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Syd Barrett | Crazy Diamond

万福村村民 易拉罐

Remember when you were young,
犹记当你年少时
You shone like the sun.
你像太阳般闪耀
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尽情闪耀吧,你这疯狂的钻石

(写在Syd逝世十周年)

提起Pink Floyd,你会最先想到什么呢?

是迷幻摇滚的始祖,是音乐中不带酒精的麻醉。

是全球超过两亿的唱片销量,是《迷墙》,是《月之暗面》。

是“The Wall”系列一场场美轮美奂的现场演出,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迷墙2015》电影截图

是1994年伦敦“Pulse”演唱会上的灯光秀和David Gilmour的个人秀。

Pulse (Live)专辑封面

“Pulse”伦敦演唱会现场

等等 ……

似乎,在提及Pink Floyd的时候,很少有人的第一反应会是Syd Barrett——Pink Floyd的创始人,一个毁于药品的天才,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怪人,他用自己非凡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定下的先锋、迷幻与实验的基调,一直影响着Pink Floyd,即便是在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时期也无法跳脱。Pink Floyd是最伟大的迷幻摇滚乐队,这支伟大乐队的缔造者,正是Syd Barrett。

Syd Barrett

关于Syd Barrett,他六十年的生命需一分为二来看待,前三十年是“摇摆六十年代”(Swinging Sixties)的英雄,令整个世界为之着迷,并影响了无数人(David Bowie、The Cure、The Smiths、The Blur等等);后三十年是隐士般的三十年,即便他人已不在公众视野里,可关于他的传说却从未间断。

摇滚萌芽

罗杰·基思·巴雷特(Roger Keith Barrett)1946年1月6日出生于剑桥的格里森路60号,阿瑟·马克思·巴雷特医生与妻子温弗雷德五个孩子中的老四。

1957年,英国正经受着20世纪第一次青少年革命的冲击。一夜之间,传统的英国价值观被令人担忧的美式堕落浪潮所侵蚀和替代,诸如“自动点唱机”、“不良少年”和“摇滚”等舶来语会令大部分英国中产阶级父母畏之不及。但当时崇尚自由主义的巴雷特家却没有扼杀罗杰的摇滚萌芽,相反,他们主动鼓励自己的孩子坚持对音乐的爱好。

这股美式堕落浪潮的焦点就是一名来自田纳西州孟菲斯的21岁歌手——“猫王”埃尔维斯·阿伦·普雷斯利。他激起了一股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革命,其影响甚至波及了颇具绅士派头的剑桥学术界。

“猫王”

Syd的由来

除了家人之外,朋友们都叫罗杰为“Syd”——这是他参加当地酒馆举办的“河畔爵士俱乐部”时起的一个绰号。

该俱乐部的顶梁柱之一是一名叫作Sid Barrett的年迈鼓手。这位爵士乐手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艺名“节奏Sid”与别人重名,尽管罗杰在拼写自己的雅号时——可能为了以示区别,总是将“i”写成“y”,但人们很快开始将这两位迥异的巴雷特一并称为“Syd”。

Pink Floyd的由来

最早期的Pink Floyd成员

1965年,当时乐队的名字还叫作“Sigmab”乐队。有一天Syd正耐心向乐队吉他手Bob Klose讲解自己手头的几张唱片,那是两位头发斑白的布鲁斯乐手的作品,他们分别是Pink Anderson和Floyd Council。这时,他突然想到:如果将这两个基督徒的名字合在一起当乐队名字会怎样?接着,乐队四个人用自己的助学金买了一辆破旧的贝德福德牌小货车。Syd用亮粉色的颜料将乐队的新名字“Pink Floyd”喷在黑色的汽车轮拱上。

Pink Anderson Floyd Council

此后,Syd经常宣称这个独特的名字是自己在萨马斯特的格拉斯顿伯里山丘上看到一个飞碟时灵感闪现想出来的。

“不明飞行物”地下俱乐部

1966年2月,Pink Floyd在位于伦敦沃德街的“华盖”俱乐部举行的一次名为“自然的地下音乐”活动中首次露面。

那次活动的请柬是这样写道:“谁会出现在现场?诗人、流行歌手、流氓、美国人,同性恋(因为他们占据了总人口数量的10%)、20个小丑、爵士音乐人、一个谋杀犯、雕塑家、政治家以及一些绝非笔墨能形容的女孩,他们都在受邀之列。”

1966年12月,Pink Floyd在托特汉姆法街的布拉尼俱乐部定期举行的“夜游者”活动中首次出现。一星期后,这个只在周五晚上举行的聚会改名为“不明飞行物”——迷幻时代的第一个传奇地下俱乐部就这样出现了。(从来没有人搞清楚过“UFO”这三个字母到底是“不明飞行物”——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还是地下崩溃——Underground Freak-Out)

Pink Floyd在“UFO”俱乐部演出

在“不明飞行物”的头两到三次活动期间,Pink Floyd就占据了百分之六十的演出时间。

“不明飞行物”俱乐部在地下音乐界成为了焦点,那里对Pink Floyd而言就像利物浦的“洞穴”俱乐部(The Cavern Club)对于The Beatles,CBGB俱乐部对于于朋克的意义一样重要。

利物浦“洞穴”俱乐部

纽约CBGB俱乐部

《国际时报》的迈尔斯报道当时“不明飞行物”演出的现场时写道:

打开通往巨大地下室的门后,你会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冲击力;一股又热又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就好像有只猩猩对着你的脸呼气一样。灯光秀制造出来的跃动泡状物充斥着墙壁、天花板和地板。焚香的浓烈气味混杂着大麻的香味与汗味的恶臭。

在伦敦,人们将Pink Floyd视为明星乐队,他们一直是地下音乐圈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现场让人感到非常轻松、迷醉,甚至会忘了尖叫。这种视觉与声效的混合物在现场造就了某种特效:观众一开始还不怎么兴奋,但当乐队奏出第一个可怕的不和谐音符之后,他们很快就手舞足蹈,并逐渐放松下来。这大概也是之后Pink Floyd演唱会舞台布置和灯光设计的雏形。

毫无疑问,Syd是一名革新者,外人不了解他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受到了自己艺术思想的控制。他善于运用放大器随意地探寻音乐和声音的失衡,扭曲,制造出回声机、磁带和其他的效果。他用自己的Zippo打火机代替了吉他拨片,将转球压在琴颈上制造出可控的回馈音效。这样的调音方式是Syd独创的。

Syd也是第一个使用名叫Binson Delay Unit这玩意儿的人,那个装置就好比现在人们使用的各类数字延迟(回音)系统的前身,唱片制作人安德鲁·金说,Binson Delay Unit是此后广为使用的沃特金斯拷贝音的复杂化版本。该系统是以英国邮政局原本用于录制信息的硬件为基础开发的高端设备。它是一整块结实的金属,外部遍布录音磁头。当磁带转动着经过不同磁头时,就会制造出不同的回声效果。Syd将其放在吉他上使用,制造出回响效果,这也是以前从来没有人想到过的。

《黎明时分的风笛手》

《黎明时分的风笛手》这首歌于1967年8月5号发行,该作几乎是在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好评。这个名字选自Syd最喜欢的儿童读物——肯尼斯·格雷厄姆所著的《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中某一章节的标题,那是一本出色地把握了“格兰彻斯特草甸”平静氛围的小说,Syd早期用民谣吉他创作的多首歌都是从这本书中撷取灵感。

《黎明时分的风笛手》同名专辑于1967年9月1号发行,这是Pink Floyd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专辑,一张完完全全属于才华横溢的Syd的专辑。他在专辑中将实验精神发扬光大,将酸性摇滚(Acid Rock)的迷幻风格与实验性的演奏方式相结合,使之成为迷幻摇滚经典。8月,专辑推出,在英国专辑排行榜中排在了第6位,大受欢迎。

Interstellar Overdrive
Pink Floyd – 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黎明时分的风笛手》专辑封面

对于许多PinkFloyd的拥护者而言,该专辑一大令人失望之处就是唱片封套的守旧风格,那是一张缺乏想象力,使用万花筒效果的四名乐队成员的合照。其中Syd身着从国王街买来的名贵衣服,面无表情,Waters、Right和Mason的表情则好像原来打算乘10路巴士去克拉伯姆,却发现自己错误地搭上了一艘无法调头的星际航班。

这张专辑将Syd的才华展露无遗,他擅长使用令人意外的音效:宛若梦游的旋律会毫无征兆地转变成紧张的弱拍弹拨,作品中纷乱的紧迫感为强而有力的可怕高潮让步,在听似邪恶的反馈音效在狂热的逆流与恐怖的电吉他“哇”音衬托下,无关痛痒的歌词只是一笔带过。

Syd的演唱非常风格化——晦涩重复的歌声、高度紧张的歌词与具有爆炸效果的和声、波澜不惊的叙述以及催眠式的拉长腔调说话交替在作品中出现。他利用童话故事的叙事技巧,将魔幻的细节与清晰的现实、儿童式的经历与成人的迷惑进行了超现实的重叠。《黎明前的风笛手》这张专辑完全跳出摇滚创作的基本束缚——性与爱的主题,在没有彻底沦为自由爵士乐的前提下,完成了伟大的创新。

Pink Floyd的这首张专辑所引发的迷幻狂潮对英伦迷幻摇滚初次盛行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杰斐逊飞机乐队的《超现实主义枕头》(Surrealistic Pillow)对于旧金山“爱之夏”艺术聚会所起的推动作用。Pink Floyd对未来摇滚的强烈追求与Syd几乎脱离现实的狂乱创作,这两者的结合令乐队的新专辑极具吸引力。《黎明前的风笛手》这张专辑就像是乐队其余成员以一种近乎迷茫的状态来烘托Syd对童话故事的迷幻诠释的一出戏剧。

Plastic Fantastic Lover
Jefferson Airplane – Surrealistic Pillow

杰斐逊飞机乐队

《黎明时分的风笛手》包含着各种突变的流行风格——新爵士即兴演唱以及与迷幻药难脱干系的“托尔金式”异想天开,这一切都将纷乱的英国地下音乐圈变成了一幅耀眼的狂乱的超自然主义壁画。这种狂乱同时也体现在现实之中:当唱片发行时,Syd正走在充斥着毒品的心理崩溃之路上。

离开Pink Floyd

在录制完《黎明前的风笛手》后,受到LSD影响的Syd已经变成了Pink Floyd的拖累——一个脱离现实的自大狂。他似乎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游荡,并越来越沉迷于使自己与乐队成员疏远的个性极限。

1967年11月,Pink Floyd访美,在“The Pat Boone Show”中,面对采访Syd时目光呆滞一言不发;在旧金山“The Fillmore West”的一场表演中,Syd在演奏过程中故意让吉他失谐,乐队成员们不知该如何应对;他也经常在演出时胡乱弹着一根弦,有时甚至根本就不弹;在1967年年底的一场演出中,Syd似乎将碾碎的镇静剂和一整管发蜡塞在头发里,药物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融化,淌在他脸上,这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感到震惊。

突然成功带来的压力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难题。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不得不依靠重复才能获得成功,他便很难从创造中体会到快乐。“Syd真正的问题是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创作动机。要独自进行创作会非常艰难;如果一个人思如泉涌,又没有可容身的乐队,他会很难将自己的构思付诸实践。另外,如果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疯子的话,那他的处境将会变得非常艰难。”制作人彼得·詹纳的话,或许就是导致Syd开始依赖药物来逃避现状的一个原因。

在David Gilmour替代Syd成为Pink Floyd的主音吉他手后,他于1968年离开了Pink Floyd。

之后,Syd在1969年和1970年分别发行了两张个人的专辑《The Madcap Laughs》和《Barrett》,两张与Pink Floyd无关,完完全全属于Syd自己的神魂世界的专辑。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两张专辑,那就是——乖巧。

在这之后未婚妻盖拉就带着Syd一起离开伦敦回到剑桥——疯狂之海中的一座清醒小岛。Syd将自己所有的东西都留在房间里,锁上门,然后开始了生活的新篇章。在离开剑桥整整六年之后,Syd带着盖拉再一次回到了希尔斯路183号。

Love You
Syd Barrett – The Madcap Laughs

Love Song
Syd Barrett – Barrett

《The Madcap Laughs》专辑封面

《Barrett》专辑封面

当Pink Floyd正在凭借《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在全世界大放异彩时,他们的前领军人物的传奇已经进入属于自己的轨道,Syd用自己三十年的隐士生活与古怪的表现不断为这个传奇增添新的素材。可以说没有Syd,就没有Pink Floyd,但Syd却没有在Pink Floyd最辉煌的时候被更多人所知晓。

Syd在剑桥的老相识杰夫·莫特说:Syd在录制自己的专辑时会带着自己去窥探隔壁Pink Floyd的录音进度。尽管Syd的举动本身并不可悲,但这种状况还是令人非常伤感。他仍然一直在意着乐队的录音进度,因此有传闻说Syd在与Pink Floyd断绝联系很久后,仍然将其成为“我的乐队”。

我的内心满是尘土和吉他

在Syd隐居剑桥时期,总有疯狂的歌迷和记者试图从他身上挖掘出一些猛料,Syd根本没有准备好应对作为公众人物给平常生活带来的冲击。跟踪、偷拍、采访,正是这些人的不懈努力迫使Syd越来越孤僻,到八十年代初,他已经彻底隐姓埋名。

Syd的前女友珍妮·斯皮尔斯对于这种状况是这么说的:也许这么说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他一直将自己视为一名艺术家,而Pink Floyd有关的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Syd从未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向来坚持原则,他最为厌恶的就是因为名望而被人另眼相看,让自己与其他人渐行渐远。这真是讽刺,一个如此需要Syd世界,最终却毁了他;更讽刺的是,对于Syd这样一个卓越的音乐人,人们现在关心的只是他身为一名受毒品刺激的疯子所做的那些真假难辨的举动。

隐居期间,有一次Syd在接受一个上门采访时含糊其辞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消失……尽量少做事……我好像正走在一条倒退的小径上。我活着只是为了浪费时间。我每天大约步行8英里,这都是为了演出,但我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很抱歉,我的表达不怎么有条理,但伙计,你知道我的精神状态好得很。我甚至认为自己就该是这样的。我的内心满是尘土和吉他。去年我唯一做的事就是接受采访,现在我非常擅长此事。

他用懒惰解释自己的愤怒:

我正在变得越来越烦躁,无论做什么都感到不快,我整年无所事事,一直在接受采访,像对其他事一样拼命辩解。无所事事对我造成的影响就是让我思考问题方式变得更加理论化。我觉得把我当做采访对象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的思路没有规律可循,而且无论你怎么看,我的想法都与你的大相径庭。

Syd是无政府主义者,是迷幻药的受害者,他对绝对自由有长期信仰——讨厌阻碍或评论他人,也鄙视那些阻碍或评论自己的人。

David Gilmour

1982年12月,David Gilmour接受了《音乐家》杂志的采访,记者问他对于越来越狂热的Syd歌迷作何感想,作为Pink Floyd成员中最懂Syd的人,他似乎说出了真相:

这些人将Syd视为一个极不寻常的人物,一名奇才,那可真糟糕。他心中存在着一些无法控制的超出他能力之外的想法,而人们认为那只是一件不可思议、非同寻常、非常浪漫的事,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可悲得无以复加。他原本是一个非常友善的、才华横溢的人,后来却完全崩溃了。Syd的故事是一个伤感的,但却被一无所知的人们浪漫化了的传说。他们给它披上了时髦的外衣,可事实并非如此。

喜欢一个人,你是真真切切地喜欢他,还只是喜欢他身上的光环呢?

《Wish You Were Here》

Wish You Were Here
Pink Floyd – Wish You Were Here Experience Edition (2011 – Remaster)

《Wish You Were Here》专辑封面

在1975年,Pink Floyd开始录制新专辑《Wish You Were Here》,这是一张献给Syd的专辑,当众人在7月5号发现一名光头的胖子心不在焉地在阿比路3号录音室溜达时,不免大吃一惊,David Gilmour率先注意到了他:

这家伙到处闲逛,查看设备,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因为我以为是百代唱片的工作人员。接着,他走进控制室,在那里待了很久,我们互相耳语:他妈的这个搞笑的怪人是谁啊?我大概是第一个认出他的人。

还能是谁啊,那个秃头发胖的人就是Syd啊,只是第一眼,大家谁也没认出他来。

隐居后的Syd Barrett(下)

到了2005年夏,在伦敦举行的大型音乐会LIVE 8 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其中最精彩的便是Pink Floyd的重组——Waters,Gilmour,Rick,Mason(在专辑后解散)。这是他们自1981年后的首次同台演出。尽管乐队曾一度考虑过邀请Syd参加这次盛事,但对于他来说,与四分之一个世纪未见面的前队友在台上再聚首确实已没有了吸引力。

LIVE 8演唱会上Pink Floyd的重组

“我今天早上见到Syd,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但他没有任何反应”,罗斯·玛丽(Syd的妹妹)在接受《剑桥晚新闻》的采访时说,“这些事对他来说已经是另一种生活了,另一个时空的世界。他不再是Syd,而是Roger。”

罗斯·玛丽还补充道,她认为Syd不会自找麻烦,打开电视收看自己过去的乐队与Paul McCartney还有U2等艺人同台演出:“他与Pink Floyd没有联系,也不希望他们与自己有什么联系。他过得很好,非常好,他自己修理和制造东西,听音乐,外出。”

Paul McCartney

U2乐队

在演出时,Roger Waters将《Wish You Were Here》一曲献给Syd,说: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与这三个人一同站在舞台上,一起受到歌迷的欢呼,真是让人万分激动,无论怎么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无法亲临现场的人,当然,特别是锡德。

Syd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早就死了。《滚石》杂志曾经煞有介事地报道过Syd的死讯,也有很多人以为《Wish You Were Here》是为缅怀Syd所作的一首歌。只有他的母亲和姐姐知道,这个天才一直超脱于物外,只享受属于自己的醉生梦死,在并不十分光彩的沉沦中默默远离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2006年7月7日,Syd离开了。他生命的终点是在一幢非常普通的联体公寓里,位于剑桥某条不为人知的僻静死巷中。他的去世,不仅为英国流行音乐史最古怪的篇章画上了句点,也标志着“摇摆六十年代”的半神话时代的终结。在死亡证明上,他的职业一栏写的是——“退休音乐家”。

告别仪式

拍摄了《疯子之笑》封面的摄影师米克洛克说:

Syd就像U2那首歌里唱的那样“被囚禁在一个自己无法摆脱的瞬间中”。

Stuck In A Moment You Can’t Get
U2 –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

在Syd的告别仪式上,简单的“告别仪式顺序手册”上这样写着:Roger Keith Barrett,1946-2006,为富有创造力的灵魂祝福,2006年7月17日。

册子里收录了经典童话故事《阴郁的小矮人》的插图与选段,选段这样写道:

世界的奇迹,美貌与力量,事物的形状,它们多彩的光满与阴影,我所目睹的这些景象,你们自有生之年也能见到。

艾伦·巴雷特(Syd的侄女)在朗读完《阴郁的小矮人》的选段之后,现场响起了Syd最喜爱的古典音乐选段——巴赫的阿拉曼德舞曲,选自D大调组曲,作品第四号,接着,大家陷入一段沉思,最后进入祷告环节。

作为过去三十年中无数谣传和阴谋的主角,Syd,这位羞怯而过早衰老的男子最终安详地躺下了,他终身未婚。他那吉卜赛人般的双眼,迷人的微笑以及幽灵般的迷幻美都已经离我们远去……

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对Syd而言,成人世界是如此讨厌,而且一点也不真实。幸运的是,在他生前留下了许多极为出色的唱片,其中的每一张几乎都表达出了儿童般朴实的渴望,那是一个充满珠片扇、雀跃的小鸟以及轻柔羽毛的世界。”

你有多喜欢Syd,就会有多希望他能像“27岁俱乐部”里的成员那样(Kurt Cobain、Jimi Hendrix、Janis Joplin、Jim Morrison、Ron mckeran、Brian Jones),早早地离开这个配不上他的人世。你总是希望世间对他的诟病和猜忌越少越好。可Syd也是人,他依旧活着,或许他在24岁时已经死了,只是等到了60岁时才下葬,他透支了自己的一生疯狂闪耀了那么二十四年,他把自己如孩童般轻盈的灵魂和智者般的哲思都献给了最初的Pink Floyd。在天堂中,秃头发福的60岁Syd如果见到年轻时的自己,会说些什么呢?是会互相认不出,还是会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轻声说道:“嘿,伙计。你跑地太快了,我跟着时光苦苦追赶了三十年才再一次遇见了你啊!”三十年的隐居生活后,离去对于Syd或许是最好的归宿,只是,再一次听着《黎明时分的风笛手》这张专辑时,难免会在心里默默念叨着:How I wish ,how I wish you were here。当然,那更多的是缅怀,而并非不舍。

John Lennon在完成《She Loves You》后离开 The Beatles回利物浦与自己的姑妈一起生活;Pete Townshend在创作了《My Generation》后离开The Who去怀特岛经营蔬菜水果;他们与Syd的离开一样,如同分娩一般,有些事最后的结局就是离去和割舍——这与LSD无关,不悲伤,也不荒诞,这只是一种现实罢了。

She Loves You
The Beatles – And Now The Beatles

My Generation
The Who – Meaty Beaty Big and Bouncy

Syd在各个意识领域都是先锋人物,与很多他的前辈一样,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他离开后的第十个年头,让我们不要再去好奇他身为一名受毒品刺激的疯子所做的那些真假难辨的举动了,就让这个钻石般的天才能够永远闪耀吧。

整理完资料,写好这篇,就像陪在Syd身边,走过一遍他的人生,这种感觉很幸福,但这感觉不会常有,因为真正喜欢的人事毕竟不多。

Come on you raver
来吧 你这狂欢者
You seer of visions
你这预言家
Come on you painter, you piper
来吧 你这画家 你这风笛手
You prisoner, and shine!
你这囚徒 继续闪耀吧!

赞(1)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Syd Barrett | Crazy Diamond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