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青春期的叛逆不够伟大,大多为了私欲,以为得到某种东西,反倒悄悄失去了某些东西。】

原文标题:《麦田里的守望者》:人活着,至少应该有一件热爱的事

作者:麦家
来源:麦家陪你读书

今天我们将一起阅读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与老路斯见面以及自己偷溜归家见妹妹菲苾的部分。

在与老路斯聊天时,霍尔顿得知这位聪明又极懂性问题的家伙竟然和一个快四十岁的中国女人在一起。这让霍尔顿很是奇怪,于是霍尔顿继续深挖,发觉老路斯竟然开始对东方哲学有了兴趣。

这也是战后美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对于国内状况的不满促生了对于中国以及东方其他国家的好奇和向往。

东方哲学会不会填补西方人心里的空虚和空白?或许吧。至少文中提到的“把性关系看做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关系”就要比西方社会把性独立于肉体而不乏肆意滥交要更能充实心境。

和老路斯结束聊天后,霍尔顿一个人在酒吧里坐了很久。最后他带着醉意又给老萨丽打了个电话——他总是想要给琴打而不是给假模假式的萨丽打,可他又总没有心情给琴打电话。

电话里,霍尔顿说着胡话,嚷着要在圣诞节前夕给老萨丽家修剪圣诞树。而老萨丽呢?可能是还在生霍尔顿的气,也可能是知道霍尔顿喝醉了,随便搪塞了几句就挂掉了电话。

醉醺醺的霍尔顿跌跌撞撞地走着,先是去盥洗池洗了把脸,然后去储物处拿了存放的大衣以及买给菲苾的唱片。但唱片在他刚走到中央公园时被他不小心摔碎了。

霍尔顿在公园里走着,想着自己这样可能会得个什么肺病然后死去。进而他想到了去世的弟弟艾里。然后,霍尔顿又无所事事地想象着他自己的葬礼会怎样。

在艾里的葬礼上,整整一嘟噜混账傻瓜亲戚全都来了,他们不住地说着什么,而霍尔顿的父母则伤心得要命。霍尔顿想,也许自己的葬礼也差不多如此吧,霍尔顿觉得有些懊恼。

接着他想“他们整整一嘟噜人怎样把他送进一个混账公墓。墓碑上刻着他的名字,周围全是死人。然后每到星期天就在他肚皮上放一束鲜花以及诸如此类的混账东西。”

霍尔顿对这些十分厌恶。“人死后谁还要花?谁也不会要!”特别是在下雨天,送花吊唁的人纷纷跑进车里,而躺在墓地里的人却独自淋着雨,周围还全都是死人,想想都难受!

霍尔顿为什么会对前来吊唁的人产生如此的厌恶感呢?因为在霍尔顿看来,这些人都是虚伪的,没有情感的。他们并没有对艾里的去世感到真正的伤心,他们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

想到这些,霍尔顿决定回一趟家,也算是一次临死诀别(主要是去见妹妹菲苾)。他骗过开电梯的值班,偷偷溜进了家里。

在哥哥D.B不在家时,菲苾总喜欢住在D.B.的房间。霍尔顿悄悄潜入,看到了微张着嘴睡觉的菲苾。霍尔顿还不想吵醒她,于是在屋子里转悠起来。他坐在D.B的书桌上,翻看着菲苾的书。

菲苾孩子的天真和萌发的独立意识让霍尔顿忍俊不禁。但他始终担心被父母发觉撞见,于是还是推醒了菲苾,想要和她聊会天。菲苾见了霍尔顿后非常开心,她再次邀请霍尔顿在圣诞节前去看她演的戏。

可当菲苾猜测到霍尔顿是因为被开除才提前回家后,菲苾便开始嚷着“爸爸会要了你的命!”而无论霍尔顿怎么解释,菲苾都十分生气不愿再搭理他。

这就是小孩子,一种顺服下的叛逆。他们听从父母的要求却又有自己的脾气。

霍尔顿为了让菲苾消气,故意把话题转开,并且告诉菲苾自己不打算再回家了,他要到科罗拉多的农场上去。

菲苾显然气还未消,她一边吐槽霍尔顿的计划一边扯着他被开除的话题。而霍尔顿则一直抱怨潘西没什么值得留恋,完全是个最最糟糕的学校。这时候菲苾也开始阻止霍尔顿抱怨,一针见血地说道:“你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她甚至讽刺霍尔顿根本说不出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

霍尔顿无疑是叛逆的。

可是按照菲苾的视角来看待这种叛逆:你可以不喜欢一万件事,但你至少要喜欢一件什么事。一味地叛逆现实,可能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到头来一切反抗也都白费。

菲苾与霍尔顿的对话实质上是把叛逆拉回到与现实正面交锋上来,叛逆到底是叛逆什么,现实如何让你不满,你又想要如何地生活?

迷茫也好,叛逆也好,终究要有一个终点。倘若这个终点确实改变了现实或者确实与现实有所不同,那么,这样的叛逆是成功的。但若叛逆的最后是心力交瘁后又重回现实,依旧浑浑噩噩,那这样的叛逆便不是真正的叛逆,也毫无意义。

霍尔顿一路走来,有过善良的一面也有过堕落的一面,既有过尖锐的冲突,也有过愉快的交谈。认识了假模假式的人们,也看到了真诚的修女和被虚伪裹挟的欧尼。有些人在用谎言欺骗别人,有些人又帮着别人欺骗自己。

那些在夜里狂欢放浪的人,在白天又变回谦谦君子,是他们欺骗了别人,还是别人欺骗了他们?那些叛逆的“混混”,是在破坏着社会,还是在抵抗社会的迫害?下一篇,我们的尾声,继续品读。


文章存档:《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系列文章:
《麦田里的守望者》:年轻的时候谁不想逃离这个庸俗的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
《麦田里的守望者》:你渴望上路,因为你还年轻
《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就是从一个坑跳入另一个坑
《麦田里的守望者》:独处的时候,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麦田里的守望者》:人活着,至少应该有一件热爱的事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人在偷偷保护你
《这本被千万年轻人奉为圣经的小说,写尽了成人世界的规则》

【今日话题】

你怎么理解“叛逆”这个行为?


精彩点评:

1,先说一段看到过的文字:有才华的年轻人,大多叛逆。 不叛逆,不足以创造、新生。 可无谓的叛逆,只是空耗生命。 当然,完成了的叛逆是可爱的。如兰波。 鲍勃·迪伦,深受兰波影响。

木心也说过,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个人觉得,这种叛逆是好的,是伟大的,是为了更好的艺术,更好的世界,这和青春期的叛逆不可同日而语。

接着说说自己曾经的叛逆。青春期叛逆那会儿,父亲指东我却要往西,对抗父亲,放纵生活,以为那样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是的,那时候我一直这样以为。初一结束的那个暑假,有一次和父亲爆发冲突,他摔了我一巴掌,我没哭,但他哭了。顶天立地的汉子他哭了,他说你长大了,可以懂事点了吗?我咬住下唇,一言不发;他坐在地上,双手掩面。那天晚上,两人都没有吃饭,就那样的姿势保持了很久很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今回过头看那时候的自己,歇斯底里、疯狂,同样如同当时所有人一样觉得,只不过是个被压抑得受不了了突然发疯的人。可我,我曾经一度觉得那时候的自己是骨子里的自己,深信不疑。青春期的叛逆不够伟大,大多为了私欲,以为得到某种东西,反倒悄悄失去了某些东西。得到和失去了什么站在那一场叛逆里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光阴一分一秒过去,后来慢慢懂了,而人已在不叛逆的道路上偶尔唏嘘着。

2,有叛逆才有新生,否则生成的也许只是粘贴复制而已;可是叛逆易新生难。很多人只是为了对抗而叛逆,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为了新生而对抗,尤其是孩子对父母的叛逆。从我个人的经历回望,在我懂得并力行对孩子示弱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倾听时,孩子就有了转变。清晰地记得那天我俩视频,我说:是什么时间开始我俩能这么友好地聊天了?孩子说:从你真的把我当作一个独立的人那天开始的呀。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