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有多少泪流向贫穷——读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夜深时分》

最近在读“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的一系列小说。阅读的旅程从没像这样呈现周游列国的趋势。前一天还在以色列游荡呢,后一天就到了爱尔兰。今天,我虽然没注明作者国籍,细心的读者看一眼“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这个姓氏便知道,这是个俄国作家。

渐渐的,我舍弃了作家前面的国籍注明。越来越多的作家通过作品在我心中站到一个高度,如同夏夜的满天繁星。好作家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家的,他们属于全世界,是整个人类(或许还包括动植物,因为很多作品令我们改变了与动植物相处的态度。)的共同财富。

看多了写都市中产或乡绅豪富疯狂、堕落、没落、神经质的生活后,柳德米拉的这本书让我耳目一新。她把视线投向了人类一直想超越,却直到现在始终未能超越或掩耳盗铃地欺骗自己已经超越了的状态——贫穷。

如果说那些中产乡绅们的困境多少有点自作孽没事找事的话,这本书中的困境真的是实实在在逃避不了必须得解决的困境。而陷入这贫穷困境的,并非无知无识无追无求的人。书中主人公安娜,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以写作为生,以“诗人”自居的人。但在贫穷的逼迫下,却不得不一次次低下自己高傲的头。

安娜的悲剧起源于她的爱情。她年轻时与有妇之夫相恋以至丢了工作。在彼时俄国还是苏联的时期,大概政府会监管国家机关单位职工的生活作风问题,就像后来的中国。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那男人便离了婚与安娜结婚,生下儿子安德烈和女儿阿寥娜。还没等子女长大,丈夫再次出轨跟别的女人过日子去了,安娜一个人艰难地抚养孩子,与母亲西玛一起生活。

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忙碌而焦虑的母亲,缺席的父亲,脾气暴躁的外婆,两个既缺营养又缺爱的饥饿的孩子。安娜为一家人生计忙得焦头乱额。

阿寥娜大概是太缺父爱,从十九岁起一次次陷入情感的沼泽中,试图抓住哪怕一丁点来自异性的温暖,却什么也没得到,只给自己留下了三个孩子。阿寥娜走投无路时便带着孩子回家投奔母亲,甚至把儿子直接扔给母亲。

安德烈渐渐成长为一个小混混,终因犯罪进了监狱。像个吸血鬼一样吸干了安娜艰难存下的每一分钱。

安娜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烦躁时也向子女恶言相向,但关键时刻,她总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护子女周全的母亲。爱与伤害就这样在一家人之间交替出现。

问题层出不穷,日子像一根紧崩的弦。刚刚绞尽脑汁解决了饿肚子的问题,下一个比饥饿更令人抓狂的问题便接踵而至。

儿子的“朋友”上门要债;女儿泪眼婆娑大腹便便地出现在门口;一大家人挤在十八平米的居室内以至年迈的外婆“西玛”不得不住进精神病养老院。

安娜努力支撑着这个艰难的家,努力把力所能及的爱切蛋糕一样地分给儿子女儿外孙们和老母亲,努力地控制住自己不被贫穷逼得发疯。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刻,难以入眠的安娜便起身写诗。白天的她被众人瓜分了,唯有此刻属于她自己。她接一些出版社回信的工作,写诗,以微薄收入努力让一家人不饿肚子。实在撑不下去了,揭不开锅时她便带着外孙去朋友家蹭一顿饭。

在唯一属于安娜的夜深时分,贫穷的脚步依然透过声音入侵过来——邻居为增加孩子营养,剁剔尽了肉的骨头准备熬煮成骨冻。剁骨的声音仿佛在提醒她,她们是一群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贫穷卑微之人,尽管她一直不愿意承认。

安娜和女儿阿寥娜和母亲西玛,她们的眼泪频繁地出现在这艰难生活中。安德烈大概是男人的缘故,他若是女的,眼泪只怕比那三个女人都要多。安德烈处理不好自己的人生和工作,阿寥娜处理不好自己的感情。

安娜又能如何呢?哭完了还得继续战斗。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生活不相信眼泪。若说年轻时不慎的爱情是一切的起因,她付出的代价未免也太沉重了些,但生活不就是如此吗?哪里又有公平可言呢!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有多少泪流向贫穷——读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夜深时分》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