俗世界的城邑,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在伽摩湿瓦弥的牵引下成为富商。

过了多年世俗的生活,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但这一切却让他产生了厌倦,甚而对自我鄙弃到了极点。他抛弃世俗一切,来到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理解所有生命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的证悟之路走得如此坎坷,他用了几乎一生的时间,经历了与婆罗门贵族家庭的割裂,与好友乔文达的分歧,与佛陀乔达摩的对话,与名妓伽摩拉的声色放纵,与富商伽摩施瓦弥的物欲沉沦,与船夫维稣德瓦的交谈,与儿子小悉达多的争执,终于觉醒乃至觉悟。觉悟,是莫大的幸福。

豆瓣有评论说:黑塞把释迦牟尼的故事一分为二,悉达多是未成就的人,乔达摩是一个已成就的人。悉达多走一条修行之路,回归乔达摩,实际上就是把两个人重新拼成一个人。不能同意更多。

《西游记》里的心猿,大抵也如是。整个取经之路于它而言,就是从一个未成就的人走向一个成就的人;成就之后,祂自然就成了斗战胜佛。

不惟这些神佛作品,说回来,我们行走世间,也是努力从未成就(懵懂)走向成就(觉悟)。只是,成就所需的牺牲与灵性,能做到、能拥有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成就之路异常艰辛,连神通广大的神猴尚且要经历重重磨练;才智平庸者,又岂八十一难即可抵达?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悉达多为何要放下所有色声香味触法的享受,追求这一种觉悟呢?现今经历了一些事,我约略明白,“心无罣碍”这四个字,是多么宝贵。

此前听过一场妙光法师同声传译星云法师的演讲。法师告诉我们:讲起来这世间都是苦海,赶快到极乐世界。你以为到极乐世界就解决问题了吗?极乐世界的人比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更辛苦。你们读《阿弥陀经》的人就知道,每天早上起来,要以鲜花供养十万亿十方诸佛,要很早,要做功课。供养过十方诸佛回来,你还以为能再睡回笼觉吗?不能。要念佛、念法、念僧。要跟诸上善人相处,怎么样让诸上善人接受我们呢?我要有礼貌,我要勤劳,我要负责任。甚至吃过饭以后还要饭食经行,还要运动呢。那许多树木花草,你能不去浇水吗?那些七宝楼阁,你能不保持它的清洁、干净、庄严美丽吗?我的意思是,到了极乐世界一样很辛苦。你在这个世间上,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念佛、念法、念僧,加以信仰,将来到了极乐世界,就会习惯了。

看得我哈哈大笑,真是太智慧了!然而极乐世界这种“苦”,全然只在劳动上,极乐世界的“乐”,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那是廓然无累,是胸襟无涯,是失掉了“苦集灭道”的“乐”。对于尘世中人而言,就是超脱,就是佛心佛性。

我虽则全无佛心,心底总还有一点点佛的微光在映照。每当行走至无可前进之处,全靠那一点微光指引。因此看到类似《悉达多》这样的书,总是感到可亲可敬。

从悉达多到乔达摩,到乔达摩·悉达多,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和生命意义所在。我们终其一生,就是把两个自己圆融为一个。

这确乎也是一场修行。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悉达多》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