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康德的美学

原创 采禾小主 朗园美学

谈到康德要说的太多了,经过慎重思考后,觉得给出大家主要线索就好,个人非常热爱康德,他热爱探索、研究、学习并善于反思,坚持一个小事一辈子,这才是一个伟人的特征!

康德的哲学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一生留下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第一,纯粹理性批判;第二,实践理性批判;第三,判断力批判。康德以他三部批判实现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统一,构筑起三位一体的神圣的哲学殿堂。
康德在其哲学研究中提出了三个问题:
1,我们能够知道什么
2,我们应该做什么
3,我们可以希望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实践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而《判断力批判》则试图来回答如何消除自然和自由之间的鸿沟,这也就是《判断力批判》的任务。
黑格尔谈到康德的理性概念时说:康德在灵魂的口袋里尽量去摸索里面还有什么认知能力没有,碰巧发现还有理性。康德说我的问题是一般抛开物质和经验,我们凭借理性能有什么收获,重建”知识论”是康德毕生的关注重心,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条原理就起源于康德。

康德这样说:”知性不是从自然界获得自己的规律,而是给自然界规定规律”。正是从康德开始,在西方思想史上源远流长的将人的心灵是做一面镜子的认识不再显得理所当然,其意义,对于认识来说,正如”哥白尼翻转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一样,康德讲自己的工作称之为思想领域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事实上可能的意义比那还重大,因为他改变了人类的思想方式。但是康德说:”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只要人是有理性的存在着,就必定是自由的。
《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道德意识的性质是否能够确证自由、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的实在性,尤其是从道德实践理性中把人的自由意志凸显出来。道德,首先是和自由主体联系在一起的。自由是道德律存在的理由。追求自由,也就是人类向至善无穷接近的过程,然而现在虽然在作为感官之物的自然概念领地和作为超感官之物的自由概念领地之间固定下来一道不可估量的鸿沟,以至于从前者到后者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过渡,好像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样,前者不能对后者发生任何影响,那么毕竟后者应当对前者有某种影响。也就是自由概念应当使通过它的规律而提出的目的在感官世界中成为现实。

康德的美学理论
大家知道如何消除自然和自由之间的鸿沟就是康德《判断力批判》要解决的问题。在自然人与自由人之间需要一个中介环节,这就是审美人。因为除认识之外任何东西也不能传达给别人。因为思想的客观性的基础是概念,普遍性标志着客观性。审美判断即是单称的、个别的、又是具有普遍性有效的,而且又不是逻辑上的,即依赖概念的普遍性。为了解决审美经验的普遍性不介入概念而得到实现的问题,康德提出了判断力的概念,康德说判断力是一种特殊的天赋,它完全不能学得,只能练习。因此判断力被称为天生机智的特性。它是对抽象知性力的一种补充。其功能在于将”殊相”包含与”共相”之中。判断力与连结个别与一般的命题方式,譬如这花是红的,那花是美的,具有相同的判断形式,但在意义上却不相同,前者是知识判断,这朵花是个别地,而“红色”是普遍的一种属性,后者是审美趣味的判断,因为是主观的、个人的和特殊的。康德就这样确认审美经验的内在普遍性。

康德是最早按照整个哲学体系的要求来建立美学范畴的美学家,康德美学范畴的主干思路是必然——美——崇高——自由。在康德看来,尽管审美判断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判断,而是凭借想象力和理解力相结合而与主体的快感和不快感相联系的审美判断,因此可以运用理解力的思想范畴—质、量、关系和情状来考察审美判断力,依照这四项范畴来对审美判断力进行分析,这就形成了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

康德的美的分析
第一,从质的方面看美得特点在于没有利害性,这是因为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和存在。康德还把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严格区分开来,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而非理智判断。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掺杂着极少的厉害,敢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因为美感不同于快感美不同于善救治而言,美的特点是不涉及利害而令人愉悦,这是美的无目的性决定的。这一分析把审美愉悦感与感官上和道德上的愉悦感区别开来,美只适用于人类,这种不关利害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审美活动,正是人类高于动物的精神境界的完美追求。这也就导致了”纯美”和”纯艺术”的偏向。(非功利的愉悦感)
第二,从量的方面考察审美判断,美不是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悦的。因为审美快感不涉及利害关系,所以他就不依赖于概念,所以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就不是客观的,即不是对象的一个属性,而是主观的是一切人的共同感觉。一切鉴赏判断都是单个的判断,审美判断是单程判断,但是鉴赏判断本身就带有审美的量的普遍性,那就是说它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审美判断的普遍性是人的心理机能相同,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非概念的普遍性)

第三,从关系方面考察审美判断康德提出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目地的是指内容说的,合目的性是指形式所的,也就是说美的事物,他在内容内容上,虽然没有给我们什么实际的满足,但在形式上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自主的整体却和与我们审美的目的,他不是某个具体的客观的目的,而是主观上一般和目的性,所以叫做没有具体目的地一般和目的性。(即是无目的的,也是合目的的)
第四,审美方式看康德认为美不是依赖概念而被当做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所谓判断方式是指判断带有可然性、使然性或和必然性。任何形象的显现都有产生快感的可然性。某一形象令人产生了快感,那是实然的而美的东西令人产生快感,却是必然的,所谓必然性是指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美的事物必然能引起审美的快感,这不是由于理论上的推论、道德意志上的要求、也不是由于经验上的总结,审美判断的必然性只能是“范例的必然性”,是由于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是一切人对一个范例来显示出一种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的判断,都要表示同意的那种必然性,这种“都要表示同意”的基础就是康德所说的尽人皆有的先天的“共同感觉力”。审美判断,恰恰在于对象的性质适合了我们对待他的方式时,我们才将这种性质称之为美。(共同感的可传递性)

康德在对美分析之后,进行了对崇高的分析。他从认识领域相关的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活动走到了理性参与的道德领域,从重视对象与主体的和谐到更加偏重和强调理性,从而进一步体现了审美判断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可以说是崇高的分析让康德的哲学判断体系才真正实现了逻辑结构的完整性,知、情、意三种心意机能所追求的真善美才能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康德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人进行了认识。他说:“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用做手段。”这句话概括了整个启蒙运动的宗旨,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康德的美学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