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钟鼓楼》读书笔记:带你认识30几年前的北京

钟鼓楼
刘心武(著)
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北漂十几年,周边也溜达的差不多了,熟悉程度是立刻离开也不会觉得遗憾那种。这就如同我大学毕业前夕一般,深知往后余生非常有可能再也不会回那座城市,于是拍下了学校和城市里所有我认为重要的角落。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也不觉得我一定要回去看看才不遗憾。

在北京的这十几年,眼见着北京飞速发展:

刚来时,6号线在建;现在6号线已使用很多年。刚来北京居住的胡同、胡同里的大树,早就被时尚购物商场、宽阔公路取代。胡同的痕迹完全消失。在来北京住的第一条胡同口,把“十里堡(pu)”念成十里堡(bao)被热心的大爷指出错误,当场纠正。于是人生中就那么一次读错,并在我往后的人生中义务帮助第一次读错的朋友们纠正发音。

去年夏天我到鼓楼前写生,过往的北京老大爷在我身边搭茬道“你来晚了,要是30年前来画才是正好。”我忍不住好奇,立刻反问大爷为什么,大爷说:“30年前还没有被破坏,现在都破坏的不像话了!”。我听的懵懂。

而这本书里就讲了,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钟鼓楼停止使用。鼓楼的鼓更是零落街头,无人管辖。说这鼓一共24面,每一面的鼓都用整张牛皮绷成。而我来北京这么多年,路过鼓楼那么多次,居然从来没有想过要上去看看。

鼓楼和钟楼在新中国还没人手一只手表的时候,充当着报时的功能。这本书里面写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有北京西站和长安街各有大钟负责显示标准的北京时间,老百姓们知晓时间全靠这晨钟暮鼓。

而我刚到北京,到西客站下完地铁还要坐公交。现在地铁直达西客站,地铁出站上楼就是售票厅。

钟鼓楼附近的后海、北海,我刚来北京的时候真以为是海,以至于放假后第一时间就跑到后海和北海,但看来看去总是觉得并不是海啊。北京人说这是皇上的海啊!哈哈哈哈哈哈,一点毛病没有。没曾想,这后海居然通着天安门前的金水桥。

读这本书的这几天,出门坐车看着车窗外行走的人群,感觉自己行走在历史里,行走在这本书的故事里。这种感觉微妙、美好。

我们选择一座城市居住,而且一住就是十几年,那么这座城市里必定有你深爱而你有时却不自知的东西。我这些年也一直在问自己,尤其在压力特别大的时候问自己:

我为什么喜欢北京,我为什么一定要待在北京?

刚毕业的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而现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喜欢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都在北京、还因为钟鼓楼、后海、南锣鼓巷、天安门、京剧、老北京美食……在北京。

这下子真的是彻彻底底爱上了北京。

1982年的后海荷花市场旁边是稻田,人们隔三差五汇聚在这里售卖自己家的农副产品。而现在的后海荷花市场周边是酒吧、商业区。

1982年的人们,结婚就想让对方给自己买一块雷达小金表。30多年后的今年,一只手表那只是日常生活里很常见的东西。1982年,只有国家重要干部手表时间是准确的。

京剧名角、国家干部、爱吹牛的市井小民一起住在四合院胡同。有的修鞋为生,有的经常坐飞机出国。

1982年去英国留学的年轻人已经带回国会定时的录音机、电视……

30几年的时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这本书里的年轻人,也已经到了我父母这般年纪。不知道这本书里的故事原型们,过的怎样。他们会不会也像父辈那样在城墙根晒着夕阳,一遍又一遍讲清宫里的那场大火、讲那强抢名女为妾被剜去双眼的贝子。

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应该都挺好的,毕竟钟鼓楼的地界现在很值钱。

《Lily的画和生活》第368篇推文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钟鼓楼》读书笔记:带你认识30几年前的北京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