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小议“文学” - 文学有“三恨”/鲁迅先生的几句“评论”

赵喜平随笔五则

●赵喜平【山西】

小议“文学”
有人说,文学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没什么用处。其实文学的作用在于“一颗灵魂撞击另一颗灵魂”。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就是要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他在《呐喊:自序》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有时候作者的一句话、一个小故事,都可能像“火种”,瞬间就照亮了人心的黑暗,从此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功德无量。 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我以为,许多年以后有人还想看这篇文章,千百年以后有人还记着其中的一两句话。

文学有“三恨”
台湾著名作家王鼎钧说过:我对文学有三恨——第一恨是孔夫子“删诗”太多,第二恨是曹雪芹的“红楼”未完,第三恨是鲁迅的《野草》太少。
其实所谓“恨”就是遗憾,据说孔子整理古代诗歌时,选择了自认为是精品的305首诗,编为《诗经》,因为孔子名气太大了,《诗经》成了儒家经典,广为流传。实际上305首诗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没有入选的诗被孔夫子“删除”也就未能得以流传,它们当中肯定不乏精美诗歌。所以王鼎钧遗憾地说“孔夫子删诗太多”。
至于曹雪芹的“红楼”未完,这在文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以至于成了一种学术研究“红学”,所有的一切争论、猜想、续写、都是因为“未完”惹的祸。
而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更是神奇,据先生自己说,我全部的哲学思想都在《野草》里了,但我初次翻阅《野草》时,简直就是看“天书”,一头雾水,也许是自己知识浅薄、阅读理解能力很差的原因吧?后来看了一本《<野草>二十四讲》才慢慢打开其大门,窥见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感受到先生的伟大,《野草》的伟大。因此王鼎钧说“《野草》太少”。

鲁迅先生的几句“评论”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了这么一段话:“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应该说相当准确,特别是“昵而敬之”四个字,关键在于一个“敬”字,是对女孩子的尊重,如果没有这个“敬”字,光是一个“昵”,那与贾珍、贾琏、贾蓉等何异?
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诸葛亮时是这样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而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文章中,讲到曹操的时候,鲁迅是这么说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这就与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的看法大不一样,也是忠于史实,高瞻远瞩的见解。

我对文学创作的一点点看法
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丰富真实的情感世界,善良悲悯的人间情怀,空前绝后的想象能力,深厚综合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个人的写作功力。
创作是一种释放、一种宣泄。文学家实际上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抒发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排解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心酸,表达本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传承着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哲学思想。所以好的文学家也是思想家。

苦难出文学
悲剧,仿佛就是文人的宿命。中国有成就的文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先倒霉、后辉煌。有的还经历了家族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比如曹雪芹、鲁迅、纳兰性德、白先勇等等。有的是经历了社会大变革,比如杜甫的“安史之乱”,张贤亮的“反右”……。有的是个人郁郁不得志,蒲松龄、张继……。所以人常说“苦难出文学”“愤怒出诗人”还是很有道理的。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小议“文学”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