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阅读记忆】余华《活着》

文前长叹。

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

这是我按照余华的创作时间由近及远阅读的他的第三本书。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阅读顺序,让我对余华的作品拥有更深的感触。

《活着》以第一称为叙述角度,让“我”以聆听者的身份了解了徐福贵的一生。作者在讲述徐福贵一生的经历故事时,也是以第一人称“我(徐福贵)”的角度来叙述。在日文版自序里,余华这样说,“《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正是因为作者这种独特的叙事角度,让读者不单单以上帝视角去旁观徐福贵的一生,而是更能与他的一生经历共情。

与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文城》相比,《活着》的文笔更显简洁冷静。然而,也正是作者的这种看起来平静甚至稍显理智的文风与小说主人公不那么平静的一生形成的强烈对比,使得小说更能直抵人心。

徐福贵从地主家的大少爷落魄到饱受摧残的普通人,一生中波澜起伏。

在他的一生中,他幸运地遇见了许多善良的人,又不幸地将遇见的所有人一个接一个地送走,到最后只剩下他和他的老牛;他幸运地在各种悲惨遭遇后总是会柳暗花明,但更不幸的是柳暗花明之后却是更进一步的末路穷途。

徐福贵就像是一个悬挂在深渊峭壁但又不服输始终向上攀爬的人,在他快要攀登到山巅时总有曙光映入他的眼帘,然而,他殊不知随着曙光而来的还有更加猛烈疾风骤雨会将他打落下去,让他离深渊之底越来越近,但是这暗黑的深渊,却深不见底。

当我每一次以为徐福贵已经到达了生活的最低谷时,直到见到下一次他生活的更低谷时,我才惊觉,命运上一次的留手,仅仅是为了让他下次沉沦得更深。

在徐福贵的一生中,似乎一个人一辈子所有能经历的不幸与苦难——家道中落、失怙失恃、丧妻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等等,他全部历尽。

可是,即便如此,徐福贵仍然在绝望的深渊坚持“活着”。生活将他的一切全部剥夺而去,却独独不能剥去他活着的意志。

徐福贵在被拉去当壮丁差点死去时,老全说:“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当徐福贵幸运地从战场上捡回一条命时,他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着了”,“后来我就想开了,觉得用不着自己吓唬自己,这都是命。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我的后半截该会越来越好了”;凤霞在得了软骨病时,她说:“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春生在文革十七被批斗时,凤霞和福贵对他说:“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春生,你要活着”。

“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

徐福贵回想时说道:“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努力地活着,但是活下去,也是一种难得的勇气。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俗话常说,死了的人就死了,苦的是活着的人。在文中,“我”从聆听者的角度这样描述福贵,“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福贵在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究竟是在沉湎还是在忏悔过去,我们不得而知。

我在上一篇“【阅读记忆】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提到,余华在序篇中讲述了他作为一名作者的“现实感”,在《活着》的序篇中,余华更是直言这种“现实感”。他说,“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这些表述,一时让我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谈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仅仅是文学,文学能不能在生活上面展现为一种生活的内涵,需要另外的方法来贯彻”。

我们常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文学是对生活的再创作。“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泥泞之人如何挣扎求存,它向我们提供了人如何生活尤其是在困境中如何求生的理念。

然而,命运捉弄世事无常,我们却也无法确定当绝望来临之时,我们是会成为故事里的春生,还是故事中的福贵。

但是,我们唯一能明确的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我们还能想起或许存在着徐福贵一般的人在同样的处境中苦苦挣扎,至少,还会给我们前行的慰藉与希望,至少,让我们就算放弃,也绝不轻易言弃。

这是这本书带来的力量。

嗨,我是虞垢

欢迎来到三寸日札

很高兴认识你

感谢你的关注

虞垢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阅读记忆】余华《活着》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