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鲜为人知的庐江“鳌山吴氏三祠”(谱 牒)

吴业林|鲜为人知的庐江“鳌山吴氏三祠”(谱 牒)

淮军名将吴长庆的故事响彻江淮大地,家喻户晓。但吴长庆家乡的“鳌山吴氏三祠”却很少有人知晓,现请听我一一道来,以飨读者。

鳌山吴氏宗祠

堂号:汇顺堂

鳌山吴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时年,吴廷香祖父吴之枢(秀才)率子孙从吴河湾迁到庐江马山尾定居,将其在河湾祖屋就无偿捐赠给族人。经众议,族人将其整修成祠堂。

道光十九年“1839”吴廷香又筹资翻新修建了宗祠,并取堂号:“汇源”(寓意“汇聚财源”),供通法二公族人春秋祭祀。庐江鳌山吴氏实为林、通、法、富四公后代,林公后代很早迁到桐城,通法二公的祠堂堂号曰:“汇源”;富公祠堂在金桥,堂号曰:“大顺”。

祠堂坐落在庐江县乐桥镇大化村吴河湾村民组。咸丰年间兵燹损毁。同治十年(1871),吴长庆驻防苏州,冬天抽空回乡重修吴氏宗祠。其整体建筑采用徽派风格,座东北朝西南,三进两包厢,气势恢宏。为砖木斗拱结构,用料讲究,雕梁画栋,上有滴水瓦当,造型各异,形制精美。墙基用青石条垒砌,甚为坚固。门前一条小溪,发源于岱鳌山中部虎形地,溪水清澈见底。门前有六个圆形旗杆石石鼓,表示鳌山吴氏出了六位武举人。祠堂门前有一对高大威武的石狮。祠堂做好后,吴长庆又在祠堂东边建房屋两进,分别设立义塾二处,名为“发蒙山房”、“鳌戴书室”。供族人及附近的学子求学。

1914年重修宗谱时,合族商议,两祠堂合二为一,取名:“汇顺”。据(二谱)《汇顺堂记》记载:“余族堂名曰:汇顺,始于民国甲寅(1914)重修家乘也。先是通法二公之堂曰:汇源;富公之堂曰:大顺。皆捐田与公,为宗祠春秋祭祀之资,富且有余,洎乎!前清同光间以公堂所积续置田产若干顷,其契皆书大顺之名。而汇源不与由是大顺之名显,而汇源之名晦矣。今当重修家乘,百废具举。于是合族相议,使其名实俱符,名之曰:“汇顺”。孔子之正名得其义也……”

新中国成立后,该祠堂一直保存到上个世纪60年代,是当地一所小学。1962年左右,因一个当官的怀疑“吴氏宗祠”的顶梁是用名贵的紫檀香木做的,想拿来“孝敬”县里的大领导,于是要拆祠堂。祠堂共三进,拆了第一进,一看顶梁并非紫檀香木,而是一般的江木。于是,不顾族人的极力反对,连拆三进发现顶梁都不是名贵树木。可惜,吴氏宗祠就这样给毁了!当时把拆下的砖、瓦、木材、石料等运到唐老院建乐桥中学,数百人肩挑手提,运了几个月才运完。

现在,祠堂遗址上有异姓人及族人建了房屋。当年拆时一些大的石材石料运不走,被后人拿来修桥修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文物贩子看到桥下有文物,想方设法偷走,结果被族人知道,上报派出所,文物才得到保护。族人吴业章的家门口旁堆放着的六个旗杆石石鼓、一对户对物件就是老祠堂的遗存。据长辈老者回忆,原祠堂门前有一对高大的石狮,石狮不知去向,原物无从寻觅,甚是遗憾。石狮底座长5米、宽2米,高1米多,被后人劈开建房。而今各级专家领导来此探古寻幽,每每看到石鼓、户对都倍感珍惜,一再叮嘱要保护好这些价值不可估量的文物。

吴公祠

吴公祠,为纪念淮军名将吴长庆父亲——吴廷香而敕建的专祠。

吴廷香(1806-1854)祖籍庐江县乐桥镇,谱名吴良臣,学名廷香,字奉璋,号兰轩,后以学名行世。生于嘉庆十一年(1806)正月二十七日。吴廷香少有文行,刻苦自励,品学兼优,敏博沉毅,为桐城派文化的承传人,师桐城派大师方东树,与桐城戴钧衡、方宗城、马三俊为友,以文章风节相砥砺,深得古文义法,年少即知名于地方。

1844年,吴廷香纠合族人,历尽辛劳,创修了《鳌山吴氏宗谱》(第一谱),使得庐江鳌山吴氏二百年尊祖敬宗之举得以告竣。

1849年吴廷香考取优贡生,1851年举孝廉方正,闻名一时。吴廷香在沙湖山上创办了“近思轩”讲堂,开门收徒、传道授业。

1854年九月,太平天国攻占庐江,吴廷香率团练练勇在庐江城内与太平军搏杀,终因寡不敌众,巷战力竭,战死于毛公祠内,时年49岁。当时,吴廷香遗体由乡人徐良友求得并藁葬在城中。愈三年,吴长庆将其改葬于岱鳌山北麓,一处叫关刀地的吴氏祖茔旁,墓前立有“庐州三怪”之一李鸿章启蒙老师徐子苓作的《征君公墓志铭》,并请书法家何绍基书之;又请著名书法家、散文家张裕钊撰写《征君公墓表》。据志书记载:坟冢完整高大,前有石香案、石香炉、石狮等。冢直径20米,高2米。可惜,这些都在上个世纪文革中遭到破坏,所有文物荡然无存,一些石材石料散落田旁埂下。

咸丰皇帝闻知吴廷香战死后,“赠四品卿衔建威将军,予云骑尉世职。”并“诏建专祠庐江”,名曰:“吴公祠”。

同治四年(1865),吴长庆回籍省亲,亲自督修“诏建专祠”。

“吴公祠”位于今庐城镇牌楼社区牌楼中路。坐西朝东,共前后三栋,每栋五间,砖木硬山建筑,为晚清江淮地区建筑风格。建筑外观朴素大方,山面用灰色小砖砌筑空斗墙,墀头以下部分施白灰,形成灰白对比的艺术效果。墙体显露的灰砖分黄灰及青灰几种,形成较为自然的韵律变化。屋基为厚实的青石垒砌而成,主体为砖木结构,屋宇宏阔,梁柱粗大,雕梁画栋依稀可见,保存较好。

新中国成立后,因“吴公祠”一直作为国有粮库,后来又改做为商品库房,与外界相对隔绝而幸运保存。后因道路拓宽,前一栋被拆,现仅存后两栋。但岌岌可危,实属危房,急需维修。在江淮流域,至今能保留下来如此精美的建筑物实属罕见,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2007年11月,“吴公祠”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武壮公祠

吴长庆 (1829-1884),祖籍庐江县乐桥镇。字家善,号筱轩、又号小轩。淮军名将,诰授建威将军,浙江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三等轻车都尉,世袭云骑尉,谥“武壮”。吴长庆好读书,爱人才,时称“儒将”。家乡人尊称“吴老帅”。

吴长庆于1882年率军入朝,平乱朝鲜。驻朝两年,组织朝鲜人民修道路,筑桥梁,救灾恤丧。回国时,朝鲜人民作歌相送。

1884年四月吴长庆奉命移防金州,闰五月病逝。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疏请优恤,付史馆立传,准于家乡及立功地方,敕建专祠,谥武壮,当时在海内外共有六处专祠。

庐江吴武壮公祠建成于1894年,通体结构为大木殿式,三进两庭院,每进五开间。专祠在文革中遭到破坏,后经庐江县政协委员夏冬波等人多次提案得以保护。

1987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整修。

整修后的专祠,前进大门两则是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对联:“袍泽渐凋零,仗剑有谁怜我老。鼓鼙太悲壮,登坛犹悔用公迟。”中进大厅,巨柱驮梁,设计巧妙,气势恢宏,陈列着吴长庆生前遗物。后进大厅是祭殿,正中是武壮公画像、灵位。两边供奉着追随吴老帅战死沙场的庆军将领灵位,大多是吴门将士。左右两厅摆设有老帅遗物、以及名人字画和文房四宝,均具有极高的文史和艺术欣赏价值。

201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吴武壮公祠,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老帅的遗像、遗物,观看老帅的生平事迹,面对老帅的丰功伟绩,面对家族先人的辉煌历史,倍感自豪与骄傲!

庐江鳌山吴氏“三祠”,现在只有“吴武壮公祠”整修恢复原貌,对外开放,供人瞻仰。“吴公祠”现在还有两进,实属D级危房,若不抢救整修,后果难料。“吴氏宗祠”只剩遗址,六个旗杆石石鼓、两个户对还在。重修“吴公祠”、“吴氏宗祠”是鳌山吴氏族人期盼已久的心愿。

今年五月底六月初,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专门组织了一次“庐江淮军将领遗存调研”活动,由省文联名誉主席、著名淮军研究专家季宇先生牵头,10名专家学者和知名作家来庐江,用4天时间,对分布在全县8个镇的11处遗存,一一进行了现场察看了解。值得一提的是,专家组一行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对鳌山吴氏“三祠”、吴长庆故居、吴长庆墓、吴廷香墓进行认真细致的考察。

但愿能得到政府重视、宗族中有为之士的努力,早日重修“两祠”。尊重淮军名将——吴长庆的历史功绩,无愧于鳌山吴氏列祖列宗。

赞(3) 打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梦千寻 » 鲜为人知的庐江“鳌山吴氏三祠”(谱 牒)
分享到: 更多 (0)

(书影音学外语)

(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

关注或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