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某种程度上阅读就是还乡 -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

这五天都没有静下来好好读书,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

一是周一值班。在寒风中站久了,就开始拉肚子。弄得自己疲惫无力,好几天都不能恢复。

二是沦陷琐务。其实无论何时何地,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不能静读的时光,有一种窒息感,有一种虚无感,还有一种罪恶感,它们好似夹着冰霜冷箭,约好了不顾一切地侵袭过来。

阅读是人的精神属性,也是一个人内在的生命节律。如果仅仅是活着,只是在生物意义的层面上活着,人又如何配称之为人呢?!

我想,此般境地,至少需要坐下来翻几十页书拯救自己。那些似曾相识的词句,也是我们丢失已久的内在音节吧?

书籍,是无声之音乐。

文字,是通往故乡的路径。文字和故乡也是互相缠绕的。它是我们的根,生命的根,精神的根。那最玄奥美妙之处在于对本源的切近,唯有故乡可亲近,唯有书本可亲近。

所以,某种程度上阅读就是还乡。

我翻开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在“生活 读书 新知”里徘徊,因为我深知: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即便是十一二岁的少年和最无足轻重的人,在他心灵深处,都和茨威格一样,曾被我们生存的大地上犹如火山般的动荡震撼过。千千万万人之间,动荡改变了他们那一代人,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

我们被抛入一片空虚,我们不知该奔向何方——这种精神的流离恰是获得崭新意义上的自由所必备的先决条件吗?当你落笔,得告诉自己:不要极端,得公正和不抱偏见。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一旦离开阅读,就不再有任何归属。所到之处,谁都不过是陌路;所见之人,谁都不过是过客。是什么将自己撕裂得支离破碎,又还有什么能在心中长存?

在昨日和今日之间,在过往和未来之间,在一群人大踏步裹挟向前和式微衰落之间,我们所选择的生活仅仅是一种,也仅仅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我们又如何确知自己到底在哪里呢?

惶惶然提醒自己:一切桥梁都已不复存在。要想看见、要想听见、要想触摸,你得回到故乡,回到书本,回到阅读。你得接受焦虑,调整节奏,在时间的波浪里渐渐转变。

从摇篮到坟墓,距离并不远。

茨威格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站在德国这一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站在反德国的这一边。在战争前,他曾享受过最充分的个人自由,但在战后却尝到了数百年来最大的不自由。

我们都是手无寸铁的见证人。

我们不能倒退到已被忘却的无知与野蛮之中。

我们不要见到不宣而战的战争。

昨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说,有“静”才得以“好”,有“安”才得以“好”,所以“静好”“安好”才那么珍贵。

我得对自己再重复一遍——没有一片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一种可以购买的安宁,命运也随时随地会把我们攫住,在那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阅读是活着的应尽义务。

若一切你都不再眷恋,就只带一本书枉度此生吧。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某种程度上阅读就是还乡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