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以赛亚先知书》:反对善良的《圣经》为什么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之书

原创 叶书宏 The Reader 阅读与沉思

今天又是主日,让我们继续探讨《圣经》,探讨基督信仰。
准确来说,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圣经》观念秩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思想训练前提,是理解《圣经》最首要的先决条件,也让我们就这个观念谈谈为什么基督信仰要远远比其他信仰更具备体系上的完整。
“因信称义”(拉丁语Sola Fide)是一个基督教观念,在他们的宗教观念解释下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信仰便是得到救赎的全部条件。”而对于我们天主教徒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个问题呢?
从我们现有的思想史和知识训练来看,基督教提出这个观念的初衷,是由于宗教改革时期反对天主教会对于得救的复杂规则,包括购买赎罪券、严苛的宗教生活要求等形式主义,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因信称义非凡非但没有被天主教归类异端思想,我们的圣教会甚至还与基督教在这个观念上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个观念也许或将成为基督信仰合一的最重要基础。
如何理解?
我说过,任何思想活动,最为可靠的途径,必然是回归《圣经》,才可能找到最深入的答案,今天我们就要来从理解《圣经》的角度,看因信称义的最深刻本质。
在《以赛亚先知书》一章中,天主给人们说:“你们若是不信,必不能立得稳。”奥古斯丁在分析这段话后,重新审视了人类的认知论,在《论自由意志》中,他给出了蒙恩启示后的认知方法论:“天主与我们同在,他将使我们理解我们所信的。”在这里疑问就来了,在我们一般的认知论中,我们相信船可以航行,是由于我们对浮力有了理解,你会在没有理解一件事物时就对其产生相信吗?如果我们回答不会,正是因为我们在现有认知论中,对“信”和“理解”极其关系的认知实在浅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光谱中,世界上本来是没有颜色的,任何颜色实际上是我们对光反射的感知和由人对它的命名,而每种物种甚至每个人对同一种光反射的感知是不一样的,然而为什么我们可以规定什么是绿色,什么是红色,也就是说为什么色彩分类能够成为人类的共识,这就涉及到一个语言学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述一棵树是绿色的,一个苹果是红色的,而我们永远无法通过语言描述绿色和红色的定义和特质,不信你可以试一下,如果问你苹果是什么颜色的?你会说红色,但红色是什么色?你只能说红色是苹果的颜色,这就陷入一个循环论证,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从小告诉你,树叶是绿色的,而有一天一个人和你说同一片树叶是紫色的,你完全不会相信,但你和这个人是无法通过对颜色的解释来证明谁对谁错的,因为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永远只停留在名词表达上———我知道苹果是红色的,可我不可能知道红色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例子仅仅是我随便想的一个,在人类的认知论中,这种因循环论证的无意义还有很多很多,这再次提醒着我们《圣经》所强调的一个残酷现实——我们是有限之人啊。
而我们的“限”是什么?《圣经》一样给出了答案,即原罪观念,“罪”指的不是我们在是非善恶观念中的那个罪,反而是前者的本源,即我们的“原观念”,就像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对光发射的感知一样,我们人的原观念,在看待同一件事物时是有差异的,举个例子,儒家上来就讲“仁义礼智信”,但每个人、每种文化对这五个“美德”的理解可以产生非常大的差异,我所践行的“仁”和你所相信的“仁”,可能完全就不是一种概念,你认为“义”的人,我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又是我们人类认知论有限的一大例子。
人类的原罪,是由于我们的原观念是不可能达成绝对共识的,是互相矛盾的,如果有一部分人声称,善就是他们所定义的善,恶就是他们所定义的恶,以此立定他们的道德规则,这便是在思想上的集权主义和独裁,每一种文明甚至每一个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规则,因此我们的世界和其中的文明乃至每个个体永远是处于冲突和矛盾中的。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如同红黄蓝绿紫,仅仅只是光谱学上的一种思想垄断,恻隐同情就是仁即仁就是恻隐同情和苹果是红色即红色就是苹果色是一种类型的循环论证,因为两者的本质还是困在人类的认知局限之中。
我们对同一件事物产生的认知差异,可以让我们争得面红耳赤因为我们永远站在自己的原认知上,我们永远认为自己的认知才是准确的,才是有能力说服别人的。
那岂不是很绝望?我们在认知论局限里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永恒的分歧,另一种是独立思想被思想独裁的永恒绑架,真的没有办法吗?且让我们继续回到《圣经》来找答案。
在《玛窦读音》中,基督对民众和他的门徒们说:“至于你们,都绝不能称为拉比,因为你们的师傅只有一个,而你们都是弟兄。”拉比的原意指的是犹太人中的尊者,是被声称有能力教导他人的老师,基督说的这段话,就是破除有任何人可以声称凭自己的认知说服他人的可能性,因为人永远活在自己的认知中,被人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觉得你的认知和他的认知有所兼容,有一定道理,但这样的共识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深层追究和利益转移的诱惑的,人不能以自己的认知去凌驾和修正他人的认知,充当别人的师傅,因为有限的人只能有一位老师,那就是上帝,是远远高于人的存在。
我们中国人是怎么说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师。”,天哪,基督说,人不可能是老师,因为我们都是弟兄,我们的认知平等的,只有上帝能当人的老师,而中国三个人中就绝对有一个是老师,这等于承认,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是必然有优劣之分的,且优越的认知是有资格凌驾于劣等的认知的,那谁来判断什么才是认知的优劣?这又回到了我们前文说的思想垄断,大部分人说犹太人是劣等需要被种族清洗的,我就不敢说不是。
再来谈原罪,我们已经说了原罪是人的原观念,说的不是我们个人的原观念是错误的认知,而是我们整体是原观念是天差地别的,伊甸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在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因吃了禁忌之果,在天主来探望他们时,因为赤身裸体羞于见到他们的造物主,因为他们有了人的是非观念,感受到了羞耻心,他们不再把上帝的意志作为教诲,而形成了人的善恶观念,要绝对主义的是,之所以有善恶,是因为这个观念和其定义的形成,而这个观念和定义是由人来完成的,意思就是必然存在认知差异,这不仅仅是有局限的还是危险的,这也是天主不允许人去偷吃禁果的原因,它的意思在于阐明,由人基于原认知而形成的对观念的定义,会因它们的认知差异和局限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基督是反对善的,但并不意味着是纵容恶,而是对这种由人的认知来形成的对事物定义行为的绝对不承认性,
而我们中国人怎么说呢?人之初,性本善,一个由一个集团的他人认知所定义的“善”,直接强加给另一部分人去遵循它,是对我们以上全盘论述的人类认知论局限和差异的否认,我们知道,而每个文明都可以定义自己的善,每个文明中的每个学派、每个个人也都必然有自己的善恶观念,善恶的定义就五花八门,越分越多,曾经宗族隔离是对的事情,在现在又是错之大极,曾经同性之爱是重罪,如今是一种包容和被鼓励的现象,真的是人类文明在进步吗?其实只不过是对认知和观念有差异的各种集体在缠斗中更朝迭代,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善恶定义,直接让人怀疑我们真的是否有善恶观念。
我们在以上这种观念大乱斗中永远找不到一种具有对过去的可传承性、在当下具有可行性、在未来也可以保证不受批判的真理,如果真理是一种多元的、模棱两可的、含糊不清的宇宙体量级别的事物,那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达到真理,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得到了这个包容性超强的真理,那它的存在和我们对其的追求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都是老师,别人又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遵循他人的认知和对他人强加自己认知的死结中循环往复,这样朝三暮四的真理又是哪门子真理?
除非我们都放下对自己认知的绝对自信,放下自己的原罪。在《圣经圣咏145:6》中——“请赞美天主,他治愈破碎的灵魂。”破碎的灵魂是什么?就是我们人打破自己的原认知,原罪,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福音的秩序里去,才方可得救。
福音,是唯一的真理,因为上帝的话语,是对人的认知论的局限的揭示,它的规则,是绝对高等于人的规则的,因为人的判断在其认知的影响下千变万化,有着宇宙洪荒般的差异,而福音则绝对否定由人所完成的定义极其带来的对立性,它亘古不变,是天主为我们制定的规则,《圣经》是我们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一本使用手册,是我们最为重要的生命之书。它规则的例子不胜枚举,天主给人说,不可奸淫,蛾摩拉和索多玛两城因毫无节制的淫乱和同性行为,遭受了末日的审判的地狱永劫之火的惩罚,约伯给人知道了信仰不是形式主义,还有时刻提醒人是有限之人的耶利米哀歌,以及教人如何去爱的所罗门雅歌等等,你若是抱着阅读故事而后进行总结认知的态度阅读,人的原认知无不在时刻阻挠你接近它的本意,人必须要时刻接受人不过是人的现实,永远处于有限和有罪的无知状态,而信,才是理解的前提条件,信,不仅是态度和立场,也是方法论,看看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多元,它的建立基础和带来的影响,还依然是各种观念对扮演真理的执迷不悟,而处于基督之下的多元,却是我们认罪前提下的谦卑,我们信仰福音,却难免因自己是人而非天使从而无时无刻不在忤逆它,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精神,能至少带给我们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以及自省,来约束我们脱缰野马般的认知不确定性。
我们再次要感叹的是基督信仰教给我们认知方法论和人原本的认知方法论的差异性,因信称义,即首先要绝对相信圣经,才有可能理解福音,以得到救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名家大咖数不胜数,而它为什么在普世价值的框架中没有很高的思想位置,因为它和很多其他文明一样,他的主流思想者们没有聆听上帝的话语,由他们所构筑的思想垄断无论多么辉煌,也永远在指摘和妄图引领他人,却不肯思考自己,而《圣经》的观念秩序,无需在乎它出自于哪种文化、哪种民族或者被哪些文明所信仰,它绝对是属于全人类的智慧财富,当别的宗教还在执迷于自己循环论证所定义的道德术语上划定三纲五常,或者沉醉于推崇神迹而对人进行精神恫吓和索取无条件崇拜,《圣经》这本生命之书已经在揭示认知论的残酷局限,把信仰从偶像崇拜和文化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人类的思想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以赛亚先知书》:反对善良的《圣经》为什么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之书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