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从懊恼最小化到负债最小化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无论是在亚洲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下,绝大部分人对已做事情的悔恨要比对未做事情的悔恨少。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句话。为什么是已做事情的悔恨少,未做事情的悔恨多?我琢磨着这句话,突然联想到骗术。
大多数骗术并不复杂,但都深谙人性的痒处。人的种种未被满足的欲望,就是那些等待被挠的痒处。小到儿时望眼欲穿的美食,大到一夜暴富,无时无刻都在抓耳挠腮。如果一个人的痒处没被好好挠一下,就会老想着被挠,甚至不惜成本去被挠。不惜成本去被挠,正是被骗的关键。否则的话,这痒处就得带进坟墓,甚至家祭无忘告乃翁。没几个人能接受这一点。所以,某个欲望解了,身上的某个痒处就被挠了。哪怕挠得伤痕累累,也不过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疼都能忘,痒就更不用说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卡尼曼的这句话:做决定时,人们不是在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在追求懊悔最小化。所谓追求懊恼最小化,也就是尽可能减少悔恨,把痒处挠了。而且这个痒处,通常是个人的痒处,而非大众的痒处。挠大众的痒,那就是在追求效用最大化了。所以很多政策上的东西,一旦到了执行阶段,就变成了挠个人的痒,结果大相径庭。
由此想到日本。作为经济过河的参考对象,日本早已是一颗被摸圆了的石头。日本经济之所以多年来萎靡不振,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企业和个体都负债累累。面对负债,它们不约而同采取同样的措施——不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负债最小化。赚钱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追加投资以获得利润最大化,而是尽量还债,争取早日无债一身轻。当大家都这样想也是这样做时,别说内需了,内裤都可以不要。
我们两个平日里也是想着无债一身轻,尤其在当下的环境,负债真是附骨之疽,也在追求负债最小化。相信跟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说不定在接下里的几年来,日本这块石头不但被我们天天摸,还会直接搬到家里摸呢。
图片

杨八狼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从懊恼最小化到负债最小化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