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读《顾城的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孩子的眼睛

——读《顾城的诗》

文/ 尘劳(21天共读群)

题 记

顾城总是孜孜不倦地创造,或者说刻画内心当中的童话世界,金黄的麦秸、狭长的贝壳、柳枝编成的船篷、丘陵上小草绿色的绒毛、穿梭在不同季节里的风……

长这么大,我几乎没有正儿八经地读完一本诗集,我总觉得诗歌,尤其是现代诗,不是一首一首往下读的,这需要缘分,你在某一天,心情好或者不好,随手翻开放在书架上的诗集,看到其中的一篇,突然很适合你此刻的心境,那排列成行的小小的字刚好关照着你的思绪,然后,你记住了那首诗,更记住了读那首诗时的感觉。

我读《顾城的诗》,也是为了寻找一种感觉。参加21天共读活动超过一周了,目前稍微有点疲倦,图书馆书也不少,可是想读的却不多,转了几圈,停在了诗歌部分,一眼就看到了《顾城的诗》,于是就借出来了。我想读一读童话诗人的诗歌,缓解一下目前的疲倦,以让自己在这个活动中坚持下去。

不得不说,“童话诗人”不是浪得虚名,才读几首,心就沉静下来了,那些小诗真是惹人爱。

你比如说:

烟囱
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
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
不断地吸着烟卷
思索着一件谁也不知道的事情

这是顾城十二岁的诗,读起来有一种孩子式的哲学,我想象着这位烟囱大叔,好像我们图书馆门前的思想者,手抵着下巴,眉头紧锁,目光炽烈,谁也没法看透他的内心。

再比如说:

我的幻想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恒与生命
谁知他们竟水火不容
永恒的美,奇光异彩
却毫无感情
生命的美,千变万化
却终为灰烬

这是顾城十三岁的两首小诗,只一年,我们就可以明显得感受到和十二岁那首的差异,这里面包含了更多的思考,因为思考带来成长。这两首小诗挣脱了具体的意象,幻想和破灭作对比,永恒与生命作对比,这是超出同龄孩子思考范围的两组命题,也是时代大背景所致,文革摧毁了太多人的幻想,生命在文革岁月里不堪一击,孩子们本该欢乐撒娇的时候,天空弥漫着大雾,因此小小的生命体多了几分不一样的重量。

读顾城后来的诗,我的感受也越发深刻。顾城总是孜孜不倦地创造,或者说刻画内心当中的童话世界,金黄的麦秸、狭长的贝壳、柳枝编成的船篷、丘陵上小草绿色的绒毛、穿梭在不同季节里的风……他用这些简单细碎的美好维持着童年的梦的同时,也在不停歇地摧毁一切幻想,搁浅在沙漠中的小船、漂泊无依的大雁、山路上倾翻的大车、危险的雨和大海变黑的时刻……这些都昭示着现实在无言地逼近。

顾城的童话世界生生不息,现实世界也不可抗拒,顾城给自己希望,如同一个微薄的幻想,让自己做梦,可是终究是要醒来。这本诗集,积极同时自我否定,热情同时迅速冷却,不信,你看那首《寻找》。

在阔野上,在霜气中,
我寻找春天,寻找新叶,寻找花丛。

当冷雾散尽,天色大亮,
我只找到,一滩败草,一袖寒风……

这就是顾城,他的生命也像易碎的童话,在成人世界迅速陨落,让人感叹,让人哀愁。

他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梦,有时是远古的神明,有时是黎明的鸟叫,那些分不清是月光还是阳光般的梦幻,时时刻刻伴随着他左右,指引他寻找永恒的天籁,“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所以,顾城抛开人间,去天上继续寻找去了。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读《顾城的诗》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