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 -出自虚无的慰藉

斯特凡▪茨威格的小说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数《象棋的故事》了。
这篇小说很早以前就读过,偶尔再次捡起来,还是爱不释手。
小说的主题,毫无疑问,是控诉纳粹的罪恶的。讲述一个正常的人,如何在纳粹的残酷迫害之下,心智和精神受到了惨重的摧残。然而,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倘若抛开这个主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却也给生活在浮躁的今天的我们以深切的教益。

小说的主人公B博士,沿袭家庭传统担负着一项秘密的任务——不但管理一些大修道院的财产,而且还受托管理皇室某些成员的资产。后来,这些活动被间谍发现告密,B博士被纳粹逮捕。然而,他并没有受到想象中的拷打和折磨,而是被禁闭在一个大旅馆的单间。“这是想得出来的最恶毒的酷刑——把一个人完全孤立起来,他们并没有把我们怎么样——他们只是把我们安置在完完全全的虚无之中,因为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虚无那样对人的心灵产生这样的一种压力。”在这样像置身于寂静无声的漆黑大海里的生活中,B博士感受到的,只是一片虚无,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虚无之境。“从早到晚你老是期待着什么,可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就这样等着等着,什么也没有发生。等啊等啊,想啊想啊,一直想到脑袋发痛。什么也没有发生。你仍然是独自一人。独自一人。独自一人。”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着,没有人和他说话,没有人和他往来,除了隔上很长一段时间的审讯。他是那么“自由”,自由到什么事也不用做的程度,但他却又是那么紧张,紧张到神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虚无的可怕压力下,B博士感到抵抗的意志日渐薄弱,为了让自己充实起来,他先是背诵以前所记下的所有东西,但却作用不大。为了逃脱这使人窒息的虚无,他竟然不由自主地想招供了。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命运给他的一次机缘,在等候受审的时候,他偷到了一本棋谱,上面是一百五十盘名家棋局的集锦。克服了失望的情绪后,他以床单作为棋盘,用面包捏成各种棋子,开始一局一局地研究这些经典的战例。等到在无边的浩瀚的寂静中将棋局研究透彻后,为了继续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他开始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作为敌手对弈。这种危险的游戏,最终使他患上了精神分裂。而得救以后,他接受到的最好的忠告就是不再接触象棋。这种情况持续了二十五年。
然而,很凑巧的是,一次,在与他同行的船上,有一个世界象棋冠军琴多维奇。琴多维奇在与船上的乘客打赌下棋的时候,B博士情不自禁地上去支招,将一盘必败无疑的棋局下和了。在别人一再的撺掇之下,他与琴多维奇开始过招,并且在第一盘的时候轻而易举地下败了这个世界冠军。而在第二盘已经取得先机的情况下,由于精神分裂的症状开始出现而放弃了比赛。

茨威格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尤其是非常态的人物心理。对B博士的描写是这样,对琴多维奇这个次要人物的描写也是这样。琴多维奇是个罕见的怪物,“他在任何领域都惊人地无知”,除了象棋。他什么也学不会,做任何事都慢得出奇,没事儿的时候,就是两眼无神地发呆,“活像在草地上吃草的绵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完全无动于衷”。然而,他对象棋却有着惊人的天赋,仅仅经过半年的训练,便以“行动滞重、沉默寡言的乡村青年”的形象横扫世界棋坛。最后,作者根据此人的履历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即囿于某种单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
撇开B博士的遭遇,应该说在这一点上,这两名一度同船的对手在这个观点上找到了共同点。不同之处只在于,一个是天性让他成为一个偏执狂的,而另一个则是极为被动地成为一个偏执狂的;一个是天赋让他钻到象棋这个圈子里“不能自拔”,并且将其作为局限自己的极为狭隘的范围;一个是迫于极端的无奈为了救赎自己而使自己钻到了象棋这个圈子里从而“不能自拔”,并且无意中成为它的俘虏而视其为当下唯一的工作的。而“逾接近于无限”在这层意义上,则表现为他们两个人都在象棋这个领域内达到了“道”的高度。不但放眼天下没有敌手而且自己的精神、意志、心性都被它淬炼、被它洗濯了——只要不回到当初的状态,象棋就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样来看,茨威格通过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一些无论在哪一方面想取得成就或者做出成绩都必须具备的个人方面的条件:
你必然要专注于某事,把你的精力、眼光、身心全部交付于它,自愿也好,强迫也罢,你在与之接触的时候要变成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干净”的人。你必须牺牲或者放弃那些芜杂纷繁的爱好和追求,然后才能走上那条通向圣殿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有的成功都是极为“自私”的,它容不得你还怀着热恋其他事物的心思。那扇大门只向一个单纯的人打开。因此,首要的不是你要得到什么,而是你要学会放弃和抛舍。放弃针对其他方面的兴趣,抛舍不必要的牵挂和疑虑。继而带着一种近似狂热的“偏执”走向那个冥冥之中的对象。除了它,你的眼中没有别物;除了它,你的心中没有余地。你拥抱着它,呵护着它,琢磨着它,研究着它,最后,你把心瓣上的血一滴滴地渗出来,浇灌它,滋润它,视它为世间唯一的存在,视它为你生命中不可剥离的部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视它为你生命的主宰,你方能搏得它的青睐。纵观人类历史上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者,莫不如是。而哪怕你做的是一些再也普通不过的事情,比如工人的创新,比如学生的学习,比如运动员的训练,比如作家的创作,都蕴含着同样的道理,只不过程度没有这么深重罢了。“不疯魔,不成佛”,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很久以前,老子就认识到这个哲理,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打鱼田猎令人心发狂。”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兴趣多元化的时代,更是一个各种颜色、各种声音、各种味道、各种娱乐充斥了每一个角落的时代。始终认为,现在不论在哪一方面做一些事情,都比以往艰难得多。以往的人做点学问,干点成绩,会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相关的资料,没有充分的照明,没有足够的设施,等等。而这些,我们都具备。你看,我们有着铺天盖地的材料,众说纷纭的观点,不可数计的信息,随时随地的交流,高精准确的设备。但我们却恰恰失去了当时的人拥有而同时又是不论在哪个方面搞出点名堂来的最重要的品质——宁静。干扰太多了,诱惑太多了,欲望太多了,活动太多了,我们连起码的追求某项事物的心思都被搅乱了,何论“偏执”呢?因此,就这篇小说的两个人物而言,我们需要的,既不可能是琴多维奇那种天生就能摒除外物的天赋,也不可能是B博士那种来自强暴的外力的逼压,而应该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通过坚强的意志,让自己变得单纯起来;通过不断地暗示,让自己变得坚定起来;通过积极的剔除,让自己变得明净起来;通过一再地反省,让自己变得清明起来。总之一句话,你要认识到你追求的目标的伟大和崇高,然后自觉自愿地将它视作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旨归,然后牺牲芜杂,牺牲繁多,甚至牺牲那些在世俗的人眼中被尊崇的享受和幸福,才能得到幸运女神的垂青。而凡是在这方面有所企求的人都知道,唯有那成功的光环,才能赐予我们更高的荣光。

正因为如此,对于这样的人,“坚定”就显得更为重要的。坚定,不仅仅意味着你要时刻与自己作斗争,不仅仅意味着你要与周围的环境相抗衡,而且还意味着你要经得起世俗的评判。“怪异”“狷介”“狂悖”“孤傲”“冷癖”等众多的评价会在不期而然的时候落到一个卓而不群的人的身上,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我们祖传的基因却又逼迫着我们特别注重别人的看法。这就要求一个人,不但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而且要更进一步钻到你的学问中去,你的追索中去,因为,只有它,才会带给你高贵的慰安,只有它,才会带给你数倍的回报。而等到你体味到这个道理的时候,那些评判,那些忽视,那些风言风语,那些冷眼邪气,不就是随意可以抹去的蛛丝么?
宋代理学追求一个“静”字,研磨一个“静”字,它的诸多内涵,有着消极的意义,但在今天,我们还是要部分地捡起来,让一个日益广大的世界变得狭小一些,让一个日渐纷繁的世界变得安宁一些,然后,让那清亮的波光云影投影到我们宁谧的心河。那是千年不绝的梵呗,那是雪山深处的湖泊,那是我们灵魂栖息之所。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