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人鼠之间》读后感:那个人好像一条狗

1929年至1933年之间的世界经济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发源于美国,随后,美国进入经济大萧条时期,《人鼠之间》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于193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讲述的便是这一时期底层小人物的孤独、无望以及理想终将破灭的必然结局。

斯坦贝克在这本篇幅不长、情节简单、时间短暂、人物稀少的薄本上呈现出灰暗忧郁、浓浓的末世宿命感。时代在变革,奔涌翻滚向前,摧朽拉枯,泥沙俱下,被潮流所裹挟的人们,挣脱不开,贱命难改,纵有明珠,亦消失不见。

(这本书阅读无障碍,语言平实,讲的是一个人带着大傻子去打工,大傻子一不小心把老板媳妇给掐死了。微信读书APP上可以看,大约需要一到两个小时,可以一口气读完。)

这一时期正处于美国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大量失去土地和家园的农民和季节性工人不得不成为“流动农业工人”,靠打短工艰难度日,主要人物乔治、莱尼便是其中二员。除被口述的人物外,书内出现的人物还有断掌老清洁工埃迪、马厩老黑卡鲁克斯、领队骡夫斯林姆、大块头卡尔森、年轻工人惠特、农场主儿子柯利、柯利太太、农场主,下面开始剧透,不对,是读后感:

本人将上述底层小人物按阶层进行了上下两层的划分:上一层是农场主(主宰者)、儿子柯利(代言者)、儿媳(受害者);下一层依次是斯林姆(秩序维护者)、乔治莱尼组合(理想者)、惠特和埃迪(沉沦者——年轻和年老的代表)、卡尔森(作恶者)以及卡鲁克斯(游离者)。

莱尼是内心温柔,智力低下,不懂得如何控制和使用天生神力的智障人士,他喜欢抚摸柔软顺滑的事物,比如老鼠(不拘死活)、天鹅绒、一个女人的红裙子、小狗崽、女人头发……他钟爱兔子,想和乔治一起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养兔子,与乔治互相照顾,相依为命。他是乔治的理想之源,却死于乔治之手。

斯林姆领队在书里说:“没有多少人会结伴出门”,似有暗指,莱尼高大强壮,乔治瘦小精干,这如同理想很粗大,现实很短小,因此,可以将乔治看成一个人现实的一面,而莱尼是这个人理想的一面,一体两面,他俩组合互补才是一个有理想的正常人。

乔治选择照顾莱尼不是他有多么善良,可能是因为害怕孤独、因为需要陪伴、因为陈述理想、因为汲取勇气、因为增添动力、因为逃离现实……他们渴望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过上安定生活的田园美梦在滚滚向前的工业化大时代下是多么的渺小与可笑,不过是一枕黄粱、蚍蜉撼树。当乔治扣动扳机,他杀死了莱尼,也亲手杀死了一部分的自己。

用卡尔森杀狗的枪,以作恶者杀死埃迪老狗的方式,死者甚至不知为何而死,这死法乃人不如狗系列,而莱尼的死便是如此,甚至连死于自己抚摸之下的老鼠都不如。

当理想者失去理想,变得务实且向上可能成为秩序维护者,秩序维护者通过不断努力也有“咸鱼翻身”跻身上一阶层的可能;当理想者失去理想,变得消极绝望可能成为大多数的沉沦者,年轻时找姑娘,玩21点,浑浑噩噩地沉湎于当下的享乐,年老时如同老狗般孤独凄惨,被人拖出去随意处置了事;当沉沦者开始变坏,变得恃强凌弱,他们就会成为卡尔森一样的作恶者,如同恶狗般……至于处于最底层的黑人游离者的存在,应是作者对种族关系落后时代的反思与控诉。

此外,文章用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和塑造性格,戏剧的痕迹较为明显,还有,《人鼠之间》的景物描写真的很赞,对情节推动、氛围烘托乃至文章隐喻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行文至此,想起早前看过的NHK纪录片《三和大神》,纪录片介绍:深圳某地一些年轻人整天在黑网吧玩游戏消磨时光,或在15块钱一个床位的黑旅馆蜗居。他们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 喝1块钱一瓶的“挂逼水”,只做日结的工作,干一天、玩三天,没钱就饿肚子、睡公园……等下份临时工,如此无限循环——这就是“三和大神”。

大神们大多来自贫困农村,经历了留守童年,成年后外出打工,在现实打击下缴械投降,放弃尊严放弃家庭放弃热情放弃欲望,境界接近于升天。他们麻木、逃避、沉溺,如同行尸走肉般苟延残喘,却又自得其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甘拜下风的人生。

这样的大神和沉沦者,这样丧失理想和生机的人,如同丧家之犬……

赞(0)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人鼠之间》读后感:那个人好像一条狗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