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同辈群体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读《教养的迷思》有感

在你的印象中,幼儿园的老师读书吗?如果读书会读一些什么书呢?我想对你说,长安的幼儿园老师读书,不仅读得有深度有广度,而且还讲得好用得好。本期推出4篇幼儿园老师读书心得,以飨读者。

图片
《教养的迷思》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如果说书籍是黑暗中的灯塔,那么它是照亮我们人生道路的光。法国大诗人雨果说过:“书籍是一种冷静可靠的朋友。”当教育陷入迷思后,教育应当何去何从?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因素有哪些呢?在我分享的书中可以给出最直接的回答。

  我想分享的书是《教养的迷思》(张庆宗译,上海译文出版,2015年9月出版,2022年2月是第14次印刷),作者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Harris)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作家,在社会、发展心理学等领域深耕多年,见解独到。

  这是一本关于讨论影响儿童发展和人格塑造问题的心理辅导类书籍。作者用大量论据,阐述了传统观念中家庭教养决定孩子未来的错误认知,提出了孩子社会化是由同辈群体完成的。

  当提到关于孩子的教养问题时,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谁呢?相信大家跟我一样认为是父母吧,父母才是孩子人生当中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种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可。更有祖辈传下来的《三字经》育儿名句:“人之初、性本善”和“养不教、父之过”,把孩子教育的功过得失全都推到了父母身上。

  孩子教育的成败真的都是父母的责任吗?朱迪斯从社会化角度,颠覆了长期以来父母教育是持久影响孩子未来成长的传统观点,提出真正影响孩子人格塑成的是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以下从三个方面谈谈我阅读的最深感悟:

先天遗传和家庭教养

对儿童人格发展的作用

  学术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对孩子的发展影响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直是在争论不休的。行为遗传学专家认为,先天和遗传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力最大;社会化研究学者认为,家庭教养对孩子的发展影响力才是巨大的。

  行为遗传学专家认为,孩子的基因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孩子所有表现都和父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社会化研究学者认为,家庭教养有好和坏的教养方式,用好的教养方式抚养长大的孩子积极阳光、有合作精神,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反之,坏的教养方式抚养长大的孩子呢,则容易表现出自私、脾气暴躁、缺乏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不良行为。

  为了验证同代人之间的相关性,行为遗传学家找来三对孩子,对基因遗传和家庭教养差异进行了试验:第一对是完全相同基因的双胞胎姐妹,第二对是有50%相同基因的同父异母的孩子,第三对是完全没有血缘关系但却生活在一起的两个养子。在这个研究中,可以让研究者理清遗传效应和家庭教养哪个更明显。

  经过测试,其结果明显具有一致性:遗传因素和家庭教养各占到了50%。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多方面:有的人比较冲动,有的人比较谨慎,而有的人比较随和,大约有一半的“冲动”归结为人的基因,另一半则是家庭教养造成的。

  这说明先天遗传和家庭教养具有同等重要性,人格差异性一半是由父母遗传的,另一半则是家庭教养造成的。

同辈群体是真正影响

儿童走向社会化的关键

  作者哈里斯在本书中指出,遗传基因只是从父母身上遗传健康的身体、智商、相似的容貌等,而家庭教养则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教给他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而孩子一旦进入社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已经是微乎其微了,真正能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是“同辈群体”。孩子为了融入群体,甚至会强迫自己适应他们的环境,加入他们的圈子,学习他们的语言,也适应他们的群体法则,逐渐地塑造出属于自己的人格发展方向。

  那什么是“同辈群体”呢?这是个“社会范畴”,它可以是同辈之间的一群人,也可以是三个人以上的小群体。这里是指孩子与其他孩子在一起的人际圈子。

  为什么说“同辈群体”才是真正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杨康同为汉人,但两人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成为了侠肝义胆、忠君爱国的英雄,另一个却成为了认贼作父,背叛国家的奸人。

  为什么两人同是汉人,却是有这样的结果呢?其实这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郭靖从小流落大漠,接受的是江南七怪的行侠仗义和爱国思想,到了大宋后,又是和全真教、丐帮、还有桃花岛等侠客为伍;而杨康却是从小在金国长大的,过着养尊处优、荣华富贵的生活,身边都是一些奸诈、邪恶之人。显而易见,谁正谁邪,一目了然了。

  因此,父母的教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持久的,而影响孩子走向社会化和人格重大变化的关键因素则是他身边的同辈群体。

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中

应该做些什么才正确

  当我们认识到家庭教养只会在家里产生影响,同辈群体才是影响孩子走向社会化的关键因素后,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在书中,我总结出三个做法。

  第一,在家庭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的共同心愿,在培养孩子上,总有父母喜欢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比如父母喜欢弹钢琴,女儿喜欢唱歌,这时,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弹钢琴。

  第二,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好的社交环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结交朋友的。没有朋友的孩子容易孤僻、古怪、不合群,甚至还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家长应该意识到同辈群体的重要性,并鼓励孩子结交一些同辈朋友。当然,在孩子童年时期,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交往的同伴。

  第三,不要做焦虑父母,整个生活围绕孩子转,这种气氛会让孩子紧张,家庭关系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家长和孩子关系。

  最后我想借用卡里·纪伯伦的《论孩子》这首诗中的一个片段结束今天的分享:你的女儿,其实不是你的女儿,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作者简介:梁丽娟,女,东莞市长安镇霄边幼儿园老师,长安镇优秀教师。

指导: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同辈群体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读《教养的迷思》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