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少有人走的路(8)——了解死,才明白生

原创 听与说的技术 慢悦

于生二胎是否应当?是否应该得到大宝的同意等等话题,我个人的主张一直被咨询师队伍里的同僚们讨论。有人说,生二胎是父母决定的事,这是夫妻的自由,不需要征得任何人的同意或者反对;有人说,生二胎需要考虑经济负担,考虑自己的能力,综合之后再做决定;有人说,大宝的需求很重要,不要为了一个尚未出生的二胎,去牺牲大宝的成长和安全感;还有人说,生孩子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太多,想生就生,过去那些年代,我们的父母一般都生七八个兄弟姐妹,不也都养活了,很多人还成长成为了社会栋梁,父母的老年生活还很不错。直到一个助教老师一句话,我个人才感觉,事情终于说到了根本。
她说:生孩子,其实是父母作为对抗死亡这种终极威胁的一个心理需求,所以很多父母想生孩子,这跟他们目前的处境无关,他们只是希望通过生更多的孩子来达到更大的安全感!
由此,我开始思考这个终极威胁存在于我们生命里的意义,好在,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遇到了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它勇敢地直面我们当下这个否认死亡的文化。
记得小时候,我奶奶有很多“禁忌”,比如早上起床了不能大声说话,她说那样会吵到祖先(死去的先人);比如进入春节的小年后,就不能随便说“死”字,会不吉利,甚至连说一句:笑死我了!都会被骂;再比如每年中元节,都需要做一大桌子菜祭祖,奶奶会念念有词地烧完纸钱,让我们虔诚地站在旁边,等祖先吃完了我们才能上桌,依据桌上碗底的蒸汽痕迹来判断祖先是否用过食物了。过去我并不明白奶奶的做法,等读到这本书的这个环节时,那份朦胧的理解才开始变得清晰起来。现实的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里使用着各种方法和仪式去“逃避”死亡,去剔除死亡对我们内心时时刻刻的威胁和恐惧。可是,死亡这个终极命题,它无时无刻、无孔不入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方方面面的认知和判断。
当今社会,有人因为失去工作而失眠,有人因为子女的成绩而焦虑,有人因为恋爱而轻生,有人为了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而远走他乡。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表面来看,似乎都能跟死亡这个终极威胁扯上联系: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无依,存在着生存能否延续的威胁;子女的成绩也存在着生存威胁,而且不光是孩子未来的生存威胁,还有我们自己老年后依赖孩子的生存威胁;失去恋人亦可联系到未来生活没有依靠(心理依靠),依旧有生存的威胁;就算是逃离父母,如果仔细体会,似乎也存在死亡威胁的成分,就好像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做主就会死一样,生命就没有保障一样。
因为生命有死亡,那么生命就毫无意义了吗?即使有,死亡也会将其抹去清零,那我们活着,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呢?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面对死亡,却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就如同阿尔伯特·• 史怀哲写道:
如果我们想成长为真正的好人,我们必须要了解死亡。我们不必每天或每小时都想着它,但是,当生活之路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制高点时,我们周围的景物逐渐消失,我们凝视着远方直到天边。这时,不要闭上眼睛,让我们的思绪暂时静止下来,眺望远方。然后,继续思想。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思考死亡,就会使你增添一份对生命的爱。了解死亡之后,我们就像接受一件礼物一样去迎接每一天、每一个星期。一旦我们能够这样接受生命,慢慢地,生命就变得弥足珍贵了。
对死亡的理解,就是对生命终极威胁的理解,接受死亡,也是接受心灵成长的必然阶梯,一段存在着死亡的生命,才有了更值得珍惜的理由:因它短暂,因它复杂多变,不会重来。当一个人不太确定他是否真的能接受死亡这个终极威胁时,他有必要知道,“死亡威胁”无时无刻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潜意识之中,因为知道,所以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才会多出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假如,一个懂得生命意义的父亲,看到孩子的考试分数刚刚及格时,他会想:孩子大概会有孩子的人生,一段完全不同于“我”的人生,“我”的生死不系于他的表现,那是自然而然必将会发生的事情,所以,孩子如何选择他的分数或人生,大概都是孩子自己的路,“我”不必担心,也不必干涉。“我”只需要在“我”有限的人生过程里,奉献“我”的爱和“我的全部”,那才是我对自己生命的终极爱护和终极献礼!
怕死,甚至禁忌一切与死亡有关的东西,与拥抱死亡,并珍惜死亡威胁带给我们的一切思考,这两个状态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命意义,“怕”与“面对”有着完全两极的心理状态,愿你我都能带着这样的两极状态去体会最终极的自我关怀,向死而生,勇敢经历!去追寻我们自己心灵的终极归宿!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少有人走的路(8)——了解死,才明白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