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山月记》读后感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从这四种和解开始

解读:二十七
原著:中岛敦

长期以来,人们都有个问题。

害怕自己的想法不对,恐惧自己的能力不行,一旦某一刻感觉到自己智商被碾压,或者能力不如别人,就会引发强烈的焦虑,继而开始攻击自我,并逐渐演变为无论做什么,都焦虑得不得了,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

于是“丧文化”当道,目光所及皆是“积极废人”。

而在很久以前,中岛敦就已经把这种现代“丧文化”以古代历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山月记》

《山月记》为日本国民作家中岛敦的中短篇小说集,独家收录十篇名作,多取材于中国古典,将现代人的思想注入历史人物中,重新塑造有血有肉、能引人共鸣的充满戏剧感的角色。读者几乎都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也许你不知道中岛敦是谁,也许你也从未听说过《山月记》。但如果你也有过自我怀疑的时刻,你也曾经向内探寻过,那么大概率你会看过这样一段话:“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如果你陷入迷茫难以挣脱,不妨读读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唯有行动可以抵抗虚无。

接纳自己的平凡
人生才豁然开朗

曾经,我们总以为人生会是闪闪发光的。但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即便拼尽全力,也不过勉强拥有平凡的一生。

而在与现实的不断角力中,我们会变得自卑又自负,既觉得自己特别,不同于他人,却又无措、羞愧,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位置。

就像书中博学多才的李征,因“天性狷介,自恃甚高”,不愿忍受官场的卑躬屈膝,故而辞官归隐,一心只想作诗流芳百世。然而生活所迫他又不得不走上仕途,最终在不得志的郁郁寡欢中化身为虎,奔走山野。

兹心想说,自尊心本没有错,但是要认清自己,而不是故作清高,李征之所以化身为虎,就是因为这种妄自尊大的羞耻心。

我们只有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去取代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纠结迷茫后仍不忘脚下的路,一切才会变得有迹可循,努力才会带来改变。

有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名叫《入殓师》。男主人公原本想成为一流的大提琴手,他攒钱买了昂贵的琴,可一方面天赋有限,另一方面命途多舛,琴刚到手,乐团就解散了。

《入殓师》电影壁纸

迫于生计,他只好回到老家,做起了一份既不光鲜,也离梦想很远的工作——为死者整理妆容。时光流淌,他不仅从这份普通却特殊的工作中一点点地发掘出了意义,也慢慢地与自己和解。每当他送别一个人,便会在田野天地间拉上一曲,琴声悠扬,远比当年那个拧巴的自己演奏得深沉平和。

兹心想告诉大家,我们都是凡人,有所为,有所不能为。能做到的,举杯欢庆,做不到的,也没必要非得死磕。勇于承认并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是对生活真正的诚意。只有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我们才能真正理性地规划未来。

就像复旦大学中文系梁永安教授说的:“做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踏踏实实地去寻找一个自己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很好了。”

真正自信的人
不需要旁人的肯定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曾写道:“我们曾经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而缺乏自信的人,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很在意别人的眼光。

正如书中的纪昌,自认箭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于是想要取代自己的老师飞卫,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师父怕他再来杀人,就引荐了一个叫甘蝇的人给纪昌,说他们的技艺在甘蝇面前如同儿戏,这话深深地伤害了纪昌的自尊心,于是便想着找到那人,与之一比高下。

甘蝇在纪昌面前故弄玄虚,不用弓箭,空手一挥,天上的鸟就下来了。纪昌惊呆了,跟随甘蝇学习了九年,最终却连弓箭也不认识了。

自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感,一种不需要借助外界夸奖与奉承来证明自己的信心,一种内心的强大与笃定。当你拥有了真正的自信,是不需要旁人肯定的。

还记得几个月前,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接受采访的视频,刷了屏。

一头蓬松的头发、一个双肩包,一手拿着一瓶1.5升装的矿泉水,一手拎着塑料袋装的三个大馒头,面对采访,眼神羞涩,语气淡定……年轻而不修边幅的外表,让人怀疑他可能是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

然而当他高中阶段连续两次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的事实被确认之后,引来无数人感慨唏嘘。

兹心想告诉大家,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从不是耀武扬威,而是内心平和。

真正自信的人,不会被虚名所累,不需透过喧喧嚷嚷来吸引他人的关注,更不需透过获得关注来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有什么、没什么;他,敢于凝视那个真真实实的自我。

放下对未来的忧虑
才会收获当下的美好

《人类简史》中曾经说过,我们智人区别于采集社会的高级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开始懂得未雨绸缪。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变得过于忧虑未来,总是担心那些根本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总是恐惧于那些还未发生的假想之中,变得焦虑、变得悲观,让心情变得糟糕。

书中的悟净,从小就在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些问题的答案。遍访智者,得到的答案却是千奇百怪,无法解答他的困惑。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叫做“女偊氏”的妖,这个妖告诉他:整天想些没有答案的东西,还不如去追求一个具体的东西,后者更幸福。间接地促成了悟净跟随西天取经。

兹心也想说,与其深陷对不确定未来的忧虑,不如聚焦在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发力当下能做的那部分。

当聚焦于当下、行动起来时,对未来的忧虑就会被当下的充实挤占,那些困扰你的负面情绪,也自然因为不被关注,而慢慢减弱,甚至消失。

好莱坞著名导演梅尔吉布森在拍摄《耶稣受难记》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投资,影片还未拍摄,就被预言了一定会赔钱的诅咒。整个剧组提前陷入了对前景恐慌的巨大压力中,梅尔吉布森也在忧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的决定。

直到有一天,他幡然醒悟,与其瞎担心还未发生的未来,不如踏踏实实、全力以赴当下,接下来的日子,他勤奋工作、认真打磨每一个细节,直至影片拍摄结束,他发现起初的焦虑、恐惧早已无影无踪,取而代之是对整个过程的享受与充实。更让人惊喜的是,这部在业内人士都不看好的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与其焦虑虚无的未来,不如聚焦真实的当下,因为你的担忧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你的生活陷入无限的负能量中。

而当你努力、全力投入当下的事情时,你就会收获踏实、充实的快乐,日复一日,局面也会在无形之中发生改变。

先把自己照亮
才能给他人带来光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向上走的人,身上是有光的。

就像书中的悟空,他任何时候都不担心失败,甚至不担心死亡,他对自己的命运有着200%的自信。他关注解决问题、关注事物的本质,轰轰烈烈地肯定着“生”。

而悟净就是这样评价他的:“他的体内燃烧着一团烈火,并且这团烈火会转移到身旁之人的身上。只要待在他的身边,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自信满满。”
内心有光,你就是自己的太阳,不仅照亮自己,还能温暖他人。

而所谓“心中的光”,其实就是一种强大的信念感。心中无光的人,一遇到点事就陷入悲伤和迷茫,动不动就轻言放弃;而心中有光的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充满正能量,积极乐观地走下去。

就像是爱因斯坦,他的一生中面临着很多选择和变数,但是他每一次的选择都是遵循着内心那份最美好的追求:探索时间的秘密。

在面对父亲的不务正业的指责时,他坚持说,“我要做一个物理学教授,这是一个高尚职业”;在学界对相对论评价是“充满了想象力”,他的选择是一次又一次精密的计算,直到再无质疑之声,整个世界都为他的发现而鼓舞。

当你的心中有了自己美好和坚持,自然就会变得强大而不可撼动。就像一个自然里生长的大树,无论风大雨大,总是在放晴后天空下,向着光的方向,努力地生长着,过路之人也能在你身边获得一丝阴凉。

所以,兹心希望大家都能勇敢地去尝试,不要害怕尝试,更不要害怕失败,找到属于你的内心节奏,总会过好自己强大绚丽的人生。

就算小确丧大行其道,我们也不要心甘情愿地当废柴。在这个容易心如死灰的时代,总要有些人的心里始终燃着火焰。

兹心希望,当你感到丧的时候,不要急于否定自己,我们都在努力工作,努力活着,你要相信,如果脚下的路万分难走,那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

趁着年华正好,就去努力、去改变、去行动,去创造前所未见。

就像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说的:只要你不停地向上走,一级级楼梯就没有尽头,在你向上走的脚下,它们也在向上长。

别觉得没有起伏的生活可耻,那些看似重复的道路,其实都是都在助力你的向上。

*解读:二十七,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新书《不慌不忙,人生慢慢来》正在当当、京东、文轩网热销中。投稿请在后台回复“阅读达人”。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山月记》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