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38岁985硕士失业后开摩的:迷茫期放下身段向前看,比躺着瞎想更是一种修炼

看到一个新闻。

一位“摩的师傅”引发了网友们的瞳孔地震。

这位“摩的师傅”杜杨,今年38岁,是中山大学的硕士。

大一过英语6级,裸考过英语专业8级……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校招进入湖南一所出版社工作,工作之余兼职做外语培训,后来辞职专心做起了培训,今年9月份因为大环境原因突然失业,于是在迷茫期的工作,就成了开摩的。

“摩的师傅”本人表示,因为失业后比较迷茫,不愿憋在家里继续苦闷沉沦,才从事摩的行业过渡、散心。

他对于自己当下“摩的师傅”的定位,还是清晰的——迷茫期的过度,压抑时的透气。

但家人知道后,跟不少网友们有了同款“瞳孔地震”的反应。

老妈很反对。

儿子直接委屈巴巴地表示,不要再给我丢脸了,不然我在学校里头也不想去上学了。

按说,行业不分贵贱,只要凭劳动吃饭,都该得到尊敬。

但因为杜杨身上的这几重标签,加上职业变化的猛烈,他“摩的师傅”的身份轻易就引起了争议。

毒舌的网友说他“大材小用”“自甘堕落”。

委婉的网友表示,一身武艺开摩的并不丢人,只是太屈才。

可能杜杨本人也委屈,我有啥法子?

待在家里吧,上有老下有下自己晃荡来晃荡去这不是给全家人添堵呢么;

想要马上找匹配自己专业与技能的工作吧,暂时没门,行业大环境如此,不然自己这么好的业务能力也不至于失业;

鼓起勇气找个跟专业无关的“摩的”开开吧,一堆相干不相干的人都觉得他在“堕落”?

so,动与不动,都不对,那我还能怎么着啊?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迷茫期,上不去,下不来,躺着吧,胡思乱想得人都抑郁了,起来做点事儿吧,手头没太合适的选择。

那人迷茫的时候,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2.

想起一个朋友。

毕业于全国前三某知名高校,本来高薪铁饭碗端的好好的,一个创业团队就要斥巨资挖他过去,因为创业团队里有自己交情颇深的前辈,一番挣扎后辞职加入了创业团队。

结果,过去了一个月,就发现创业团队里埋的各种高风险的雷,规劝无果后,怕引火烧身,便主动离职,那一年,他37岁。

离职后又赶上了疫情,这时才恍然发现,人到中年,萝卜换坑比登天还难。

因为你名校毕业,历年来都是公司在拿高薪供养着的。

所以,降职、降薪、降低预期,无论哪一样,你都做不到。

高薪的大爷好找,拉磨的好驴不好找。

于是,他就只能等,等一个方方面面都能跟自己的当下匹配上的工作机会。

但等,又不能干等。

老婆、孩子,都不知道这哥们失业了。

于是哥们就只能咬着牙,把闹钟上到上班时间,到点后起床洗漱收拾利索,穿戴整齐,带上电脑出门。

家里头觉得是在欢送顶梁柱去上班。

只有他自己知道,目的地只是公司附近的咖啡馆。

那段时间,为了不露出破绽,他把时间规划得跟上班时候完全一致,上班点去咖啡馆坐下,下班点就掐表回家,任何一个节点,都不能早,也不能晚。

简历投完又不能干坐着,于是从某知识付费平台买了各种课程就狂听狂做笔记。

怎么说呢。

这日子过的,看上去什么都做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做。

人到中年,阅历有了一些,积蓄有了一些,生存的业务能力有了一些。

面子也有了一些。

而现实却是,生存和虚荣,你总要选一个。

中年人怕东怕西,并不是因为自己完全没有选择。

反而,他们如果愿意向下兼容,可以做的事儿很多。

但是,一旦打破他们逐年上升的势头,甚至要他们后退个三年五年的再往上走,很多人就慌了。

就算野心允许,体力和精力也不允许了。

就算自己豁得出去,老婆孩子可豁不出去了。

中年人的自我救赎,是负重式的。

年轻时候,相信是枝裕在《步履不停》里说的:

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于是,面对无限可能,你敢用半年的时间去旅行,敢用大把的时间去躺着放空,敢把痴愣愣地看了一下午雨叫做观察美好的事情发生。

哪怕空手而归,哪怕什么都没得到,回来你还是个无限可能的少年。

而人到中年,只相信一点:人只有还在做着点什么,才叫活着。

3.

人到中年,偶尔偏离一会儿航线,所有人都会向你鸣笛。

任何一种称之为喘息的过渡,都会容易被人叫做“沦落”。

但清醒的中年人都知道,最终让自己活过来等到最后一线生机的,是自己身上那种保持奋斗的态度。

保持,在做事。

保持,在思考。

保持,把一件微小到很多人都不会在意到的小事儿做到极致。

保持,把失控的部分坦然接受,把可控的部分做到最好。

这才是支撑一个中年人顶住压力等到曙光的终极手段。

他们自己救自己的时候,就是迷惑性很大。

就像陈丹青说的:

什么叫做救自己呢?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一步,一步,救自己。

别管旁人怎么看你的当下。

我们都该明白。

意义不在别人看来。

意义始终存在于你的感受之中。

烛光一跃,见天地,见众生,见外人此生不可及的你心中。

4.

黑塞在《德米安》里有一个奇妙的观点:

我们来自同一个深渊,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跃出深渊。我们可以彼此理解,然而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骑摩的,蹲咖啡馆,在某个落寞的角落翻一本看了八百遍的旧书。

他们理解,或不理解。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只有我们自己能在远方解读清楚那一刻的自己。

学会的东西,从没丢。

保存好的实力,从没荒。

从整个人生的奋斗历程来看,你终会明白一切努力都值得,一切选择都有价值,一切过渡都是经历。

只要没有浑浑噩噩、混吃等死、原地踏步,只要你脚下是动的,脑子是转的,那属于你自己的节奏就是有的。

月亮与六便士都在路上,不在炕上。

放下身段持续前行的人,可抵朴素的生活,可达遥远的梦想。

就如米兰昆德拉说的: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赠予你我。

作者简介

初小轨,山东水瓶女一枚,小说、随笔作者,全新突破之作长篇小说《请你吃颗小甜瓜》现已温情上市。文章来源公号“初小轨”(ID:chuxiaogui2016),微博:@初小轨。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38岁985硕士失业后开摩的:迷茫期放下身段向前看,比躺着瞎想更是一种修炼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