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书笔记 |《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赫尔曼·黑塞:感性与理性的殊途同归

在有着拱门和栗子树的修道院里,

年轻的老师纳尔奇思

与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相遇,

开启了他们亦师亦友、相悖相生的

人生之旅……

这部作品总让我想起作者的另一部小说《悉达多》。

在《悉达多》中,释迦牟尼的名字被拆分安排在了两个角色身上,即体验派的悉达多和教义派的佛陀乔达摩。

悉达多最初跟随乔达摩学习教义,但在他认识到体验的意义后,便以婆罗门、沙门、富人、船夫等不同身份在真实的世界中行走,在这些深入世界的体验之中发现自我。最后,悉达多在河边开悟,与乔达摩殊途同归:「我知道,我同乔达摩信念一致」,「我认为他(乔达摩)的伟大不在他的法义中、思想中,而在他的生命中。」

本作同样拥有两位主要人物,即代表的感性、欢愉、纯真、体验、艺术的歌尔德蒙,与代表理性、克制、法则、逻辑、思想的纳尔奇思。

原本一心向道的歌尔德蒙在老师纳尔奇思的启发下,外出流浪十余年,走过森林、村镇和城市,体验爱欲、疾病和死亡,去感受、沉浸和描摹这个世界。最终,他从这些体验中升华出一种精神,殊途同归地获得了纳尔奇思所追求的爱与超脱。

黑塞的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他哲学思考的具象化展示。

他在这两部主线和内核都很趋同的作品中,借一东一西两位青年的故事,向读者阐述了他自己的人生哲学。

故事中的几位性格、追求、人生轨迹都迥然不同的人物,在我看来更像是被黑塞故意切割开来的同一个人的多面性。

这些人物不再具有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的复杂性,而更像是某一种极端个性的象征和凝结,例如纳尔奇思是完全的理性,歌尔德蒙是完全的感性,乔达摩是完全的理念,悉达多是完全的体验。

然而黑塞要说的,绝不是理性与感性、理念与体验孰好孰坏、孰对孰错,而是它们虽对立却统一、虽殊途却同归,在达到一定境界后,它们总会实现圆融与和解。

在顺从被人性驱使的欲望,进入人世去冒险和被摔打,并从中发掘深刻而细微的感受之后,精神和崇高、爱与平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另一方面,即使是绝对的理智与克制,也有被感情驱动的时刻,也会因爱与死而动容。只有这样,长期由理性驱动的精神追求才得以实现。

一个成熟的人,是不再偏执、不再分裂、不再自我对抗的人。他身体里的多面性会爱对方、接纳对方、拥抱对方。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通过分裂和矛盾才变得丰富多彩的。没有陶醉和纵乐,理性和明智何以存在;没有死神在背后窥视,感官的欢娱又有什么价值;没有两性之间永远还不清的孽债,又哪儿能产生爱?」(《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

「两者,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自两者中均可听到内在的秘密之声。」(《悉达多》)

这本小说更多地站在顺应欲望、体验人生的角度讲故事,我想也许是因为西方思想对理性和禁欲的过分推崇以及对感受和欲望的过分贬低,于是深受东方哲学影响的黑塞希望把他自己这种更加包容、更加顺应自然的人生观书写出来。

悉达多在深入世界的体验中幡然彻悟,而创作于《悉达多》之后8年的本作,则更具体地说明了彻悟的途径,即艺术创造。

歌尔德蒙将自己对人和世界的独特感受化为一尊尊独具精神的雕塑作品,在艺术创作中达成了自我实现,找到了通往精神的道路。

这让我想起萨特哲理小说《恶心》,其中的主人公罗冈丹亦是在作曲中找到了对抗荒诞的途径。他在歌曲的音符排列中发现了某种必然和美,因而引发了他去了解作曲者的欲望,从而为作曲者这个存在赋予了意义。从作曲这种创造之中,曲谱或唱片这些物质与音乐的理念和美进行了沟通,于是意义也从精神的彼岸来到了现实的此岸。

黑塞在本书中也借两位主人公之口,道出了他对艺术的理解:艺术不仅仅是将物质保存地久远的手段,更是内心理念的实现,是沟通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桥梁。

我想,这种沟通两方的桥梁并不单单指雕刻、绘画、音乐、写作等狭义的艺术,而是包容所有类型的创造的。又或者,我们可以认为艺术是广义的,只要是理念的实现,就是一种艺术。

譬如,我们可以说一部设计简约的手机是艺术,一条大道至简的公式是艺术,一杯冲调合宜的咖啡也是艺术。

如果你也是一个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拉扯、时常被冲动和欲望折磨的人,不如多给自己一些接纳和包容,去感受、去爱、去创造吧。

(配图为电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剧照及书籍封面)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书笔记 |《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赫尔曼·黑塞:感性与理性的殊途同归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